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下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习惯的学习顺序是"行动—观察—反思—设计—行动",是基于过去模式的下载,而U型理论的提出者奥托·夏莫则试图探索更适合时代发展、更加有益的学习理论及方法。他主张用心灵的力量改变学习的本质,并将U型过程分为七个步骤:意识、观察、感知、自然流现、结晶、塑造原型、运行。本期我们将继续探讨自然流现等四个过程。
  U型过程第四步:自然流现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以旧有的认知模式做出反应、进行评价,而U型理论则强调"暂悬"——不要急着去做评价,尝试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在思维层面拓展更多可能性;然后是去感知——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感知,正是向万物学习的过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自然流现,是在感知的前提下,"与最高未来可能性的源头相联结,并把其带到当下"。这句话艰涩难懂,其实指的是一种进入心流的状态,让我们在冥想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清自己是谁,从而明确未来是何种情状。
  书中列举了大量商业巨擘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实现自然流现。自然流现和感知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两者都涉及把认知发源的场所从组织内部转移到外部。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感知"把认知发生的场所转移到当前的整体上,而自然流现则把这个场所转移到正在生成的未来整体的源头上,即转移到想要生成的未来的可能性上。当我们的认知与未来的源头相联结时,自然流现就出现了。此时,三种场——来自过去的场(现在的场域)、来自未来的场(正在生成的未来的场域)以及真我的场,它们之间的边界就被打破了。当这三种场域融合并产生共振时,我们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化,我们行为的发源地也发生了改变。
  自然流现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的行动能够发源于"源头",让我们承担分水岭的功能,感知什么是想要生成的事物,然后努力使其成为现实。换言之,就是使周围的水滴汇聚到一起成为溪流,注满池塘又溢入江河,最终成就奔腾不息的大海。
  自然流现使感知得到了升华,就像感知使观察得到升华一样。感知通过把我们的注意力焦点移出现象的"内部"而扩展了观察,自然流现又通过激发"大我"放大了感知。它可以发生在团队和组织的情境中,也可以发生在个人身上。以下四项原则能够界定这种转变。
  ●放下旧事物,臣服于未知
  放下和臣服可以看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放下是开启的过程,扫清道路上的障碍和垃圾;臣服则是让我们融入已经开启的境界。当我们在进行对话访谈时,通常需要放下意图、思路和问题,彻底臣服于谈话中正在生成的一切。
  ●逆转——穿过"针眼"
  逆转的意思是"把里面的翻转到外面,外面的翻转到里面"。作者所说的逆转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传说中,在古耶路撒冷有一扇叫作"针眼"的门。此门非常的窄,以至于每次满负重荷的骆驼到达此门时,赶驼人都要把骆驼身上的所有行李卸掉,骆驼才能通过。要穿过"针眼",就需要放下任何不重要的东西,并与生成的场域实现联结。于是我们才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试着走向未来的自我。
  ●形成更高层次(真实)的场域和自我
  当我们从始于"同理心"的聆听,切换到"从深处的源头"的聆听时,我们就会与更深层次的、想要生成的未來可能性之场联结了起来。而当我们的行为发源于想要生成的、深层次的未来之场时,就会联结到一个更深的源头——一个个人和集体都能够利用的智慧的源头。
  ●创造深度聆听的支撑空间
  自然流现必定发生在特定的场域中,即在某种空间的支撑之下。在多数情况下,大自然可以充当通往深层次场域的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一个体,而是双重个体。每个团体也都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双重结构。一方面,我们是从过去至现在的旅途中所成就的个人和团体,即当前的自我;另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个蛰伏的自我,它在我们身体里等待着新生,期望能够从我们未来的旅途走进现实当中。自然流现就是将这两个自我联结起来的过程——把现在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联结起来,向真正的自我靠近。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当我们进入深层次存在的状态时,就获得了根本的自由和创造力。从操作层面上讲,自然流现的根本特征是放弃操纵及操纵性行为,这是核心。要做到这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敞开大门。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剥夺每个人的决定:穿过这道门,或者停在门外。
  跨越界点之后,我们走进了真正的力量,作者将其称为"未来所能发生的最高可能性的自我运行的力量以及我们周围的场域联结的力量"。这种深度的联结在各种文明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道教将其称为本源,佛教中称为涅槃,印度教中称为梵天……所有这些词都指向同一个根本层次的体验,描述了在我们内部或通过我们而存在的个人或集体层面上的深层状态。
  进入自然流现的状态后,认知开始基于未来的可能性自然涌现,只待我们将其变成现实。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走进了我们真实的存在——真正的自我当中。 U型过程第五步:结晶
  前面描述了U型过程的底部——自然流现,前面也将之称为"针眼"或"逆转"的过程。就像赶驼人要穿过"针眼"之门必须卸掉所有行李一样,U型过程的底部也有一扇"内在的门",要求我们放下一切不必要的东西。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构成了U型过程底部的"针眼"之门呢?正是我们和真我及大我的联结。当我们继续保持这个与深层觉知的联结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可能性。现在开始行动,从一个"不同的地方"出发,从一个不同的源头运行。在这里,我们预见、尝试并实现新的创造。
  自然流现既可以当作名词,也可以当作动词,它指的是与自我和觉知的深层源头的联结。由于我们在U型模型的右侧始终保持着这个联结,因此可以说在U型模型的右侧过程中我们一直处于自然流现的状态。结晶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
  结晶指基于最高未来可能性,澄清我们的愿景和意图。结晶和通常所说的"愿景"的区别在于:结晶发生在觉知和自我的深处,而愿景可以开始于任何阶段,甚至可以开始于下载阶段。
  自然流现是与源头联结,结晶则意味着保持该联结,并从该联结开始行动。这一历程的第一项活动就是澄清即将生成的事物。结晶使得关于未来整体的想象更加鲜活地浮现出来,使正在生成的未来的愿景和意图变得清晰而明确。
  通过自然流现所体验到的真实自我与源头联结后,人们就可以找到自己深层的意愿或意志,也就是宏图大志,包括下列几种基本的行动原则:利用从自然流现的体验中涌现出来的未来可能性,检验并澄清自己的意愿;传播意愿的力量,开启由创造性生成的大门;接纳和聆听内在涌现出的声音;将自己作为正在生成的未来载体,顺其道而行;建立基础组织结构,实现跨界的共同觉醒。
  举个例子:彼得·布鲁纳曾指导了某全球公司采购团队U型战略的实施,结晶阶段的关键结果是对新身份的定义,以及对未来新的经营方式的认知,提出"我们不只是工厂的服务供应商,实际上,我们是一个全球企业的管理者"。该提议的结果是,供货商的数量精简了80%,并使以往互相竞争的供货商们彼此合作,形成了一个战略网络,与这个全球公司以及工厂网络沟通,统一口径。
  最后彼得·布鲁纳总结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晶和通常的愿景过程竟是如此不同。在愿景过程中,你只需要形成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即可,不必管它与正在生成的未来是否关联。但是经历了学习历程、分享和反思,以及数小时的个人场域‘散步和冥想后,我让大家在散步回来时分享他们的愿景和意图。他们讲出来的都是最本质的东西,联结到了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他们真正的自我。这对形成正确的提案原型非常有帮助。"
  结晶意味着和源头保持联结,并慢慢澄清真实的愿景和意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更进一步,为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创建实例或原型,变意愿为现实。 U型过程第六步:塑造原型
  在建立了和源头的联结(自然流现)并澄清了对正在生成的未来的觉察(结晶)之后,U型过程的下一个阶段是通过行动探索未来,即塑造原型。
  塑造原型是指在实施行动之前先提出概念,快速地反馈学习效果并进行调整。它是通过行动和试验去探索未来的第一步。通过建立三种类型的联结和交流机制,我们可以为未来铺平道路、塑造原型。这三种联结和交流机制分别是:上行联结——联结到灵感、最初的直觉和意图的火花;水平联结——聆听环境给予的反馈;下行或本地联结——参与本地的嵌入式原型的快速开发中,并从中学习。
  成立于2004年6月的"可持续粮食实验室"是一个跨机构原型的典型案例。该实验室是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合作结晶。经过组织研讨会的多轮学习和培训,这个团队建立了原型小组。他们利用U型过程建立了7个原型,目的是进行创新,使食品系统在经济、环保和社会等方面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其中一个原型把拉丁美洲家庭农场的粮食生产与全球市场联系起来,把本地农场的高质量产品输送给学校、医院等地。另一个原型的重点则放在为市民、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重构粮食可持续性这一问题上。
  在塑造原型的过程中,实验室团队的规模扩大了两倍。来自好市多公司的雪莉·福莱斯就是在原型阶段加入实验室的。她认为,提高现有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需要考虑三个要素:"首先,消费者群体要有可观的、善意的市场需求。其次,应该事先保证整个供应链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完全透明化。再次,应该让生产者和农民们多参与进来,你需要让他们与消费者形成个性化的联系。这样做反过来会加强人们对高质量产品和过程的善意需求。"
  为了新事物的产生,我们还需要建造基础设施和适宜的场所,来促成这三个相关维度的实际整合。当我们继续前进时,我们总是在两种危险之间小心航行:未经思考的行动和没有行动的思考。如何在这小心翼翼的航行中避开暗礁?那就要利用双手、心灵和大脑的智慧,找到设计并体现新行动的方法。 U型过程第七步:运行
  运行,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发源于一个宏大的场域中,这个场域自我们与他人(周围场所)的深层联结中生成。
  当我们从原型的场域移动到运行的场域时,关注的焦点也由塑造微系統转移到塑造和演化大的机构生态学。就像一个新生儿的降临标志着父母养育的开始,原型标志着启动共同创造,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塑造一个环境,让新生儿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一旦有机的原型得以诞生并通过了考核,就要考虑如何将其带入旅程的下一个层级,即如何使其余组织的基础设施相集合,使得该原型通过大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单个机构的生态系统而得以不断演进。就小型团队或个人而言,这个基础设施可能是允许新事物形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支撑空间、练习、同伴、过程或者节奏。
  由于组织具有多重结构特性,所以此阶段变化需要遵循几个原则:系统整合、创新以及系统与自我之间的切换等。作者以创造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社团为例,来进一步阐述运行需要遵循的具体步骤。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社团需要搭建高效学习的基础结构:
  ●核心小组的构成
  核心小组的构成越符合整个社团和环境的构成,其效果越好。例如,学习型社团如果是由研究人员、咨询师和从业者构成的,那么只由咨询顾问构成的核心小组可能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实践的重要性
  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根植于现实世界的实践。实践的类型有三种:专业实践——追求卓越的绩效;个人实践——追求自我领导力;关联实践——追求共同思考、对话和行动质量的提高。
  ●实践的场所和工具
  如果没有训练,任何交响乐团或者职业篮球队都不会获得世界水平的优秀成绩。同样,为了实现公司的管理目标,领导者和管理者一方面需要工具,另一方面也需要能够学习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练习场所。
  ●平行的学习结构
  平行的学习结构是任何一种学习架构的基石,是一个环境设定,能够让行动主体反思体验、分享学习心得、投入新体验以及从同事那里获得帮助。
  ●目的和共同原则
  目的的质量有赖于学习型社团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型社团与人的联结。例如,一个只为其核心成员的未来服务的学习型社团是不可取的,而建立在所有参与者最高理想基础上的学习型社团则是可行的。
  ●激情或者个人人生目标的体验
  通常来讲,如果没有人把所有的事情整合起来,使其运转,那么什么重大的进展都不会发生。组织并不会自我进行,而是需要人们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演进。
  ●认知导向的参与
  创造一种人们乐于分享(我能给予什么)而不是索取(我能得到什么)的环境,有两种关键的机制:从建立联合智力资本开始,确定基调;建立认知的共享行为,使大家能够感知、认可并欣赏对共享知识库的贡献。
  ●产品
  把采用整个社团的智力和关系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如关于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培训课程,作为打造社团能力和社团建设的手段。
  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彼得·圣吉曾说:"向未来学习对创新至关重要,需要具有直觉,需要接受高度的模糊性、不确定以及勇于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U型理论并不表现为具体的步骤,而是带领我们思考问题的源头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一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去聆听,在倾听中感受。这就要求我们敞开心灵,尝试那些过去我们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这才是U型理论真正的目的。
  作者单位 厦门卡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网站目录投稿: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