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重要社会责任,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摇篮。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从业者如果缺失道德,缺乏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社会中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低,工匠精神在历史的潮流中默默沉淀。然而,我国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不仅要靠科学技术专家提供智慧,也要靠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贡献力量。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成长期和特殊阶段,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并急切渴望融入成人社会,但他们普遍存在对文化课兴趣不强,基础知识功底薄弱,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对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较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偏差等问题。 要探索实施并深化工匠精神育人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劳动楷模引领、传统文化融入,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积极丰富实践活动载体,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延伸到全体师生员工的每个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一、工匠精神的意义 技工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既要使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水平过硬,也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水准,持之以恒、专注执著的职业追求,爱岗敬业、创新创先的职业操守,其核心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著、对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最终成为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 要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需要技工院校的广大老师自己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成为工匠精神传承的现实载体。能锲而不舍地潜心钻研技能,对工作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有"穷毕生之财力心思,以制造一物"的精神,在工作规范和品质标准上下工夫,踏踏实实做事,一板一眼工作,在精、细、实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在教学观念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传授工匠精神,在技能传授中践行工匠精神,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这项课题就摆在了大多数技工院校的面前,研究此课题非常有必要,对推动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大国工匠、实现民族崛起的关键所在。 淄博市技师学院担负着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对接淄博工业强市建设,为淄博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重要社会责任。因此要努力拓展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专业课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理想的过程中,把"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利用公共文化课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二、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强化思想引领 当前,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必须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意识。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旗帜,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际,从我国社会矛盾的重大变化出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立德树人,以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为目标,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立足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淄博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断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要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及时调整更新办学理念,布局发展大局,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要以"文化名城"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坚持 "仁孝"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教育途径,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宣传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这就要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是技工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扎实推进对学生思想的系统化教育,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定位,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现行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的资源观,重视师生学习共同体、班级及宿舍文化、校园环境等潜性课程建设,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教育,个性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重视过程培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进一步在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想办法、下工夫,增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能为国家兴旺发达提供不竭的动力。社会正处在一个需要创新也鼓励创新的时代,是一个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创新。在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改革和创新。一方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要继承优良传统,坚持学徒制,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手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要结合各专业实际,深入挖掘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中"工匠精神"的内容,完善教材体系,形成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实现日常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实施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创新计划,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针对课堂抬头率和吸收率不高的状况,全面深化专业理论课建设综合改革创新,紧密联系当代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遵循教学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在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变说教为说理,变灌输为互动,把课上好上活。拓展教学内容,增设综合实践课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向有技术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严谨、规范、高效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脚踏实地、用心钻研的工匠精神。持续推进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七五"普法规划纲要,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计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师生树立"宪法至上、遵法守法"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师生法治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增强法治精神,在开展法德知识学习活动、组织班级"法治宣传角"与法治宣传大讲堂活动中穿插具有法治光环的工匠精神。 3.营造浓厚氛围 强化全员育人功能,加强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进一步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育人"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思想启迪、道德养成和文化传承的过程。"全员育人"是指育人的全员性,这就从范围上给予指引,狭义上的"全员育人",指学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对学生的教育而言,涵盖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这一系统工作的开展,强调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参与育人的全员性。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涵盖了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和诸多环节。教师是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带领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是对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蕴含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理念和思想,往往被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所接受。学校要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工作的育人职能,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良性互动,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有大量的当代"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他們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工匠是打造"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是实现"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新时代需要大批优秀的工匠,所以职业技术院校特别是技工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要进一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入口上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和师德关,在工作中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建设一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贡献技工院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