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上海高考作文名师点评考察考生人文关怀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记者:杨玉红)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此之前,他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在毛老师看来,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对于作文文体,毛老师建议,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记者:李征)
  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
  "这篇议论文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分析说,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当然文章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李老师说,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记者:钱钰)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一点
  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老师认为,此次的作文题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张老师建议考生们可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所侧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次分明,"哪个感触深就写哪一个,另一方面可以稍微提一下。"不要为了兼顾双方过于平均两方观点而流于平庸,切忌"各打五十大板"。(记者:李元)
  给人回味无穷
  一位多年从事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阅卷,会鼓励学生放手写作,不会预设主题。这个材料作文有两个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对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模糊的,考生具体要写什么,有很大的空间。
  有些考生会具体化,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考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专家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回味无穷。对考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容易些,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专家表示,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考生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
网站目录投稿: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