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双一流建设要强化导向意识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时指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谈到"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很多人马上会将其和资金、经费等联系起来。不过,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对"真金白银"关注外,还有一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更需引起注意和重视,那就是办学的导向问题。有些高校"计划经济"思维明显,一味或过多地将眼睛盯着国家财政支持和纵向课题资助,甚至滋生出"多要一分是一分"的投机心理,而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注却有些滞后或漠视。
  资金当然很重要,国家也正在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但与此同时,对于高校来讲,在千方百计筹措和增加办学经费、建设资金的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战略定力,不能资金压力面前淡化模糊了大学的使命和担当,而要"五心安定",更加注重大学如何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时代课题。如果只重视钱而忽视大学所应契合的经济社会发展导向,这种认知和行为逻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就背道而驰。
  那么,高水平大学该如何建设?答案包含很多内容,既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但如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来破题,那就是应做到"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下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而不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成为这些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软肋"。报告将这一点放在了"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之前作为大前提,足可以看出国家在支持过程中的鲜明导向。
  因此,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而言,既需要外部的物质支持,更需要内在的脱胎换骨,而后者比单纯地申请建设资金要重要得多。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打破围墙,摆脱封闭,更加关注、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既要充分满足和保障国家的战略需求,完成好来自国家、有关部委或地方分配的课题项目,更要根据有关政策加大服务社会力度,使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网站目录投稿:凌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