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一部分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在两会期间递交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推动教师分类管理,确立教学学术的价值与地位,从而提高高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规定,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关于要求高校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的呼声一直此起彼伏,甚至有知名教育学者撰文疾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真那么难吗?有强大的社会共识,有学子的殷切期待,还有国家的政策要求,可为什么到落实阶段就变得虚无缥缈起来了呢? 究其根源,还在于高校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出于对科研成果、项目等政绩的追逐,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成果决定着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而教学任务只是出于工作量的考虑。很多时候,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成了一种制度规定的"负担",即便如此,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教授挂名,实则由博士生、青年教师去顶替上课的现象。 教授往往承担着学校和学院的重大科研项目。一些教授为争取项目、获得经费支持,也需要忙于"社交",往往无暇给本科生上课。然而,无论如何,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高校办学应以此为宗旨,科研、项目、经费等学术科研也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也正是基于此,国家才三令五申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在多数高校都还存在应付的现象,远未成为一项基本制度。 要想让教授自愿为本科生上课常态化,就必须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健全高校评价机制,树立学术研究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办学理念,提高教学学术在教师评价机制中的分量,彰显教学学术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唯如此,才能激发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内生动力,从而自愿自觉地踏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