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文章刊发在《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Z2期。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负教育,以及新课改相继登临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舞台,但都没有能够找到一条解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最近,高效课堂又粉墨登场,出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大舞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领着当前的基础教育。
  是否真正需要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我想,这两个问题值得教育界认真研究思考,否则,本末倒置,就会迷失在教育的丛林,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危及到教育乃至社会的发展。高效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六字真经无疑是对的,这本身就是学习的模式。只不过,现在把以前老师倡导的自学环节由课外转移到课内,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拿到一堂课进行考核量化,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以前把这三个环节在课内与课外分散,相对而言没有那样集中。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现在质疑高效课堂,当然我也质疑高效课堂,为什么?原因何在?高效课堂的根源在哪里?或者说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合规律与合本质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什么?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高效课堂就是热闹的课堂、学生积极动手、回答问题、师生互动的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在很多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上我们看到很多,但很多都是属于表演性质,其只能用来表演、观赏,而不能适用,况且,这样的课堂从备课到上课,整个流程少则2周,多则一个月。其实,这种现象早在文学界发生过争鸣且有了定论,其本质就是"形式"大于"内容",以简单的形式取代更本质的内涵。不论课堂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结构,不论是热闹的课堂还是沉闷的课堂,其本质只有一个,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人学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高效课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高效课堂一定就是热闹的课堂、一定就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不一定。师生对话与课堂生成,这是一种至高的教育境界,就像武术大师练成剑气那样,那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可遇不可求,更不必强求。何况,课堂要生成,需要很多条件的制约,不仅要有大师级别的教师、还有有思维顶尖的学生、更要有师生之间默契的配合,另外还要有学生课堂的自觉性、自律性、悟性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形成"天时地利人和",即使万事俱备而没有东风,也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只能由少数在教育艺术造诣上登峰造极的老师能够达到,对于一般普通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的目标,把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思想的动力,行动的方向,引领年轻人不断前进,但却不能把这个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如果哪一个评价者要这样进行评价,其思维已经走入一种极端的境地,甚至危害着我们当前的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现代人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和眼界,同时能够运用旧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促进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思维的课堂,或者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是学习的根本,才是学习的最终指向。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一次老师上课无聊,据说想捉弄一下孩子,于是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馊"题,即从1加到100,算完才能回家。其余孩子埋头苦干,耗费大量时间做了大量作业,但大脑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而无用;相反,高斯喜欢思考、善于思考,培养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思考方式,结果,他在这个思维习惯的指引下,成了伟大的数学家。从数学家高斯小学演算数学试题从1加到100,他采用观察思考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来看,高斯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根源就在于其思维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高斯领会了学习的本质,知道学习要学什么,自己又应该怎样做。因此,那种只会图数量而不图质量的教育,能暂时解决孩子成绩的问题,但从长远发展看,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多大希望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具备创新品质和能力的根源。
  我们从高斯学习这个例子可以得出结论:学习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知识传授和记忆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备阶段,但这仅仅只完成了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过程;更重要的学习形态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评性思维,从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其实,任何功课,学生要学习的就是思考的习惯和思考的方法。思考是学习的根本,是创新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所以,那种所谓的高效课堂,每堂课让学生自主训练,表面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思维,其实,这是一种以高强度的作业量来让学生达到识记、强化的目的,并不能解决思维问题;同时,这样的教育因为老师讲的太少,根本不能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东西,也不能解决"传道"的问题,相反,变成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这样的高效课堂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是一种"裸奔"式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变异"的学习方式。目前教育界流行的很多教育模式,不是素质教育的治病良方,而是很多校长、局长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真正要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多大作用,对教育有多大贡献,我看未必,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这种伪高效性。
  教育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育首要的任务,甚至也是根本任务。作为学科教师而言,就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毕竟,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学科语言或术语,每个学科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传递每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特的学科思维能力,然后每个学科思维能力就能汇聚或者形成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我曾听过一些特级教师或看过一些名师的随堂课,发现这些教师不论是优质课还是示范课,每次随堂课都是按照优质课的方式在上,都有一个逻辑清晰、思维强大的思维培养力度,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我想,这些人之所以优秀,就是已经把优秀当成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就是在锲而不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或者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素质。
  电影《英雄》中残剑说练剑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第二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一次和姜广平老师聊天,他说自己告别杏坛之作被很多人"批评",说都要像你这样上课,老师就根本没有时间上课了。言外之意就是老师备课量非常大,哪能每一节课都这样去准备;但恰恰相反,一个知识非常丰富的教师,其实在看到某堂课之后,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该怎么上,改用那些资料,在自己大脑信息库里面随便挑选就是,甚至还能够在上课中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左右逢源、不断超越教学预设。姜广平老师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不过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大量的功课,要不断的学习,甚至做一个杂家型阅读者,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体系,不断提供给孩子们新的东西,才能在这些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与品质。
  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真经。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质疑高效课堂,我想,还是使用者对这三个环节僵化的缘故,或者我们有些听课评课者僵化的缘故,自主学习是必须的,合作探究则要看具体的教学情况而定,不能僵化地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甚至背道而驰,而是要灵活地运用,恰当的使用,让其真正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思维飞一会,让思维飞起来,就会听到最美的教育之声。
网站目录投稿:曼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