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刚准备放到床上,就立刻来了精神,睁大了眼睛,于是为了让宝宝有个好睡眠,妈妈只能一直抱着宝宝。那么,哄宝宝睡觉的4个妙招,你应该学会,就让本站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哄宝宝睡觉的妙招 什么是哄?就是让宝宝回到很安宁的状态,减轻宝宝哭闹造成的紧张,使孩子平静下来,别那么兴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身体接触、吮吸、有节奏的温和的晃动似乎效果最好。有时,一些机械的声音,如垃圾处理或者吹风机的声音,会有所帮助。不过要注意,别刺激宝宝。刚开始时,先吸引宝宝的一种感觉,宝宝昏昏欲睡的时候,将灯光调暗或者关掉灯光,有节奏地做动作(摇摆、摇摇篮、开车、散步)。同时做很多事情不但不能使宝宝放松下来,反而会使宝宝更兴奋。 尽量使你的动作和宝宝合拍。如果宝宝焦虑不安,筋疲力尽地轻泣,那么,试着轻柔地摩挲他的脊背,或者顺着他心跳的节奏,用自己的面颊轻轻地蹭他的面颊。如果宝宝拳打脚踢,弓起背,不让你抱,那么试着让他骑到你的肩膀上,或许这样会吸引他的注意力,解除盘绕在宝宝头上的"魔咒"。过一会,你会发现,你能够做到顺应宝宝细微的变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安抚宝宝的方法 1、吮吸 鼓励宝宝吮吸能起到安抚的作用。吮吸乳房、奶瓶、奶嘴、手指和手腕,都能使宝宝平静下来。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如何区分为了放松而吮吸和为了吃奶而吮吸呢?如果宝宝是为了放松而吮吸,吮吸迅速,频率高,很少有吞咽的动作。此外,哭闹的宝宝吮吸起来没有节奏,也不稳定;相反,宝宝吮一吮,停一停,扭来扭去,翻身打滚。如果宝宝饿了,他会很有节奏地吮吸,边吮吸边吞咽。如果是对孩子进行人工喂养,能给宝宝喂进去几盎司奶,并不意味着宝宝真的饿了。很多哭闹中的宝宝会把吃到的奶吐出来。 吮吸对宝宝来说,是个强有力的安抚,所以很多宝宝睡觉的时候总爱在嘴里吮吸点什么。很多家长不让宝宝吮吸,我认为这么做既不自然也不健康。眼下一本流行的书推行"如何让宝宝不哭就能入睡"的概念。这本书告诉读者,宝宝犯困的时候,即便正在喂奶,也要停止让宝宝吮吸乳房。如果宝宝还想接着吮吸,就把宝宝的嘴捂上,不要让宝宝再吮吸。另一本书写道,吮吸可以使宝宝平静下来,但是,该书作者认为,如果宝宝吃奶时含着乳头睡着了,就要把宝宝叫醒。而且,这本书的作者要求家长在宝宝一个月的时候就这么做!这两本书的作者都认为,如果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嘴里吮吸着东西,会产生睡眠问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我遇到很多妈妈都不管宝宝睡着时是否吮吸着东西(当然得确保不是危险的东西),宝宝睡得都很好。这两本书的作者都误以为喂奶和睡眠紧密相关。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些说法很无知,因为它们无视这一条真理:睡眠是受大脑发育而不是受胃来控制的。我相信,顺从宝宝的需要更自然。如果宝宝累了,就让他去睡觉。如果你不太确定他是否困了,就让他吮吸乳头或者奶瓶,直到他心满意足,那时他要么饱了,要么就可以安然入睡了。 2、有节奏的动作 有节奏的动作是安抚宝宝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把宝宝放在摇篮里、摇椅上,用婴儿背带背着,把宝宝放在车上开车出去,抱着宝宝跳舞,或者就是单纯地带着宝宝散步。摇摆的时候要使多大劲,得看宝宝的反应而定。温柔的轻摇会让宝宝平静下来。有些家长说,把宝宝举起来又放下这招挺有用,但提醒一定注意幅度。也许有节奏的动作使宝宝回想起了在子宫里的日子,因此能让宝宝平静下来。 3、襁褓 温柔的拥抱或者相拥都会给我们带来很美好的感觉。用襁褓把宝宝包起来,放在汽车里的儿童座上,或者放在婴儿车里,或者吊床里,同样会给宝宝带来美好的感觉。这种柔柔的包裹或许也让宝宝回想起出生前的日子。一种理论认为,有规律的动作和柔和的包裹能安抚宝宝的原因是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生命了。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的生命更早于出生,因为为了抵抗来自正上方的压力,骨盆发育得较窄。所以人类的婴儿出生时个头都很小。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有节奏的动作和温柔的包裹会抚慰宝宝的原因就是,它们部分模拟出了宝宝在子宫里的环境,从而让宝宝有平静的感觉。 4、按摩 很多国家都有给小儿按摩的传统,而且由来已久。这并不是什么时尚的事情。给新生儿按摩对父母自身也有益处。一边按摩,一边冲着宝宝微笑,对宝宝轻声细语,给宝宝哼歌。这对宝宝和父母都是放松。爸爸是没法给宝宝母乳喂养的,但可以为宝宝按摩,我认为这可以使爸爸和宝宝的关系更融洽。可以徒手,也可以涂抹些植物精油在宝宝的皮肤上,按摩宝宝的肌肉。按摩要进行得很轻缓,有不少书和CD都可以指导你如何给宝宝按摩。按摩不是宝宝哭闹时候哄宝宝的小花招,但它的确能抚平宝宝的情绪。同时,它还能让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全身心地关注宝宝。按摩和喂奶、换尿布以及洗澡不同。用这种方法来抚慰宝宝,也能给你带来内心的平静。当宝宝哭闹得厉害时,这种平静会帮助你挺过去。 关于哄睡这件事,不同的孩子需要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经验家长们需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