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全面认识加密数字货币


  徐晓明
  目前,各种新型加密数字货币涌入市场,价格飙升。本文从"加密数字货币"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加密数字货币本质及其缺陷而带来的风险,并对加密数字货币及其ICO监管提出相应建议。
  "加密数字货币"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一)定义。"加密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而生成的数字形式的资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货币替代物价值的数字表现。目前,全球已出现的各类"加密数字货币"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而衍生的。ICO首次公开募集货币,是一种为区块链技术项目筹集资金的常用方式,ICO早期参与者可以用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换取初始产生的加密货币数字货币,即代币,在该项目的区块链上使用,也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交易。ICO是高科技发展下数字货币金融的必然趋势,又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幌子的"非法集资"和"网络诈骗"新型业态。
  (二)特点。"加密数字货币"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具有解决信任问题的技术优势。区块链收录了个人所有的历史交易记录,这些交易过程及交易数据被公开到网络上。系统把相同数量最多的记录作为真实记录保存,且数据难以被篡改,保证了数据真实可靠、公开透明,为互不相识的交易双方信任背书。区块链技术生成一套记录时间先后、不可篡改的可信任数据库,即便是没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各节点之间也能实现合作。
  (三)应用。"加密数字货币"的应用逐渐推开。这里以比特币为例,2009年初比特币(BTC)作为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货币正式推出,是区块链技术在交易支付领域创新应用的标志性事件。传统的点对点支付必须经过一个法定支付系统,确保同一笔资金不会被支付两次或者出现作假的情况。而比特币的持有者将比特币发送给其他人,不需要一个中央式媒介。交易会被记录在一个区块链,被分发给全世界其他所有的比特币持有者。这一共享数据库记录了所有现存比特币的历史交易记录和持有者,每小时数据会更新6次。新交易达成前,它需要被大量的其他比特币持有者数学化验证。因此,比特币是建立在数学化信用的基础上,不需要像传统金融需要权威第三方的信用背书。
  理性看待"加密数字货币"
  (一)"加密数字货币"不能履行货币职能。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制度不同,"加密数字货币"第一次在网络上实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支付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类未来货币形态指出了一个方向。但与法定货币所要求的特性相比,它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强调比特币不是货币,仅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能在货币市场流通,金融机构不得开展相关业务。以比特币为例,它不具备国家信用支撑。现有法定货币是国家以国民经济为担保而发行的,享受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而比特币目前还是小范围内的团体和个人通过编程算法"挖矿"而获得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比特币的稀缺性和过往经验都表明其币值短期波动剧烈,难以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二)"加密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工具依然存在难以改进的缺陷。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比特币交易不可篡改,安全性极高。实际上比特币所应用的区块链技术对硬件的算力依赖度很高。这就给比特币作为支付工具留下了漏洞——对比特币的"51%攻击"。理论上,只要控制了全网50%以上的算力,利用区块链的确认原理就能实现双重支付。这对于一个支付工具的可信度是致命的打击。同时,比特币的匿名性和特殊的流通方式对监管者来说难以追溯资金来源,难以监管,容易成为洗钱、黑市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加密数字货币"带来衍生风险——ICO投机和传销诈骗。以比特币和以太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价格暴涨,引发了一级市场ICO的狂热。与证券市场的IPO类似,只是ICO发行标的物由证券变成了数字加密货币。区块链初创公司以众筹的方式,交换比特币、以太币等可以交易的通用"加密数字货币",达到融资创业目的。
  根据全球金融科技服务公司Autonomous研报调查,大部分募资公司利用人们对"加密数字货币"生态的新鲜和兴奋感,借助社交媒体来进行推广宣传,利用目前市场缺乏可强制执行标准的监管漏洞进行融资诈骗。二级市场上现有的绝大部分新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内在价值不明,价格涨跌极易受交易市场的资金驱动。价格的暴涨暴跌诱发了一轮"加密数字货币"投机热潮。许多普通投资者在不了解"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情况下怀揣一夜暴富的梦想涌入ICO项目,寄希望于所持"加密数字货币"赚取巨额差价。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涉及资金量大,涉众面广。
  "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难点
网站目录投稿:幻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