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是一种特殊诗体,是从古代民歌演变而来的。唐朝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我国诗歌影响很大。竹枝词作为一种民歌体的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由于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乡土民俗风情,大体可分为三个体式:一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竹枝词;二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特色而新创的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是借竹枝词格式而创作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竹枝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也被认为是民间竹枝词。 有研究者认为,竹枝词,即"竹枝",是唐朝乐府曲名,始源于四川东部的一种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民歌、民谣。唐朝刘禹锡被贬夔州,他学习《竹枝词》,并改写了一首新词,歌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男女情爱,也释放了他被贬时的胸中积愤。他的新词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语言生动通俗优美。因《竹枝词》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和风味,可歌唱,便成为一个词牌。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乡土风情为主要特色,与地域民俗文化紧密相连结,鲜活在人们的心灵里和口头上,对于研究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已知的竹枝词选本有《中华竹枝词》《历代竹枝词》。因为竹枝词接地气,接民气,能够自由而生动地表达情感,所以每逢节日,特别是在端午节,人们在踏青之后,郊游之时,温习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会即兴创作竹枝词。在清朝有《竹枝词杂咏》,流传甚广,摘录如下,以增添端午节的文化风味。 东风吹荡杏花肥,细雨教人频皱眉,千里还乡寒食节,是悲是喜几人知。 晨早归家梦未消,杨花飘尽柳逍遥,小河堤岸廻弯处,前面依然两石桥。 春雨催来春草生,一潭池水色微橙,鱼虾菱荇今鲜见,白鹭频仍傍水行。 大奔犹豫小车狂,任你枝神也瞎忙,夹道小摊成集市,卖花一路到坟场。 小摊摆进墓园墙,香烛冥钱呼应忙,思慕亭边臭豆腐,奶茶加上热香肠。 处处坟前香烛烟,鲜花束束慰先贤,今年扫墓新规定,只许烧钱禁放鞭。 死也相邻生也邻,华缘几世得成真。阎王难管人间事,嫌隙无多不必申。 收拾心情次第行,下山稍比上山轻。儿时曾记拜坟后,结伴流连去采青。 泥金菩萨不沾尘,旧庙重修一派新,今日世人多现实,如来隔壁建财神。 古樟如昔自相亲,寺曰福云佑众邻。曾忆当年追逐处,戏楼社鼓演忠臣。 临窗遥看车连绵,老板人人只顾钱。蔓草横生水漫地,春将过尽不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