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方正科技"的股权之争已尘埃落定,但整个事件中的重要人物祝维沙、祝剑秋面对记者表露出的困惑与无奈仍让我们百感交集。 "二祝"都是为了自己的产业理想,却为何都被淘汰出局? 上市公司究竟是对集团公司负责,还是对股民负责? 谁是真正的赢家? 祝剑秋黯然离开他为之奋斗9年的方正科技。 身为最大股东的祝维沙,却没能进入董事会,从而失去了话语权。 方正集团因再一次人事纷争,声誉大打折扣。 而中小股民们更是抑制不住愤怒的心情,在股东大会上大打出手。 这一切的发生,仅仅是因为"权力之争"吗?还是像外界评论的那样"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现在只有大吃小,还不可能出现小吃大",由此才演绎出今天的态势? 资本的意志交锋人的意志,到底会对一个企业的命运产生怎样决定性的影响? 整个事件的斗争似乎结束了,但当事人内心的斗争恐怕还未结束。 不再纠缠过去的祝剑秋说:效益说明一切。 仍在寻寻觅觅的祝维沙放话:"‘三无概念股注定是永远不会安宁的。" 经济学家钟朋荣一针见血:"国内股市‘三无概念股太少,收购与反收购仍将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