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大学的创办理念来自其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非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希望员工可以通过苹果大学更清晰地了解苹果的企业文化与运作模式,并获得一些专业指导。其中,高管们是苹果大学主要的培训对象。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苹果的管理层都亲力亲为运作苹果大学,耶鲁前管理学院院长、苹果现任人力资源副总裁波多尼还从不少知名的商学院聘请教授、讲师来开发课程,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苹果大学课程非听不可的五个理由 然而,进入苹果大学听课的唯一途径就是到苹果公司工作。一般这些课程内容是对外保密的,但是我们从听过课的人那里总结出了苹果大学课程非听不可的五个理由: 1、进入课堂的人都是文化修养、素养很高的人。甚至有一节课里,前 Pixar 员工用11块 Pablo Picasso 的石版画来探索分析苹果产品的设计理念。 2、教学环境很不错。苹果大学里没有狭小的会议室!相反,学生们都是在宽敞的阶梯教室里接受培训的。 3、授课老师会从竞争者的角度来讨论产品。另一类课程就是强调简化性,就拿 Google TV 遥控器来说吧,这个遥控器上有78个按钮,而 Apple TV 遥控器上只有3个按钮。可见苹果的设计里把"简单"看得多么重要! 4、课程让工作交接变得很容易。如果苹果公司收购了你的初创企业,你可能会觉得几百万的费用交接很麻烦,其实不然,来听听这些课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5、所有的设备都是顶尖一流的。即使你在很多美国科幻电影里看到的玄幻景象,在苹果也能看到。据之前的一位接受培训的学生说,就连厕所里的卫生纸都是"really nice"。 "苹果大学"入华,或意味着苹果战略重心的转移 从这两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苹果已经渐渐地和中国由从前的"摸索状态"发展到现在的"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大好契机。可以说,苹果已经离不开中国这个庞大的"聚宝盆"了。另外,苹果的自身形象也很积极阳光,尤其是在"棱镜门"事件过程中,苹果一直以"刺儿头"的角色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并和美国政府互戗,给人的感觉就是苹果很在乎用户的信息安全性,这也正符合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要求。这样一来,苹果在华的发展也就顺风顺水了。计划将苹果大学推广到中国也表明苹果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战略中心或许会转移到中国。 中国市场是苹果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上,从苹果公司每年的财政报告上可以明确的看出,中国市场是苹果公司盈利蛋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iPhone最火的时候,也就是2012年,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用iPhone手机,可想而知苹果在华的受欢迎度有多高,它的盈利额又有多高。 根据苹果201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苹果在大中华区的营收相对2011年增长了三倍,创纪录地达到7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98亿元,约占其总营收的20%。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令苹果CEO库克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直呼"超乎想象"。再来看其2014财年第一季度在大中华地区的情况,其销售额较2013财年同期有着大幅的提升,上升29%至88亿美元。从2007-2012年间苹果的股价最高时达到680美元,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区域的贡献,估计它的股价也不会高的这么无人可及吧。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面对中国井喷式的苹果消费群体,和不断膨胀的销售额,库克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向中国市场进一步示好。 消除苹果在中美市场的文化鸿沟 众所周知,苹果的企业文化和它的产品一样,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向往的感觉,并且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苹果的产品里了。目前苹果在中国的零售店有12家,还有几家办事处,总员工数量是5000人。根据库克的说法,零售店的数量在未来两年可能会达到50家,这说明苹果在华聘用的工作人员有可能突破两万。那么这么大规模的人员该怎么管理,如何高效的管理,这肯定在库克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苹果大学落地中国区域也是为了培训苹果在中国零售店里的工作人员而准备的。 库克访华期间与中国员工开会时表示,中国苹果大学的目标是为让中国员工了解公司的"传统和文化",不希望美国和中国分部之间存在文化鸿沟。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苹果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它对在华销售的突飞猛进并不满足,还要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 扩大苹果在华的产品融入度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一座宣传苹果企业文化的企业大学,同时它的另一个使命就是减少在华代工厂的变动性。中国不仅仅有巨大的消费者市场,而且还是苹果最大的代加工产地。对苹果而言,中国这块阵地就像是它的摇钱树一样,一旦这些代加工厂发生了什么毫无征兆的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的情况是苹果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将苹果大学的第一个海外落脚点开设在中国,也有助于传递苹果在产品生产上的需求,在沟通上、执行力上将会更加有效,进而扩大苹果在华的产品融入度,将苹果不一般的用户体验宣扬到极致。 企业大学哪家强? 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于1993年成立,这是中国国内企业大学诞生的开端。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型名企开始认识到企业大学对企业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自己的企业大学。到目前为止,国内的企业大学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这里列举一些比较有名的由IT技术公司开办的大学,包括:百度营销大学、腾讯大学、淘宝大学、阿里商学院、360学院、爱立信中国学院、华为大学、联想学院、中兴通讯学院、中国惠普大学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开办的大学,如:海尔大学、蒙牛商学院、美的学院、苏宁大学、长安汽车大学等等。 阿里商学院是中国互联网第一家企业学院,于2004年成立。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阿里商学院已经形成了以现场授课、在线教学和顾问咨询构成的立体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注重与学员的互动。截至2010年底,共有近万名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参加培训,成为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并被输送至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就业。 中兴通讯学院成立于 2003 年7月,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企业大学。中兴通讯学院成立的宗旨是为中兴通讯的客户提供有显著价值的专业培训、咨询服务和专业出版物,提供知识解决方案。目前为止,中兴通讯学院在全球设有多个区域培训中心,包括中东区域培训中心、北非、亚太、南亚、北美、南美、西欧、东南亚和东欧区域培训中心。 百度营销大学创建于2012年,其核心课程体系涵盖互联网营销理念、互联网营销策略、互联网营销方式、互联网营销管理等方面。主要目的是致力于推动中国营销人员互联网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让互联网营销的理念、方法成为广大营销人员的常识,从而带动中国企业应用现代营销手段的能力不断上升。 虽然上面只详述了三家企业大学的情况,但是不难看出,这些企业大学的服务对象都是和自身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办学理念、授课人员、学院推广到服务对象,都体现了企业在发展的计划上做足了长远打算。 "企业大学"供给人才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的大学早已从"探讨真理,远离政治、经济的社会边缘"走向了时代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要真的说是什么促使了企业大学的出现,我觉得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政策提倡,而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正是因为有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才会使得这些"对未来有敬畏和恐惧感的"企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好的名声传播出去,以便吸引更多有才华的精英进入到自己的团队。 虽说吸引人才的方式很多,但是没有哪一个能像开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或学院那样,从上而下地直接传输本企业的运作精髓、管理方式、长远规划给企业的员工,从而一脉相承企业的发展精髓。 另外一点就是,这样也是在为企业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就像微软和谷歌一样:新上任的CEO纳德拉,在微软任职20年之后,被任命接替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三代CEO;而在2014年10月份,谷歌任命之前主管Chrome、Android业务的皮查伊作为新任CEO,他在谷歌的任职时间已经10年了。可见,现在基本上很多大企业都会选择从内部调用有经验、了解本企业的管理者来掌管本公司大舵。所以说,企业大学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备而来的。 企业大学和企业该如何在一起? 企业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企业的下属单位。在资金来源上比较依赖企业资助。但是在管理上应该采取相对独立的运作方式,毕竟企业管理和大学管理完全是两码事。记得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人力资源部门去做管理工作,那只能说这个企业很腐败。在这里的理解是,企业的职能是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斗智斗勇,获取利益最大化;而企业大学说白了就是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的后备力量;如果企业干涉大学的运作,那么大学教学质量一定含有很大的水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内的大学都在倡导去行政化,企业大学也应该是这样。 个人认为,企业大学不仅在管理方式上有别于企业管理,在资金来源上也要能够自给自足。这样才能更加直白地为学员们创造鲜明的形象,这些学员以后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前途。 国内企业大学差在哪儿? 实际上,和国外企业大学相比起来,国内企业大学的影响力和普及度还远远不够。现在是苹果大学入华,那是不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国外企业大学入驻中国?这一点我觉得可能性是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竞争越来越公平,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来企业的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扩大,国外的企业文化也会伴随企业的落地而扎根于中国,对没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大学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根据一份调查显示,当下一些中国企业大学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包括:企业自身管理基础薄弱,导致企业大学的创办目的性不强;盲目跟风,定位不明显;过于依赖高校,尤其是讲师资源;培训课程形式单一,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既然明确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那么该怎样解决呢?首先应该明确一点的就是,中国企业大学相比较国外企业大学来讲起步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清除掉自身的所有弊端而追赶上别人的步伐,那么只能在学习外企大学的运作方式、注意细节等优点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最适合自己的改变。 另外就是,明确企业大学的设立目标是什么,不能盲目跟风。尽量在经济上谋求独立,变伸手要钱为伸手挣钱,这样才能更形象的培育企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体现企业大学的多功能性。最后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吸引国内外的讲师来壮大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