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个字是有些令人费解的。在所有孩子的童年时光里,"让"简直就是一大"禁忌"’,过年的时候尤其如此。什么糕点、糖果、饮料、电视等等都要让,连桌椅板凳都必须让。好不容易,客人都走了,这压岁钱,红包又要让来让去,最后几经辗转,还是落入爸爸妈妈的"无底洞"里了,这是自愿的吗?分明是强迫,哪是什么有礼貌、谦让啊! 后来长大了,知识增长了,老师给我们讲"孔融让梨"和"三尺巷"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让"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德,懂得谦让礼让,才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少年。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搭乘公交车去奶奶家,那时车上人不多,但座位却只剩一个,我连忙抢坐上去。过了两站,上来两位老人,我装着视而不见。可身边一个小男孩见了,连忙让座,扶着其中一位坐下。那男孩大概才六岁,却已明白"让"的意思,而且还做到了,难道我还不如他吗?我满脸羞愧,也连忙搀着另一位老奶奶慢慢坐下。到站之后,我灰溜溜地下了车。 还有一次,我买好了华莱士,准备去接上美术课的妹妹。路过一个路口,看见一位大哥哥入迷地玩着游戏机,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跟在他身后边走边看。一位大妈骑车把我一下子就撞倒在一边,幸好我抓住了旁边的电线杆才没有摔伤。我拍了拍手上和身上的灰尘,正要说教说教,而她却先开了口:"喂!你这小孩怎么走路的呀!""你呢,违反交通规则,还说我呢。"我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吵了起来。吵了好几分钟,旁边的人越围越多,我突然想起要去接妹妹,才不想和她理论了。于是我说:"算了,算了,您走吧。"旁观者也都在说道她,没想到她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竟对我说了声对不起,默默地走开了。 "让"是尊重,"让"是宽容,"让"是一种美德。不管谁错在先,"让"都是最好的劝架人,"让"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品格。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社会不就更加和谐、美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