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让产品更好用以及什么是让产品更有价值,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与思考。 Mars是我的朋友,连续创业者,涉足过多个不同的领域,总有新奇的想法,也总喜欢去了解一些新鲜的事情。工作以来,我跟他有过几次交流,每一次总是能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4月的时候,我们在中山公园来福士约了一次下午茶,期间谈到了我目前的产品工作,他突然问了我一句,你现在做的产品,它的小循环和大循环分别是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也是我之后的一个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近大概有了一些成型的体会,也不吝啬与大家分享。 01 如何做好产品、做好产品的商业模式 产品经理的工作总离不开两个问题: 如何让我的产品更好用? 如何让我的产品更有价值? 第一个问题是像我这样的初阶产品经理普遍在思考和解决的——如何让我负责的产品更好用,如何让大家用起来更爽。 在数据上,也就是如何提升访问,提升转换,提升分享,提升回流。我们每天看数据,就是为了证明,我们所做的所有需求,是不是让产品更好用了。 但初级产品经理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我的产品更有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用户的价值,更多的是对公司的价值。 如何通过我的产品,为公司带来价值,从而让它活下来。围绕这两个问题,产品的小循环和大循环也就出来了。 即,产品小循环是指产品本身的体验是完整且可循环的;产品大循环,是指产品是公司整体商业模式中的一个元素,且该模式是被验证可以跑通的。 02:
先说说小循环。 小循环与产品的基础体验直接相关,是用户最能直接看见的部分。因为我是C端产品经理,对这一点体会也更加深刻。 与小循环相关的产品方法论有很多很多,在我看来,掌握其中的某一种,反复运用在实际中,便能保证产品的基础体验。至于大家经常说的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则不仅仅是方法论所能带来的了,更多的是靠积累和综合能力。 说说我自己常用的关键路径分析法吧。 我们经常将用户使用模块产品的完整过程分为6个节点:吸引/理解/感兴趣/行动/分享/留存。这6个节点便构成了一条关键路径。 1. 吸引 往往来自于被动触达。例如我在地铁站看到的某个广告,在公众号看到的软文,在逛头条时看到的某个推荐,或者是,来自朋友的推荐。吸引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是最不可控的部分。 2. 理解 用户被吸引后,产品便有了机会去展示最重要的那条信息:我是谁。 让用户在一秒钟理解你是谁,比花里胡哨的炫技来得重要的多。因为只有知道了你是谁,用户才会去思考,对他来说,你的价值是什么。 3. 感兴趣 通常表现为页面的转化。即,看到产品后,用户愿意去点开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块去看看。决定这个节点的,往往是该用户是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如果是,一般来说,做好前面两点,感兴趣这个部分也不会有很大的漏斗。 4. 行动 用户按照产品的逻辑,去完成特定的动作,这一步直接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 如果是淘宝,用户的行动便是购物 如果是大众点评,那便是找店 如果是今日头条,那便是看信息流 行动的核心,在于辨别用户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产品的价值,还是因为纯粹的激励。 例如趣头条,打出的口号是"看新闻能赚钱",那么用户完成看新闻的行动,到底是因为新闻的价值,还是钱的魅力。 在我个人来看,物质激励是工具不是目的,行动背后的驱动力如果只跟物质激励挂钩,用户的迁移成本会非常低。 5. 分享 这是非常难的一步。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分享一个东西(产品、文章、活动等等)大概不外乎下面几种:1、我觉得这个东西对别人有价值(利他)2、我觉得这个体现了我很牛逼(炫耀);3、分享有好处。 咱们逐个来说。第一条很难,是因为产品本身需要在用户心中完成两级认知: 第一级,产品对你有价值 第二级,产品对你身边的人也有价值,且,你想要告诉身边的人产品有价值。 第二条也很难,因为炫耀这件事,容易带来形象负分——我晒我的努力,我的坚持,别人会认可我;我晒我买的大牌包包,便有可能有损我在社交场合的形象。 "感兴趣"不难,例如外卖红包的分享,但在我看来,"感兴趣"往往是行动的一部分,算不到分享这一层。 6. 留存 说白了,用完再用。没有留存,被没有循环。留存的关键在于稳固老价值,创造新价值,让用户有持续用产品的理由。 03:
再说说大循环。 大循环总是建立在得到验证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即,产品为公司在创造价值,而不是消耗价值。大循环与产品的体验关系不大,在产品定位出来的那一刻,大循环也就定了。 关于大循环,我没有什么方法论可以给到。毕竟能独立思考出大循环的产品经理,段位已经非常非常高了。 初级产品经理需要做到的,就是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公司决策背后的原因——为什么要做业务转型?为什么要放弃这个,重点做那个?为什么我的KPI是这个? 只有真的理解了,才能保证产品是按照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方向迭代,产品才能活得久。当然产品活下来不是目的,目的是,基于大目标,产品经理在做正确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我没有能力讲出更多东西,但我自己的体会是:思考大循环的核心在现金流——看看公司是怎么花钱的,又怎么赚钱?如何更少地花钱,如何更多地赚钱?抓住了这个,也就很容易抓住产品在大循环中的定位了。 04:
小循环很容易,大循环很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可控的事情很容易,不可控的事情很难。 我相信,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能做好产品小循环,给到合理的资源、时间、成本,运用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各类方法论,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总能做出来的,至少,这个小循环总能跑得通的。 但大循环就不一定了。 一旦公司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商业模式需要调整,那小循环再好的产品,一旦不符合大循环的要求,也是说停就停。 对产品经理来说,这些都是完全不可控的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循环的建立,才是产品从0到1 的过程,而产品经理不断经营的小循环,则是从1到100。 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意识到有两个循环的存在,站在大循环的角度,去思考小循环的演化,至少在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通过你的产品为公司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