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是圈子里的人吗


  题图:Brian Parchim
  译/冷门的少年
  在一个"高大上"的圈子中,相比地位稳固的成员而言,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成员,更渴望强调自己的"圈内人"身份。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心理科学》期刊上。
  以往研究显示,人们都喜欢往"高大上"的圈子里挤,如此一来,仿佛自己也显得"高大上"了一般,亦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尽管不同"圈子"之间,往往泾渭分明,非人力所及(译者吐槽:比如无论您有多么渴望,想要挤进王思聪的圈子?还是洗洗睡吧),而且"圈子"内部的成员亦各有个性,千奇百怪,但是,"圈内人"身份仍然能够给人带来种种私人或社交上的好处。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Paul Rozin对人们如何彰显自己"圈内人"身份很感兴趣。在一项长期研究中,他观察了那些刚刚跻身某个"圈子"的人的言行,这样的人包括"刚刚获得升职的人"(职场圈子)、"刚刚获得学位的人"(学术圈子)、"刚刚获准加入某个高端俱乐部的人"(娱乐圈子)等等。
  在一个实验中,Rozin等人调查了若干所大学是如何在学校网站的"关于我们(About us)"页面上推销自己的。
  结果显示,相比"国立大学","硕士大学"更倾向于在网站上将自己描述成"大学",具体来说,"硕士大学"在"关于我们"页面上描述自己时,有62.2%的时候出现了"大学"这个词,而"国立大学"只有46.4%。
  (译者注:在美国,有一种特殊性质的大学,俗称"硕士大学",master’s university,这类学校通常只有硕士项目,少有博士项目,而完全不设本科项目,因此,算是比较勉强地可以划归在"大学"范畴下;所谓"大学",即university,一般具有"综合性大学"的意思,学科和教学点齐全,比如像美国的国立大学。university通常提供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所有学位项目,并且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偏向某一领域的、或者只专注某一学位项目的大学,有时候叫做college或institute更多一点,在国内多翻译成"学院"或"研究所"等;不过,人们总是会觉得"university"听上去更加正规一点啊!)
  类似地,在另一个实验中,Rozin等人调查了若干国际机场是如何描述自己的,结果显示,越小的国际机场,在描述自己时越喜欢用"国际性"(international)这个词,以强调自己的"国际性"。
  在随后的实验中,Rozin等人还发现,个体对自己本科毕业院校的描述当中,也存在这种强调"圈子"身份的现象。
  比如,地球人民都知道,哈佛大学是一所很牛逼的学校,也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宾夕法尼亚大学也是"常春藤"成员,只不过学校不像哈佛那么有名气罢了。于是,研究者们从这两所学校招募了本科生,让这些本科生来描述各自的学校。研究者们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当提到你的母校时,你会联想到哪些事?请列出前七件重要的事",一些学生被告知,他们的回答会被保密,另一些学生则被告知,他们的回答会被公开。
  结果显示,无论哪种情况,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都比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更频繁地提到"常春藤"。(说明他们为母校是这一联盟的成员而沾沾自喜;)
  研究者们相信,"边缘人"更爱强调"圈子"的倾向,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相比正规医院里给人看病的内外科医生而言,小诊所的牙医、推拿师、接骨郎中等人士,更爱宣传自己也是"医生";军队里,刚刚跻身"校级军官"行列的少校,相比级别更高的上校而言,更爱炫耀自己的军衔;再比如,在"富豪圈子"里,那些刚刚跻身财富排行榜的土豪们,相比出身传统豪门世家的有钱人,更爱吹嘘自己的财富(译者吐槽:不懂得"闷声发大财",就会"作大死")。
  研究者们同时也承认,"我们相信这种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只是想要收集到合适的数据会比较困难。"(比如一个土豪也不认识怎么混进富豪的圈子里采访……)
  原文:Group Identity Emphasized More by Those Who Just Make the Cut
  作者:Carol S.Dweck
  出处: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冷门的少年翻译,经由壹心理编辑。非商业转载须保留译者、壹心理与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壹心理】
网站目录投稿: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