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7月19日晚,在江苏宜兴的一间破茅屋里,传来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这个孩子姓徐,名字意头很好,叫寿康。 可惜徐寿康的童年一点都不顺遂。13岁,家里被大水淹了,他跟父亲到处帮人画肖像赚钱。17岁,父亲病倒,他为了养活家里8口人,每天要跑三间学校教画画。他很爱这份工作,却因为没学历,被其他老师明里暗里奚落。 一晚,正值深秋,天边鸿雁哀鸣。苦闷的徐寿康徘徊良久,最终做出一个决定:舍弃原名,改名悲鸿—— "我将以哀鸿自况,发奋绘画!" 这个命比纸薄、比天高的苦孩子,就这样扔掉了寿康,选了一条艰苦的路。 多年后,他成了救国救民的一代大师,让"徐悲鸿"一名彪炳史册。 徐悲鸿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马。 虽然瘦骨嶙峋,却自由奔腾,有一股顽强向上的精神。 他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认定一件事,就一往无前,哪怕摔倒在地,灰头土脸,也绝不放弃。 ▲徐悲鸿《八骏图》 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 1914年是一个不平之年。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又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时,19岁的徐悲鸿来到上海。他心中藏着一个用艺术救国救亡的愿望,但是眼下的问题,是要找到工作解决温饱。 ▲徐悲鸿19岁时在上海留影 同乡曾将他推荐给复旦大学校长,对方满口答应帮他安排工作。谁知一见面,眼前这个农村装束、身材瘦弱的年轻人,就让对方心里犯嘀咕,"完全不像个能办事的大人啊!"再三犹豫后,校长还是推辞了。 第一份工作落空了。徐悲鸿流落在上海,身无分文,吃饭都成了问题,他只好把身上的布褂和铺盖送到典当行,勉强换来两三天的口粮。 正当彷徨,商务印书馆贴告示,招画插图的小职员。徐悲鸿赶紧回去认认真真画了几张样稿寄过去。忐忑地等了几天,没回音,冒雨去打听,终于得到好消息:他不仅通过了考核,还可以搬到单位管吃管住,晚上补习法语,条件相当优厚。 漂泊已久的徐悲鸿难掩兴奋之情,连夜给母亲写信报喜。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徐悲鸿却收到了坏消息:任职临时被驳回了,因为总负责人觉得他的画线条太粗,不适合插图。 这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徐悲鸿愣愣地半天缓不过神来。 天色已晚,徐悲鸿走到街上,看着四周的高楼和匆匆走过的人群,不知自己要去哪里。走投无路的徐悲鸿来到了黄浦江边,他想跳进江中,一死了之。 忽然间,他却想起了为自己改名的那个晚上,想起了从小教自己画画的父亲,想起了自己之所以来上海的理由。 "越是在山穷水尽之时,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夫。"他用手梳理着被雨水淋湿的头发,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决心再寻出路。 看一个人的内心,不是看他在阳光下的意气风发,而要看他在暗夜里赶路的样子。 纵使是天才,命运也不会轻而易举眷顾他。但谁说人生来要给命运摆布呢?偏有些最倔强的人,反手掐住了它的咽喉。 ▲1926年在上海时的徐悲鸿 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 经过朋友的资助和自身的努力,徐悲鸿慢慢在上海打开了新天地。1916年,他考入震旦大学,还在画展结识了康有为等进步人士。 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徐悲鸿逐渐认识到,复兴中国艺术,必须敢于打破陈规,引进西方写实技法。 只有画出更好的画,才能用艺术鼓舞民众,让中国在炮轰声中重新站起来。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远赴巴黎学习。一落脚,他就马不停蹄把各大博物馆都走了一遍,细细做好笔记。之后,他一鼓作气考上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每次都测试力争前列,每个名师教授的艺术茶会都绝不放过。 ▲ 徐悲鸿在巴黎留学期间的合影。 虽然徐悲鸿成绩优秀,但还是有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留学生,说:"我知道老师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刚过了门槛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正色道:"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从此,徐悲鸿越加废寝忘食地画画。在巴黎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比在国内好多少,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可他还是强迫自己强忍饥饿作画,唯恐浪费一分一秒。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专门到博物院临摹,每天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又是从早至晚观摩。等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大雪,而他整日粒米未进,身上没有御寒衣物,加之长期劳累,他在饥寒交迫下腹疼难忍,从此患上了严重的肠痉挛症。 多年后,人们还能在他的一幅素描上看到一行字:"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皇天不负有心人。1923年,徐悲鸿以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1927年,足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赢得了巴黎艺术界的赞誉。 有一次,他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现场画了一匹骏马。一位元帅用高价买下了他的画,说:"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康有为也赞叹:"其于画,盖天才也,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927年,32岁的徐悲鸿学成回国。彼时,日本侵略者在肆意侵占中国国土,人民苦不堪言。他想:既然不能在前线杀敌报国,他就要用手中的画笔尽绵薄之力。 于是,徐悲鸿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画面上的田横,拱手向500壮士告别,慷慨赴死。那双炯炯的眼睛里没有凄惋、悲伤,而是闪着凝重、坚毅的光芒。 ▲《田横五百士》出自《史记》,讲述秦末齐国国王田横与500士兵被敌军围困,宁死不屈的故事。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徐悲鸿还对马情有独钟。他笔下的奔马,没有一只是养尊处优、膘肥体壮的,总是用大墨块几笔就勾勒出一匹匹铁骨铮铮的野马,在荒原大漠上奔腾长啸,迸发出一股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一洗万古凡马空",马融入了他的激情,也代表民族的斗志。他藉由这些自由的生灵,祈愿祖国能够走出外忧内患,闯出生天。 ▲徐悲鸿《五马图》 在待人处事上,徐悲鸿也和他的画一样傲骨铮铮。上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对此深恶痛绝。当蒋介石提出让徐悲鸿画一幅肖像时,他不仅断言拒绝,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中立不倚",下联"隐居放言",正对着家对门的国民党官员官邸。 1941年,蒋介石发动 "皖南事变",迫害共军,引发众怒,徐悲鸿连夜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怒睁双目,咬牙切齿,仿佛随时要扑杀老鼠,讽刺蒋为鼠辈。 但对待有才华的年轻后生,徐悲鸿傲骨之中有柔情,始终关怀备至。 1931年,徐悲鸿去庐山写生归来,一位衣衫破旧的青年拿着自己的作品腼腆地前来求教。徐悲鸿打开一看,那些山水画别具一格,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第二天,他冒雨到青年家中,得知对方出身贫苦,作画全靠自学,当即决定为他筹钱,供他到日本留学。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蜚声画坛的傅抱石。傅抱石说:"没有他徐悲鸿,就没有我傅抱石。" ▲徐悲鸿进行教学,左为李可染 ▲ 1950年徐悲鸿到雕塑系教室指导 徐志摩曾这样评价徐悲鸿:"你爱,你就热热地爱;你恨,你也热热地恨。"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耿直之人。无论是作画抑或为人,他只有一条原则: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要对艺术,对社会要有大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用巨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却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卧病大半年。好不容易能起床行动了,又赶回学校讲课、改画,完全忘记身在病中。 1953年9月,徐悲鸿带病开了一整天的会,当晚脑溢血复发,溘然长逝,年仅58岁。 望哀鸿怜世间之悲,画瘦马露铮铮铁骨。 他曾说:"活着,就要一意孤行。" 他的一意,是少年时改变命运,一生要有大作为的志向。 他的孤行,是面对艰难困苦,为理想战天斗地的坚韧。 人不可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 ▲ 这是徐悲鸿在创作"鲁迅与瞿秋白"。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