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奥运明星中走出的军事天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报纸对二战名将巴顿的指挥才能推崇备至,尊其为"军神"。但让巴顿引以为豪的却不是他血战沙场的骄人战绩,他宣称:"参加第五届奥运会才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誉。"
  1912年,第5届奥运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时任陆军上尉的巴顿自费参加了现代五项比赛项目,获得游泳第七、击剑第四、马术第六、越野跑第三、总成绩第五的好成绩,是个不折不扣的奥运体育明星。
  乔治·巴顿将军是二战中智勇双全的美军悍将,曾先后率领美第七、三集团军,在战场上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为盟军战胜德意联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脾气火爆,直来直去,疾恶如仇,视懦如敌。与他贵族身份不相称的是,他喜欢用粗辞糙语,尤其是对部下。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至死也不愿接受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手段的事实,与上级和政客经常对着干,让他们在欣赏利用他的军事才能之余,对他头痛不已。其著作《狗娘养的战争》为广大读者一直津津乐道。
  有"暴戾的军神""血胆将军"之称的巴顿,在其驰骋疆场的戎马生涯中,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不少第一。他有"美国陆军第一剑客"的声誉,巴顿骑兵出身,爱好马术,即使一身戎装也透显着浓郁的西部牛仔风格。他还被誉为"美国第一勇士",指挥金戈铁马驰骋于北非大漠,战功显赫、攻无不克。而巴顿还有一个第一,也是美国军事史上的一大突破,即创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
  1909年德国柏林宣布放弃19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后,瑞典将军维克多·古斯塔夫·巴尔克抓住机会,将奥运会带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由他本人担任组委会主席。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由射击、游泳、击剑、马术和越野跑五个项目组成现代五项,经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大力倡导首次进入奥运赛场。它是一个军事训练综合项目,能培养军人勇敢顽强的品质,因此参赛者多属军人。当时还是上尉的巴顿从旁人那里得知消息后,便决定自费去瑞典参加比赛。自视为现代武士的巴顿认为这是挑战体能和毅力的绝好机会。43名勇士参加了这场引人注目的比赛,其中有包括巴顿在内的3名美军正规军官,比赛结束后,前四名都被瑞典选手夺走,瑞典军人利勒赫克上尉获得冠军,27岁的巴顿夺得第五名,第六名也是瑞典军人。
  当时,巴顿游完300米时,是被人用船钩从池子里捞上来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力气了,跑4000米越野赛全程时,巴顿在离终点线50米的地方不幸撞墙,挣扎着走过终点后,便精疲力竭昏倒在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取得了该项的第三名。巴顿最终总分排名第五,这给许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这次现代五项的射击比赛中,巴顿一共打出169环(其中包括两次脱靶),排名第21位。他和裁判就两发子弹的环数起了争议。巴顿用的手枪口径过大,因此造成标靶上的子弹洞口过宽。当连续出现两次脱靶情况之后,巴顿向裁判解释原因是后一发子弹从前一发子弹在靶心的洞口中穿出,但裁判仍然坚持巴顿脱靶。对此,巴顿表现得相当大度。他说,"参赛的每一个人都表现出真正的军人气魄,我们都把彼此看做是好朋友、好战友,而不是竞争对手。这种友谊绝不会被对胜利的渴望而取代。"
  如果确实是裁判误判了其射击环数,巴顿在第五届奥运会的成绩还会靠前。
  正是由于他在奥运赛场上不屈的表现,打动了当时的另一位美国将军潘兴,在他眼里,一个标准的军官首先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斗士。而参加过奥运会军事五项全能比赛的乔治·巴顿无疑具备他所要求的品质。巴顿被他招入攻打墨西哥的部队,迈出了其在军界发展的重要一步。
  巴顿酷爱体育,对很多体育项目感兴趣,对冒险性项目更是情有独钟。据我考证,早在西点军校读书时,他就是学校跨栏赛纪录的创造者,在田径运动项目上打破了学校纪录,同时还是最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和步枪、手枪特等射手,达到了A级运动员的标准。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后,他还在美国各地举办的马术比赛中获得了400枚奖牌和200个奖杯。
  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巴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体力,对他的军事生涯很有帮助。在二战时强渡莱茵河的战役中,巴顿率领装甲集群5天推进了200多公里。他手下的一名军长和军械处长因为劳累都病倒了,而年近花甲的巴顿依然神采奕奕,保持着很好的精神状态。
  艾森豪威尔赞美巴顿说,他有一种"非凡而又残酷的推动力"。德军的布卢特里特将军(担任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写道:"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他和我们自己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大概是由于他最接近于我们对古典军事统帅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战指挥给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进一步提高了拿破仑的基本教义——兵贵神速。"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指挥德军G集团军群,后来在齐格菲防线对付第3集团军)坦率地总结道:"巴顿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战术天才。我至今仍将曾与他对抗看做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难忘的经历。"
网站目录投稿:千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