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食清明时节,真可谓是"春禽得意千般语,草卉无名百种香。"春风恰应时节,花开尽如人意。此种时节,正是人们游春赏花的大好季节。 寒食清明节赏花的品种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主要品种有杏花、海棠花、牡丹花、梨花以及杜鹃花等。 杏是我国著名的观赏树木,其花色又红又白,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春风。杏花可以配植于庭前、墙隅、道路旁、水边,也可群植、片植于山坡、水畔。杏树树龄长,可活到一百年以上,是春季主要的观赏树种。 在元代诗人刘炳的《寒食客秦淮》中就有关于杏花的诗句: 今年寒食客秦淮, 杏花李花无数开。 海棠花开娇艳动人。由于花色艳丽,一般多栽培于庭园供绿化用。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 "花贵妃" "花尊贵"之称,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有"玉棠富贵"的意境。 海棠花常植于人行道两侧、亭台周围、丛林边缘以及水滨池畔等。 明代僧人明秀《过孙山人故居》诗写道: 燕子归来寒食雨,春风开遍野棠花。 描述的就是寒食节时野棠花盛开的景象。 牡丹花是我国固有的特产花卉,被拥为花中之王,有关的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作为我国国花,牡丹花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诗人所称颂,因而素有"百花之王"的美誉。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的《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莯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可见牡丹在我国至少已经栽培了1400年。 到了唐代,牡丹栽培开始繁盛。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 宋人毛滂在《寒食初晴见牡丹作》中就有这样的佳句: 魏紫黄绿欲占春, 不教桃杏见清明。 梨花,别名玉雨花、瀛洲玉雨,通常指梨树上盛开的纯白色的花,常见于古诗词中。梨既是一种著名果树,又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喜爱梨花,并对其赋予了许多诗情画意。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道: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是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在文人眼里,梨花最宜月下或雨后观赏。群植而远观效果则更好,梨树的树形亭亭玉立,花色淡雅,叶柄细长,春风过时,临风叶动,响声悦耳。 明代陈继儒《南都》诗道:寒食斗鸡归去晚,院门新月印梨花。 这些诗句记述了当时古人在清明时节赏梨花的情景。 杜鹃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它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很广泛。杜鹃花盛开之时,恰值杜鹃鸟啼之时,古人留下许多诗句和优美、动人的传说,并有以花为节的习俗。 杜鹃花花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 唐代成彦雄《杜鹃花》诗道: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唐代诗人曹松《寒食日题杜鹃花》道:一朵复一朵,并开寒食时。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寒食节嗜好赏花之人。《花庵词客》一书中,介绍北宋词人仲珠,此人本是安州进士,因其妻以药毒之,仲珠食蜜解毒。 苏东坡念其大难不死,送其名为"蜜殊"。仲珠后出家为僧,每年禁烟赏花时,即置酒接待宾客,还美名曰"看花局"。 据说,大文学家苏东坡在37岁时,有幸参加了杭州钱塘寺赏花会。两年后,清明节发生一场雨雹,病中的苏东坡担心花存无几,于是他写了《惜花》诗一首: 吉祥寺中锦千堆,前年赏花真盛哉。 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 打彻凉州花自开,沙河塘上插花回。 醉倒不觉吴儿咍,岂知如今双鬓催。 由此可见,寒食清明之花在古人的眼中持久绽放,并让后人在脑海中久久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