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语法上看,移动互联网的中心词依然还是"互联网",可加上了"移动"的定语修饰,此"互联"已非彼"互联"。理论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个人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互联网24小时捆绑在一起,也因此进一步拉近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距离。 也许,二者间,已然没有了距离。 若干年前,我们还在称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虚拟经济",可如今,在"移动"的助推下,它俨然已无限接近于主流。传统制造如海尔、传统金融如平安????跨界早已拉开序幕。它们都试图通过嫁接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延展。更不用说像小米这样的新秀,一出生便烙着互联网的基因,刷新了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而更多如途牛网、大姨吗、嘀嘀打车和挖财这样的初创企业,小口径切入利基市场,运用互联网思维,再加上免费策略,迅速招揽了用户。 在一个颠覆因子无处不在的时代,更迭从未如此之快。WhatsApp五年成就4.5亿用户和190亿美元的收购价,而看似牢不可破如柯达和诺基亚,踩漏一个点也落得满盘皆输。被视为最早拿到移动互联门票的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在一次内部发言中开诚布公:"微信如果不在腾讯,我们现在根本就挡不住。" 3年前,微信团队首先打败的是在做类似项目的手机QQ团队。前者一开始就被定位成搭载于手机的通讯工具,而后者则是先有PC端,再搬至手机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远非听上去那么简单。 在如今最为火热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为了应对来自第三方支付、电商信贷和P2P信贷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的挑战,银行、券商、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拥抱互联网,嵌入现有电商平台或自行搭建几成共识。但迄今为止,对绝大多数的券商和基金公司来说,互联网的价值还停留在多了一条营销和服务的渠道,能够通过它实现与传统金融业态的互补。这与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互联网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套打法。虽然现时,传统机构依然有用户基数和体制护航两大法宝,但未来呢? 要真正跳出现有业务的框架、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借移动互联之力,实现模式的重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