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几载,一个男婴降生在浙江慈溪天元镇的一户普通人家,他——我的爷爷,从此踏上了他的人生旅程。 爷爷接受了三年的基本教育。20岁那年,我的太爷爷因病去世,在那个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的年代,一点小病就会夺走人的性命。身为长子的爷爷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家中年龄最长的男人,老师曾为此事的家中做工作,他们舍不得这个优秀的学生,面对一个弟弟和四个妹妹,爷爷含着泪水告别学校,走向社会这片更广阔的天地。 从天元到横河,爷爷用脚步丈量这方养育他的土地。每天鸡鸣他就起床,到横河砍柴,再挑到天元去卖。生存的压迫,使得这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在一夜间学会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贫如洗的家境,他买柴的收入,就是这个七口之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七月的慈溪,骄阳似火,爷爷头戴草帽,瘦瘦的背上是沉重的柴木,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一滴滴地掉落,一件仅有的背心被汗水浸透,一次运柴途中,他的左眼不慎被尖利的木材划伤。由于没有及时的处理伤口,他永远失去了半边的光明。 但是他仍是默默地、默默地挥洒汗水,为弟弟妹妹攒足学费。他走街串巷,怀里抱着沉重的木箱,挨家挨户地卖棒冰,即使前途无望,他也从未蹙过眉,喊过苦,在四位 奶奶的回忆中,他们的大哥总是那么高大,那么坚毅地活着,从不抱怨,孝顺母亲,是她们最坚强的后盾。 家境略微好转之后,爷爷有了自己的家庭。80年代改革开放,他以经商为生。他沉默的背影是一个父亲所擎起的坚持。那一次,我的父亲不慎把一只筷子塞进了喉咙里,他背着我父亲,在滂沱的大雨里奔向诊所。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显示出与往日的坚毅不同的神情。所幸父亲就医即时,别无大碍,父亲靠在他并不厚实的背上,踏实,且温暖,他在背后无声地工作着,工作着,支撑儿女的学业,工作着撑起这个家的天空。 如今,他老了,他奋斗一生所积攒的家业,在他子女的手中继续生根滋长。他总喜欢品一壶茶,戴着老花镜读报纸,看新闻联播,。管他只有三年的学习经历,但他喜欢书。现在的他,文采斐然,毛笔在大红的纸上留下对仗工整,回味悠长的春联。每当茶余饭后,历史人物,人情世故,似是无所不通。多年的坎坷生活,让他懂得了数倍于书本的知识。虽然他的家庭地位逐渐被取代,但他仍是我们家的精神脊梁——在这个信息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不忘笔墨书籍的美好? 他,不朽的神话,永远矗立在岁月的深处。即使往事的繁华落尽,亦不悔,当该如此度过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