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这个人物最初登场于《水浒传》的第三十八回,最初的登场形象就只是杀人后逃离家乡后被戴宗收留,在他手下的相当不起眼的看守牢子。而李逵外貌与一般人相比有点不同,李逵外貌比较显凶恶,那么李逵的外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水浒传》中李逵初次登场时,就有关于李逵外貌的描述,根据描述李逵的外貌大致是这样的:身体非常强壮,有着一身好像黑熊一般的粗肉,皮肤粗糙,就好似铁牛一样的皮肤,因此李逵有个铁牛儿的绰号;脸上的眉形呈现一字,眉毛呈赤黄色,双眼布满血丝;李逵的头发多并且发质非常坚硬,原著中用了夸张的比喻,将李逵的头发比作是铁刷;他脸上的表情非常狰狞,就好像是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中的其中之一狻猊。将所有的李逵外貌特点全部结合起来,不难想象出李逵的凶恶粗犷的形象。有句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李逵性格鲁莽冲动、不知礼数,为人头脑简单、凶恶勇猛,这些都能从李逵外貌特点看出来。 李逵外貌在《水浒传》中的众多梁山好汉中算不上台面,毕竟梁山好汉中有外貌清秀聪慧的燕青、被人称为美髯公的朱仝、唇红齿白的花荣,相貌堂堂的武松等人,跟他们比起来,李逵的外貌算是不好看的了。但是在《水浒传》中,李逵也算得上是作者着墨颇多、性格颇为丰满鲜明的经典人物了。 李逵母亲的死和谁相关 李逵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而有关于他的故事自然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其中"李逵沂岭杀四虎,为母报仇"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但,李逵母亲的死难道与李逵就没有什么关系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逵下山接母亲,许多人会觉得李逵是个孝顺的儿子,然而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李逵下山接母亲未必是出自真心。当时,宋太公,也就是宋江的父亲,被宋江接上山。公孙胜惦记家中的老母亲,也回家看母亲去了。而李逵在众多的梁山好汉中,武功只能算是中等,脾气又十分暴躁,算不得什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一直跟随在宋江的身边,做事也没有什么主见,往往是人云亦云,当他看到宋江和公孙胜都这么做的时候,他自然也就学着他们,想要回家接母亲上山。所以,李逵接母亲上山并不是出于孝心,而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也正是因为他接母亲的行为不是出于本心,在接母亲的过程中,李逵当然不会仔细小心,也就间接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另外,李逵接母亲上山的行为其实是十分自私的。就好像他杀人一样,只求自己心里快活。他去接母亲,也不管母亲是否愿意跟他上梁山,只求自己心里舒坦。李逵母亲当时已年过六十,又双目失明,让他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对李母而言没有什么好处。 在接了母亲回梁山的途中,李逵因替母取水而放下了母亲,暂时离开。等他回来时,母亲已经被老虎分食了。事实上,沂岭离李逵家并不算远,李逵对附近有老虎难道就真的毫不知情?就算他真的不知情,但在深夜,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独自待在林中,难道就他就不担心吗? 所以,李逵母亲的死,李逵其实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如果不是他下山接母亲,李母就不会死。 黑旋风李逵下山干了什么 李逵作为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较为经典的人物,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非常有名,在很多的戏剧、诗歌或者影视剧中都曾有他的出现。《李逵下山》是诗人贺五根据《李逵探母》这出京剧的故事演绎而成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赞扬了世上无比珍贵的母子之情,对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的关心以及对残害平民百姓之人的批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逵下山》这首诗歌主要采用叙事的表现手法,整首诗歌清楚明白地将李逵下梁山探望母亲的途中偶遇冒充自己的李鬼的故事描述了出来。诗歌的开头前八句是描写李逵下山后与假冒李逵的李鬼初次相遇的场景,诗人通过这几句将真假李逵相遇的场景描写得极为逼真,即使使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也让整个故事呈现出生命起伏的状态,营造出那种令人紧张的气氛。诗歌接下来的部分诗人用朴实的语言以及调侃式的写法,将李逵和李鬼两人之间的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同时还运用了细节性语言渲染了气氛。 整首诗歌中,诗人贺五非常善用了细节化的语言,给诗歌的读者营造出了颇具震撼力的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事实上,《李逵下山》这首诗歌中,诗人看起来并不像是在讲故事,反而更多的是述说着当下社会上分的诸多无奈,诗人借助《李逵探母》这个故事来抒发自己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和平安定社会的渴望,对坏人的批评以及歌颂伟大的母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