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在业务主导的公司做好产品经理


  本文是作者对业务主导、产品经理话语权、成长方向的一些看法,如果你也有这方面困惑,不妨看看~
  一、决策权
  最近关于业务公司产品经理的争论很凶,我也聊聊我的看法。
  鄙人不才,刚巧就是在业务主导的公司里做产品经理,而是偏业务线的产品经理,还做超过了3年。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在业务公司做产品时,最大的质疑就是,你都没有决策权,你还算产品经理吗?
  这个事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来说,没有决策权是复杂条件造成的,并不能完全把这个锅甩给业务主导。举个例子来讲,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也会导致产品经理失去决策权,一切都领导说了算嘛反正。
  所以业务主导,只是减少产品经理决策权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已。
  那么真实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产品经理真的失去了决策权吗?首先把一个产品立体来看,底层是业务逻辑,只不过很多C端产品的业务本身就是产品团队或运营团队。所以他们会有很大的决策权,并且很多时候都直接合并为产品运营岗,就是为了决策权不分散。
  二、业务逻辑
  底层之上,是产品逻辑。产品逻辑和业务逻辑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来讲,对于一个智能招聘系统来说,HR团队是业务团队,他们背负了招聘率、差评率等等好多指标,也决定了招聘规则和流程。也就是说这套业务规则是业务团队掌控的,统称为业务逻辑。
  而业务逻辑,会成为产品经理的一道命题作文题。也就是说,你的想法再多,再正确,不能超于命题之外,否则也是零分的。
  那么产品逻辑是什么呢,在这个业务框架下,产品经理究竟能做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抓住业务这个命题,确定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你的一切产品逻辑,都是为了业务指标的提升而设计的。
  如果业务要提高招聘率,你就要把投递简历的渠道同步变得极其强大,把整体招聘系统的效能提高到极致。但这个时候,就衍生了两个问题:
  1. 业务指标我不认可怎么办?我的产品指标是什么?
  其实往往来说,业务指标和产品团队的指标就是不太符合的,并且产品经理往往对业务指标不太敏感,这就容易造成产品经理和业务的互相不信任。
  从业务的视角来看:你这个产品经理可有可无啊,我底层逻辑已经给你了,你还跑出来做拦路虎,这不是影响业务吗?
  而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你的底层逻辑虽然有,但是缺乏产品感,很多东西没有用户体验,商业和数据价值也不够,肯定需要完善啊!
  这样一来一回如果没有对齐口径,就会加深两方的误会,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鉴于这是一个天然的冤家问题,我们就只能采取缓解化解的手段,而不是硬钢。老实说,在业务主导公司内部,任何试图抢占主导地位的团队,最后好像都很惨。
  所以化解的角度来说,就是多找业务谈心,把他们的诉求当作自己的诉求,把他们的指标变成自己的指标。如果遇到方案上的摩擦,一定要不卑不亢。如果你选择卑微,那你得不到业务的尊重,他们会更加觉得你可有可无。如果你太亢进,对方又会觉得你越界,扮演了拦路虎。
  不卑不亢这个境界,是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所以在这里只能给一个方向,毕竟这个状态很多产品经理做了10年都没有达到。
  2. 业务逻辑我想改变怎么办?
  这一点其实可以算作一个命题,也就是科技转型。我一直认为,科技转型不是要转变为科技驱动,而是科技的数据思维、产品思维能够内化到业务团队当中去,变成业务决策的一大因子,这样才能起到科技驱动的作用,才算完成了转型。
  业务仍是主导,科技也无需和它互相替代,只不过更加加深了底层的合作。
  对应到这个问题来看,就是产品经理要尽早主动地参与到业务的决策当中去,贡献出自己的意见。这点实现起来其实特别难,举个例子讲:业务一般会提交很多需求给到产品经理评估、落地,这个时候其实产品经理的时间已经被占满了,如果再介入业务,工作量上讲其实是超量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科技转型都会提出一个办法,叫做"拥抱业务"。拥抱业务指的是,科技人员向业务团队靠拢,但怎么靠拢呢?是直接取消产品经理,研发直接对接业务吗?不是的。
  拥抱业务绝对不是减少流程和环节,而是把所有的职能业务化。比如:产品经理更多地参与到业务决策,而RD更多地参与一些产品经理需求分析的工作,这样环环相扣,大家就把业务的工作量逐层承接传导到了研发层面。而业务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了解研发团队。这样一个工作量的平移,就可以带来整体科技元素的比重,以及产品经理参与度的提升。
  所以老实说,有几个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只会产品、技术、设计但没有某个领域业务深耕经验的产品经理是无价值的;
  在没有科技转型战略的业务型企业,产品经理想靠个人努力站主导地位是不现实的;
  产品文化和工程师文化到最后都是回归业务,C端个别如搜索等领域技术本身就是业务。
  三、产品逻辑
  那么产品经理能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从日常工作流程来讲:
  其实跟做C端一样,也是了解业务。只不过C端的业务就是流量运作,包括增长和留存还有转化。而B端就是了解这门生意是怎么运作的。而研究流量运作,最重要的就是看数据、做分析、想方案。而研究一门生意,要看的不仅仅是产品数据,要做的还有业务数据指标和业务场景访谈、用户调研。
  鉴于此,我们工作的形式就有差别。做C端产品时,要多看数据多分析。做B端产品时,要多调研访谈。之前做C端时,我几乎每天80%的时间都在看数据,写文档。现在做B端,我几乎要花大半天时间调研问题再找人办事。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写文档才是正事,开会和聊天可能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需求运作模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业务主导的研发团队来说,因为业务支持都是P0级别的第一时间响应要求,所以业务提出一个需求,只需要跟领导汇报,然后强压给研发团队即可。而产品产出的需求,需要内部上级汇报、总监汇报,再由总监和业务老大碰,碰完之后再跟业务自己提的需求PK。
  支持需求和自发需求相比,一个是一级汇报,一个是四级汇报,时间周期和效率都没法比,所以产品经理觉得累,觉得自己想做点事情非常难。
  但这样有没有好处呢?好处就是产品经理的沟通技巧要求非常之高,业务主导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沟通技巧的环境。对于四个层级的汇报,你要准备不同角度的材料,再充分考虑好每层级汇报可能的后果,可能的需求变更和修改时间,最后来算算自己的需求什么时候可以上线。这样流程下来,一个好的方案一定是具有很高价值且经过多方打磨的方案。
  总结
  所以我提了一个问题,产品经理到底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
  我个人倾向于后者。我觉得决策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必不可少,而执行的过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固定和不可操作。很多时候命题命好了,能不能挖到价值才是你的本事。
  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决策和执行都只是形式层面的人为区分,所以我觉得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不是决策也不是执行,而是迅速搞清楚团队的所需,然后补充上去。这个补充的形式可能是产品规划、项目管理、微决策或是会议组织,但只要是能提升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的活,都值得一做。
  那么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我觉得就是迅速切入一个行业、一个团队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很高维度的思考模型、很深层次的经验来支持。所以日常我们一定要关注每一个项目,不断问自己能不能做到更好。
  实践永远是最重要的。产品之术之所以有这么高粘性的关注者,就是因为我不是为了写而写,脱离了实践的写作和命题,本身对于自我和他人都是没有帮助的。只有从实践中的总结,才有个人特色,才有经验价值,才能形成输入和输出的闭环。
  所以遇到任何问题千万不要第一时间拿自己的现有知识去套,这样只会让你陷入想当然和不理解,但多实践、多感受、多摸清楚问题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个时候再总结思考才有意义。
  以上是我对业务主导、产品经理话语权、成长方向的一些看法,如果你也有这方面困惑,不妨参考尝试一下,也可以随时和我交流。
  与君共勉。谢谢!
网站目录投稿: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