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分享
  本书以丁元英和芮小丹为全文的联系纽带,讲了一段丁元英利用格律诗公司与王庙村来了一场杀富济贫、"让井底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又掉下去"的故事。
  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弱肉强食,只有低成本做出高收益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如果可以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故事中丁元英利用公司采购农民生产的音箱来拉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他是采购农民生产的音箱,而非雇佣农民生产音箱,如果雇佣农民生产音箱会涉及工作时长、非法童工等问题,如果农民自己生产,则不存在对应问题)。书中农民(来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有些农民穷的连一年4元的水费都交不起)要比工人更能受平常人受不了的罪、吃不了的苦,在这种前提下,生产成本被压的很低。
  在丁元英操控的这场商战中,最厉害的不是利用农民拉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而是在还没做这整件事之前就遇见到了最后的结尾:"在北京摆摊,用三城市当托,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投井下石",这之中的每件事情都让丁元英预料到了,最终也达到了目的: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迫使让中国发烧音箱界的领军企业与自家的"格律诗"公司合作。
  在丁元英的这场商战中,丁元英所使用的招数都是平平淡淡的,在平常人看来这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甚至有一种自己也完全可以做出相同事情的错觉,但事实是他用无数种颜色的染料,"画"出了自己想画出的图画。他就像是画画的人,在没有画画的时候就已经想好最后呈现出的样子,而从第一笔就开始为最后的图画做铺垫。而我们只是看了他画画的过程、看清楚了他画的每一个步骤,如果解剖画【蒙娜丽莎】的每一个步骤,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大概画出来,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做的每一个步骤能为最后的"图画"做出什么作用,因此我们永远都不能够独立画出这样一幅画。
  除了佩服丁元英的强大思维,我还非常佩服芮小丹的自由和自尊,书中她做为国内知名大导演的父亲和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母亲的女儿不仅没有移居到国外、没有成为"富二代",挥霍自己父母的金钱,反而在一个三线小城市里当一名刑警。
  刑警是一项高危的职业,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失去生命,而芮小丹为了追求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宁愿放弃优越或舒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她自由的地方。
  关于自尊方面,芮小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她在两性关系中体现的自尊。自尊和尊严的区别是,尊严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体现,自尊是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中体现,对他人的态度不仅包括心理倾向,还包括对他人的行为或语言交流。我认为与人的关系越近,就越不容易做到自尊,如孩子对父母,尤其是在这个"啃老族"盛行的年代,自尊就更不容易做到。
  芮小丹的自尊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情节当中:
  对于应该"男追女还是女追男",芮小丹是这么说的:欧阳雪:女人得让男人追求,怎么也得顾点女人的面子。芮小丹:那是清高的女人,我本来就没清高跟着凑什么热闹?至于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还拿什么?爱就是了。
  在对丁元英表达情感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你是明白人,女人那点兜圈子的套路就免了,我今天请你来不为别的,就为履行个程序。
  在和丁元英确定关系后,芮小丹是这样想的:元英整天这么闲着,得给他找点事干。古城不是他的久留之地,我也没奢望天长地久,让他干点事将来是个念想,有件事牵着也能多留他些日子。
  在丁元英劝芮小丹辞掉刑警的工作的时候,芮小丹是这么回复的:我是刑警,因为怕死而辞职,我做不到。你不该说出来,你应该知道,拒绝你该是一件多难的事。我相信你的思辨,你是站在你所能把握的条件上判断我的前途,但那是你的,不是我的。如果我不是我自己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自己爱你自己,也就没有爱了...尽管你的话我不能接受,也不能全理解,但我还是爱听,归根结底都是你惦记着我。
  作者对宗教的理解和讨论也值得深思:
  信神嘛?——信,了妄为真即是神。神和人是什么关系?——不一不异。
  《圣经》的理由是: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
  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什么是窄门?"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 理想的最高价值。"
  ——"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 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 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 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 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 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 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 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 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 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 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 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 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对于丁元英搞得这一档子事,作者加以佛家的观点来进行反思和讨论:
  智玄大师听完之后沉思了许久,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韩楚风随口一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
  这一问使智玄大师突然怔住了,顿然明白了丁元英"杀富济贫"的用心和讨个心安的由来,说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 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 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 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 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 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 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丁元英双手合十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道:"谢大师!"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 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因为先前不了解情况,所以一直没有参与谈话。此时听了智玄大师一番话心生感慨,说道:"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 敬佩。晚辈在想,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智玄大师对韩楚风笑了笑,说:"施主不必拘礼,请讲。"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 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 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 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 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 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
  丁元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 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网站目录投稿: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