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一个上司,人很好,非常能吃苦,阅历挺丰富,经验也非常多,唯一的缺点是,他不善言辞。常常,为讲清楚一件事情,急得面红耳赤。经理招架不住,就让他写出来。但他的文笔也不好,每次写东西,都难到要跳楼的程度。 后来,他发现我的书面表达能力不错,便常常抓我去帮他写东西。因此,我有机会跟他近距离相处。 一开始的时候,面对他,我也很痛苦。他的问题出在他的表达上,没什么条理,更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真的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而其时,我涉世尚浅,专业又不过关,他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我也无处下嘴问。结果,他的一份痛苦,变成了两个人的憋屈。 我被逼得无奈,晚上便到处乱翻书。偶然,翻到一本叫《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的书。这本书非常好,我所遇到的所有困境,书中都有非常明白清晰的讲解。比如,写东西,要先从结论写起,而后向下分解,写次要的东西,再向下分,写更详细的过程。这样,上司读东西的时候,就可以马上抓住要点。还比如,一个问题,要展开,一般分为三种关联方式,即向上关联,向下关联和横向关联。向上关联的重点是归纳,向下关联重点是分类和分解,横向关联的过程,则往往隐藏在向上和向下关联时所使用的归纳和演绎的技巧中……我如获至宝,连续看了几个通宵,终于啃完了。接下来,帮上司写东西的时候,活学活用,马上派上了用场。 比如写东西的时候,我先问:"你讲的这个方法,比以前的更好,还是差?"上司答:"好!"我接着再问:"有哪些好处?"好处太多,他又开始纠结在一起,讲不清了。我只好再问:"效率上,有没有提高?成本上,有没有降低?工具制作难不难?操作方面呢,变难了,还是变容易了?操作人数呢,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等他答清楚了,我就再接着问:"除了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做,其它工序和岗位可不可以也这样做?""换不同的型号能不能也这样做?哪些有限制,哪些没有?"…… 我将我问到的东西,整理,写下来,交给他,再由他交给经理。没想到,经理非常欣赏,大加称赞。我的上司很开心,晚上请我吃饭,说:"小李,我申请你来做我的助手吧。以后我用心教你,你帮我整理出来。"就这样,我被调去当他的助手,跟了他一年多。那一年多,我帮他写了不少东西,虽然我加了不少班,但学到了很多别人没有机会接触的东西。 其时,我尚不明白,这样表达的重要性在哪里。但我一直严格按照"金字塔原理"的要求,从主到次思考问题,无论是作图表,还是写报告,都追求主次分明,层次清楚,脉络清晰。慢慢地,这些东西似乎渗透到了我的思考模式里。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无论是做图,还是写东西,好像开始变得顺手起来了,而且比较容易抓住重点。直到我也做管理工作,特别是职位上升到管一个部门的时候,才明白:思考逻辑和思考模式,原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东西,它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会超越专业技能。 一个人有渊博的知识,却未必能看透一些现象后面的本质。但一个人如果具备活用思考的能力,即使在他未知的领域,他也很快能注意到现象背后的矛盾、不足和规律,从而抓住问题重点。 实际上不独我这样看,世界级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也这样认为。大前研一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年,他受哥伦比亚政府聘请,向哥伦比亚的总统提一些关于经济方面的建议。总统觉得大前的观点太精彩了,要求政府官员们都来听,于是个人建议变成了演讲。但大前却说,在去哥伦比亚前,他对哥伦比亚所知聊聊,他也不过是从Google上搜索了解了一些关于哥伦比亚的数据和基本信息,在去哥伦比亚的飞机上,翻阅了相关资料,到哥伦比亚后,演讲前,实地考察了一天而已。他之所以能像专家一样能谈哥伦比亚的经济,并给出建议,是因为他套用了自己的理论"无国界经济与地区国家论"。大前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型",也就是模式。他认为不仅哥伦比亚可以套入这个理论模式,全世界的任何国家都可以套入,因为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无国界经济"的范围之内,他只要以"地区国家论"为前提讲就可以了。 但大前认为,思考模式是需要艰苦训练才会有的。大前之所有拥有如此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考能力,是他刚参加工作,一入麦肯锡,便受到了严格的"金字塔结构"和"彼此独立,全无遗漏"逻辑思考的方法的训练,从而构成了他的基本思考框架。他又在多年当企业顾问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应用和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型"——思考模式。 虽然我们很难像大前一样,有机会发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模式,但至少,在工作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明白的认识到,逻辑严密的思考模式,事半功倍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需要经过严格甚至严酷的训练,才能拥有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表达上的不到位,难以被上司或客户所接受,便慨叹上司不公,知音难觅。那才是真正的虚度光阴。 原文转载自:http://www.douban.com/note/1803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