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苦,生活更苦。/unsplash 对社畜来说,卖命博生活已经"太南"。如果还要喝着外表光鲜、实则难以下咽的咖啡去搏命,那就真是"南上加南"了。 对于现代人,尤其年轻人而言,喝咖啡已经是一种时尚,虽然大多是被"逼"出来的。一边是在别人面前装作精致的社交需求,另一边是卖命工作被迫续命的工作压力。 中国人爱喝咖啡,多数都是被"逼"的 咖啡正成为资本巨头的宠儿,如今连中石化都来做咖啡了。 有网友调侃"以后去加油,就能喝到同标号的咖啡了!"也有网友似乎感到失落,"自己想喝0#柴油口味,没想到不供应"。 其实对于中国这个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来说,喝咖啡的历史很短。从广州十三行的第一缕咖啡香,到如今咖啡店遍地开花,只有不到200年的时间。 中国人对咖啡的认知,也由清末《广东通志》中"番鬼"的"黑酒",变为民国《空谷兰》中的洋派与摩登,再到20世纪80年代"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一部中国咖啡史,就是中国近代生活变迁的缩影。 而对于现代人,尤其年轻人而言,喝咖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虽然其中有些是被"逼"出来的——一边是在别人面前装作精致的社交需求,另一边是卖命工作被迫续命的工作压力。 一杯咖啡,饱含了中国人的无奈与不服。 一边图精致,一边为续命 咖啡是世界第一大饮料,而中国的第一大饮料却是茶。这一地域错位,让咖啡在中国的普及一度十分艰难。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是我们的青春记忆,图/unsplash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麦斯威尔用速溶咖啡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句广告语。 真正火起来的,却是速溶咖啡界的后起之秀雀巢。但是,"味道好极了"短短五个字的背后,却是中国人最青涩的启蒙。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下午的课上时常飘来速溶咖啡的香味。我偶尔还会跟同桌借一袋尝尝,那个苦味真的不亚于我喝过的中药,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速溶时代,人们喝咖啡主要就是为了提神。但现在不同了,很多时候都是图个精致。 时至今日,速溶咖啡仍占据着中国咖啡市场大多数的份额,但咖啡豆次品率高、植脂末、添加剂的问题让速溶背上了不健康的名声。 尤其对于白领上班族而言,就是再对生活低头,底线也得是挂耳咖啡。 当把挂耳包撕开架在100来块钱的杯子上,倒上咖啡粉,用热水冲煮的时候,看着水一滴一滴地滴漏下去,时间缓慢而充实地滑过,格调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扬起来了。 如果会做手冲咖啡,会更有一种讲究和体面。就像泡功夫茶一样仪式感十足,还比泡茶少许多的"老干部"观感。 一个手摇磨豆机、一把手冲壶、一个滤杯、搭配若干滤纸,若想精准把控配方,还可搭配一个小的电子秤。选豆担心踩坑,星巴克足矣。 总投入不足千元就可以体验咖啡师般的精致生活,这样的性价比,何乐而不为? 周末的时候不想宅在家里无聊度过,许多人都会找一间咖啡馆,掏出用了几年的苹果笔记本,搁在一旁看看书。不用想高昂的房价和卑微的工资,一切都在咖啡的香味中显得格外惬意。 我有咖啡,你有故事吗,图/pexels 有时不少人也会选择众筹咖啡馆来排遣孤独。我大学时期曾在陌陌上加入过一个众筹咖啡馆。这家咖啡馆深藏民居之中,却聚集了一群有趣的人。 闲散的下午,手捧一杯现磨咖啡,分享一部电影,十几个人交换心语和故事,碰撞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如果时光能停在那样香气氤氲的一刻,有多好。 惬意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我们还是要奉献给工作。 所以,一个公司有没有咖啡机,成为越来越多求职者心目中重要的福利项目。如果再有个吧台,那么就算为这个公司卖命加班,好像也值了。 加班几乎是每个中国人无法摆脱的宿命,更可悲的是,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咖啡机。 于是,平价的便利店咖啡成为了许多上班族的首选,喝这些咖啡就不管它健不健康了。口感过得去,主要是能提神,就基本及格了。 早上一杯收获满满的朝气,中午一杯缓解午休而不得的疲惫,晚上一杯迎战加班到深夜的苦涩……一杯咖啡,喝下的全都是中国人对生活压力的不屈服。 一部中国咖啡史 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咖啡"一词最早出现在林则徐《四洲志》中。但不是谁都像林则徐一样"开眼看世界"。当时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咖啡是什么。 当时广东的地方志《广东通志》中这样描述咖啡:"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这里的"黑酒"就是咖啡。 直到同治年间才有中国人开始喝咖啡,只是那时咖啡的翻译并不统一,有的翻译还比较搞笑,比如"磕肥"。 在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造洋饭书》中写道:"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 如果咖啡今天还翻译成"磕肥",销量得砍一半都不止吧? 中国种咖啡的历史大约又比喝咖啡晚了二十多年。1884年,一位叫劳伦斯的英国茶商把咖啡树种到了中国宝岛台湾,我中华大地上于是有了土生土长的咖啡。 20年后,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云南朱苦拉村。他不仅帮助当地的彝族村民打赢了官司,还种下了中国唯一一片留存至今的古咖啡林。当地村民至今都保留着杵臼脱壳、焙炒、石磨碾粉等咖啡豆土法加工过程。 民国初期的30来年,是中国咖啡文化萌芽发展期。那时的上海,咖啡馆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出来。 当时有许多归国学子、学术大家、文人墨客聚集在咖啡厅里,高谈阔论、奋笔疾书。 当年位于上海四川北路998号的公啡咖啡馆,鲁迅就十分爱去。只是鲁迅喜欢的并不是咖啡,而是咖啡馆的氛围,所以他每次过去都会带壶茶自己冲泡。 那时候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咖啡的身影。1922年-1927年拍摄的58部国产电影中,有13部都出现了在咖啡馆喝咖啡或在家以咖啡招待朋友的场景。 图为《空谷兰》剧照 1925年,明星公司摄制了包天笑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空谷兰》。从存留的剧照中可以看到,身着西装、长衫、女式元宝领衣裤的各种角色聚集一处共饮咖啡。 此后的咖啡在战火与历史的激荡中沉沦了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后,再度火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麦斯威尔和雀巢咖啡进入中国,掀起了中国现代咖啡的第一波浪潮。 到了90年代,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店进入中国大陆。 半自动咖啡机的时尚与快捷,深度烘焙、现磨现泡带来的丰富口感,还有拿铁、卡布奇诺等咖啡+奶的新产品线,再加上舒适的门店环境,一下子让星巴克占领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半壁江山。 此后模仿者众,但星巴克始终屹立不倒。在星巴克进入中国的10年后,精品咖啡概念进入了中国。 图为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给出的"咖啡风味轮",用于对照品评单品咖啡中所出现的香气、味道及口感 精品咖啡以单一品种、原产地可溯为口号,原材料追求优质气候、水土下培育的带有产地风味的上等咖啡豆。在烘焙手法上精品咖啡更加追求带有微酸的浅中度烘焙。 咖啡界甚至还发明了一种叫做"杯测"的方法,专门用来衡量一款咖啡是否符合精品标准。 我不关心资本狂欢,我只想要好喝的咖啡 从速溶咖啡到连锁咖啡店,再到精品咖啡,这三次浪潮真正让咖啡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咖啡行业的高速发展,从咖啡店的数目上可见一斑,图/中商产业研究院 目前中国咖啡消费增长迅速。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2%的增长率;在咖啡品类上,中国咖啡零售市场仍以速溶咖啡为大宗,占据高达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咖啡连锁店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咖啡认知度的提高,焙炒现磨咖啡消费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这给"互联网咖啡"的出现提供了市场空间。 互联网咖啡其实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那时的行业鼻祖名叫"连咖啡"。只是,因为那时的他们还在忙着帮星巴克送外卖,直到2016年连咖啡才有了自己的咖啡产品。 据说,咖啡的品质和产地息息相关。/ unsplash 2018年,瑞幸咖啡崛起,连咖啡的动作这才加快了起来。 1年过去,瑞幸已经在美股上市,线下门店数量很快超过星巴克。而连咖啡则和中石化联动起来,在加油站推出易捷咖啡,实现弯道超车。 2018年1-3月,短短三个月中,超15家投资机构入局咖啡产业,这速度简直可以载入中国咖啡发展史册。 这是资本的狂欢,也是消费的盛宴。 2014年全家便利店在中国的门点全线推出自家的咖啡品牌"湃客",当时一年只有不到1000万杯的销量。但是到了2018年,这个销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杯。 7-11也不甘落后,持续以平价吸引消费者到店引用。我有许多上班族朋友,每天的早餐就是一杯7-11咖啡外加一个肉包子,这样的味道中西合璧,也是蛮有风味。 快餐巨头肯德基、麦当劳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麦当劳旗下的McCafe以超过6%的份额,排在了中国咖啡市场占有率的第3名。 互联网巨头网易也在前年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品牌——易间。 我在易间曾经喝过一款花式咖啡,它由红酒加咖啡滴滤而成,这样的咖啡要配上细高脚杯才有味道,据说法国人就喜欢这么喝。 有的厂商还推出自动咖啡机,入驻到一些大型公司的茶水间里,为员工提供自助咖啡冲泡服务。价格十分亲民,只需要几块钱。 咖啡和书,似乎天生一对,图/pexels 有的厂商在业态创新上面下足了功夫,咖啡图书馆就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形式。诸如方所、西西弗书店等等,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说不定还可以有一番美好的邂逅……想想都心醉。 各家都在布局,这对于仍为蓝海的中国咖啡市场而言,是一件好事。 资本的狂欢,到了中国的咖啡界,具化为了一张张的打折券、买一送一券,我喜欢,因为省钱。 只是,在任何一个行业,"烧钱"注定是不能持久的,说到底,做出一杯真正"味道好极了"的咖啡、做好周到的服务,才是关键。 尤其是味道,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有的厂商只注重外表的创新,去推出新款,去追求曝光,而不是去追求口感的改善。这样的咖啡喝起来又酸又涩、不忍下口,还没有速溶好喝。 对社畜来说,卖命博生活已经"太南"。如果还要喝着外表光鲜、实则难以下咽的咖啡去搏命,那就真是"南上加南"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咖啡产业形势分析及发展建议,丁莉/侯媛媛,热带农业科学,2019 【2】中国咖啡往事,AI财经社,2019 【3】中国咖啡市场的"战国时代",第一财经,2019 【4】中国咖啡与资本混搭简史,品途商业评论,2018 【5】早期上海电影中的咖啡文化与Party社交,邢军,当代电影,2018 【6】中国人的咖啡流行史,王月,时代邮刊,2017 【7】朱苦拉:咖啡,还是用柴火煮出来的好喝,春城晚报云吧,2017 ✎作者 | 土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