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红楼诗词题大观园诸景对额之曲径通幽处原文及赏析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
  贾宝玉
  这是为竣工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暂拟匾额楹联的第一处题咏,见于第十七回。原来贾政带着宝玉和众清客进入大观园,"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掩蔽园中诸景;山石之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众清客用"叠翠"、"锦嶂"、"赛香炉"、"小终南"等几十个拟额来敷衍,而贾宝玉独排众议,拟题"曲径通幽处"。那么,这一拟题为何博得众人的"都赞",甚至赢得贾政的难得的一"笑"呢?它究竟好在何处?
  我们知道,"‘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引自盛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曲曲弯弯的小径通向深远幽静的地方,暗喻要达到领悟佛理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贾宝玉把它题于此处,既切沿着"羊肠小径"、"逶迤进入山口"的实景,又含大观园的胜景妙境全在前面的寓意,可谓引人入胜,发人遐想,从而把这"并非主山正景"、"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的作用,恰到好处地点了出来,唤起游者亲切的实感和无比的遐思。这是一。
  如果按清客们所拟的"叠翠"、"锦嶂"来题,非但含蕴全无,不能引人入胜,就是眼前的"小径""逶迤"的实景也没有描画出来;至于"赛香炉"、"小终南"之类,更是大而无当,比拟不伦,全是生搬"俗套",毫无实感可言。而"曲径通幽处"虽然是用古人成句,却恰切实景,又有余蕴,自然贴切,不可移易,所以贾宝玉自豪地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一切以维妙维肖地表现生活场景和实感为转移、能唤起人们思想共鸣的遐想,这才是真正的美的境界。即使是"述旧"、"刻古"吧,只要能为我所用,如己所出,道出人之不能道,写出人之所共想,就胜过矫揉造作、敷衍俗套的"编新"、"雕今"十倍、百倍。这是二。
  如果按众清客所云"按其景致,或两字、三字、四字"拟题,大约"叠翠"、"锦嶂"、"赛香炉"、"小终南"之类倒是合乎定格的,而贾宝玉拟题的"曲径通幽处"反倒显得出格了。但是,众清客所拟,拘谨局促,了无意境,仅在玩弄熟滥辞藻,袭用空洞比喻,显得十足的小家子气,很难表现出大观园的"蓊蔚洇润之气"。所以贾宝玉批评说:"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这话说得大有石破天惊之概,完全置众清客所说的"两字、三字、四字"于不顾,而将他们的拟题一笔抹倒。贾宝玉之所以如此自信,在于这句旧诗把大观园"搜神夺巧之至"的万千气象一下子笼括在内,情景交融,境界幽深,带起了无数的奇芳异景,唤起了无量的奇思异想。众清客称赞他"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也并非虚誉;也正因如此,才博得总是断喝宝玉"畜生"的贾政那难得的一"笑"。可惜后人不懂此意,在程乙本中将这一留题改作"曲径通幽",这就违反了贾宝玉"直书""这句旧诗"的本意,而落入众清客限定的"两字、三字、四字"的死板框框中去了。这是三。
  贾宝玉的这一拟题,显出了他敢于突破"迂腐古板"的陈规"俗套",妙思纵横地抒发己意的过人"天分"和"才情";同时,曹雪芹借写贾宝玉的拟题,也发挥了代人捉笔,"按头制帽"的天才,曲折地表露了自己的褒贬倾向和美学理想。这真可谓一箭双雕了。
网站目录投稿: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