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衡水是农业大市,拥有蔬菜、果树、养殖等产业特色,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已成为衡水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学校以建立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长效机制,探索校、村(企)合作新模式,打造过硬的、农味十足的师资团队作为主要目标。通过调研筛选,确定服务合作对象,签订协议,做好系部分工,建立稳定的科技下乡服务队伍,制订计划,产教结合,开展服务工作,定期做好检查评估,形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专业建设更接地气。本文对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服务三农 科技下乡 师资队伍建设 一、实施背景 1.农业在衡水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三农工作呼唤高效的科技服务 衡水是农业大市,拥有耕地870万亩,农村人口占78.8%。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衡水的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如深州蜜桃、蛋鸡,武强奶牛,饶阳蔬菜,枣强毛皮动物,邓庄产业园区打造的"可游、可居、可吃、可买、可参与"的田园景观等。 生产对象的品种改良与更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推广以及新形势下的农村管理与建设等,都需要全新的理念、宽阔的思路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支持。目前由于衡水市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老人、妇女成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在体能、技术、知识等各方面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2.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在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是衡水唯一保留涉农专业的市级院校,涉农专业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在三下乡、加强基层建设年扶贫包村、阳光工程、村支书培训等活动中表现积极活跃。各县区农牧局、扶贫办等部门也经常主动联系学校协助他们开展工作。衡水的三农服务工作需要学校的支持。 3.涉农专业的发展壮大和示范校建设为下乡服务提供了工作契机 2009年,笔者学校涉农专业招生人数激增,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过去近10年的专业萎缩,造成很多涉农专业教师转行,动手技能日渐生疏,"农味"渐无,所以必须要到农村生产一线重新练就过硬的实操本领。 2010年笔者学校申报国家示范校项目时,就开始酝酿提升涉农专业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工作思路。学生的实验实习只靠校内条件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样需要农村、企业等能近距离接触生产对象的广阔空间。 2012年笔者学校获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培养实践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寻找产教结合的新方式等都成了示范校重要的建设内容。有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切实的经费保障,笔者学校正式启动了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 二、主要目标 1.让科技服务三农真正在衡水落地生根 把知识、技能、理念送到农村田间地头,送到种养生产一线,送到农民身边;让服务贯穿到全年,持续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建立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长效机制。 2.建立校、村(企)合作新模式 选农业发展特色鲜明的村镇或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学校提供科技服务,对方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不仅为笔者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场所,更为教师提供新技术研发推广、实验条件。而且,双方共同研发新产品或新经营模式,可以实现增收共赢。 3.打造过硬的、农味十足的师资团队 要努力解决笔者学校涉农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操作技能退化这一共性问题,让教师回归到农村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更接地气儿。 三、工作过程 1.广泛调研,反复筛选 结合原有的实训基地,以及三下乡、扶贫包村、送教下乡常去的地方,经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仔细筛选出8个有代表性、产业特色鲜明、急需服务、技术研发推广空间充裕的村镇(或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学校的服务合作对象(以下简称服务点)。 2.充分协商,签订协议 学校与确定的8家服务点负责人充分探讨了我们的服务内容、时间、方式及人员保障。服务点对我们的技术研发推广、专业实验、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支持条件。双方如何共同增收共赢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与各服务点分别签订了3~5年的长期服务合作协议。 3.结合特色,系部分工 根据服务点的不同产业特色,按照专业系部进行分工负责。枣强县王均乡、饶阳绿科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公司、阜城县井庄村、武强县孙庄乡四个服务点分工给了学校农学系。衡水任山肉牛场、景县降河流乡、深州市唐奉镇、饶阳县五公镇四个服务点分工给了牧医系。 4.组建队伍,扎根农村 建立稳定的科技下乡服务队伍。选择热爱专业、业务突出、精力充沛、吃苦耐劳的32名教师组成了8个下乡服务小组,每周至少1次到对应服务点工作(按照农时农事调整下乡服务时间)。 5.贴合实际,制订计划 8个小组认真分析各自服务点的生产经营特色、需要帮助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等具体需求,结合每个组员在教学课程、专业技能方面需要完善、更新、提升的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详细工作计划。 6.产教结合,服务三农 按照计划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第一,对农业生产进行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特殊天气管理、畜禽的幼仔护理、疫病诊治预防等技术指导。2012年5月,阜城县井庄村服务小组在李玉珍教师的带领下,帮该村大棚西甜瓜种植户有效控制了一次突发性的大面积病害蔓延,还解决了几十个大棚疯秧不结瓜的难题,仅此两项服务就为农民减少损失210万元。她们被村民亲切称为"信得过的技术员"。 第二,积极参与村庄建设与管理,改善村容村貌。在深州市西周堡村,曹九生等教师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帮助村里绿化街道1000米,建起了运动休闲广场、卫生室、图书室。学校还捐献课桌50张、凳子100个,建起了培训教室。 第三,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帮助农户、企业等创新改进管理和经营模式。梁玉俊教师,是饶阳绿科蔬菜服务小组的组长,他带领着另外3名教师,手把手指导企业职工进行蔬菜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生态防治、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如何选择使用农药和化肥等16项技能,帮助企业通过了黄瓜、番茄、辣椒等五项绿色蔬菜质量认证。 第四,下乡服务小组在服务点开展新技术研发推广,根据生产实践需要编写实用性校本教材。例如,白坤燕教师在武强农业示范区对传统的食用菌制种方式进行改良,反复试验后,她用筷子做菌种的方法长出了蘑菇,而且出菇早,出菇量大,进而在二十多个大棚进行了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靳建虎教师带领服务小组,指导衡水任山肉牛场,通过精确计算,科学配比,多次调整,将其单一饲料改变为配合饲料,实现每天每头育肥肉牛净增利润3元,年增利润110万元。在下乡服务的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结合生产实践和课堂教学,编写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畜禽繁殖与改良》等实用性校本教材。 第五,充分利用服务点的实训条件,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所有的服务点都为笔者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空间,除了完成实训课教学任务外,教师还经常带着学生一起下乡服务,增强了对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7.检查评估,信息反馈 系主任牵头,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科技下乡服务小组碰头会,听取组员汇报,小组间交流,协商解决当下问题,探讨课程体系中需改进完善之处。每季度系主任到服务点检查一次,了解小组服务工作情况,了解服务点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与期望。每学期末对各下乡小组在服务点做出的贡献进行评价。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为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专门建立了分别以农学、牧医系主任为组长的两个专业工作小组。两个小组又各自建立了以不同服务点命名的具体工作小组。 2.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管理办法》《教师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管理办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教师补贴发放办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的检查评估办法》等,有力保障了下乡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3.设施保障 购置了科技下乡服务专用车10辆、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投影仪45套以及兽用综合电疗仪、土壤养分速测仪、水分速测仪等便携式仪器。 4.资金保障 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主要用于设施购置、车辆的保养与运行、教师课时补贴、餐费补贴、差旅费、材料印制等。服务点则承担下乡教师的住宿安排、教师不便携带的实验材料及场地准备等以及相关费用。 五、工作成果、成效与推广 1.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13年在枣强县大王均村,刘书晓等教师指导部分果农进行红富士苹果的套袋帖字技术,实现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封福锷、靳章群等借助开设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及兽医院的便利条件,指导景县降河流乡、深州市唐奉镇养殖户免疫鸡、猪50万只次,临床治疗各种畜禽疾病10万头只,为农民节约成本或挽回经济损失600万元,同时兽医服务中心和兽医院也实现增收6.7万元。 2.农民素质明显提升 在深州市唐奉镇柴屯村,下乡服务小组于2012年11月对村民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培训,年底该村农民增置了计算机53台,他们学会了运用网络查阅信息,学会了网上购物。还有7家农户在小组指导下开起了网店出售自家产品。 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之外,服务小组为武强皇甫村联系了家政服务劳务输出业务,并对该村妇女进行了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语言沟通技巧等基本素质培训,使其文明意识有了显著提升,表现在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的改善,爆粗口的少了,帮助人的多了。 3.参与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颇有成效 在武强樊堤村,李东惠教师参与了该村的村庄规划,指出了后街忽略排水等不够合理之处,促进了该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开展。 为解决饶阳南马村赌博、上访等不良风气泛滥的难题,贾梅英和丁涵两位教师,协助村委会制定了一份文明村风建设方案,建立了免费开放的农家书屋,文明棋牌室举办了棋牌大赛,举办法制讲座,开展学跳广场舞等活动,端正了村民的价值观,村风明显好转。 4.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植根沃野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团队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服务成果的分享者。两年来涉农专业新产生了2名专业带头人、1名名师和6名骨干教师;常焕英等5名教师参加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撰写论文等频频获奖;编写了涉农专业实用教材20本.其中李玉珍等教师参编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农产品营销》获国家首批创新示范教材,靳建虎、董春花教师参编了国家示范校共建共享配套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下乡服务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在农村沃野,在最朴素的农民中间,在最直接的生产对象面前,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个技术难题的解决,一声农民真诚的感谢,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胜过了教室里的掌声",焦元刚教师这样说。 5.校、村(企)合作不断深化,专业建设更接地气 服务点提供的技术研发和实验条件,笔者学校提供的三农全方位服务内容,合作双方共同赢利的思路和做法等等,都突破了原来学校与企业(实训基地)之间形成的"提供人力资源+提供实训场所"的简单合作方式,也突破了简单的为村镇(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的服务方式,这是校村(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合作内容的深化。对我们的专业建设来说,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使得我们的课程改革更接地气儿。 6.圆满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 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的扎实开展,促使笔者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两个重点建设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逐步实现了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建设目标。 六、体会与思考 1.创新点 首先,服务实现了双向化、合同化、制度化、长期化。建立了下乡服务长效机制,创立了校、村合作新模式。下乡服务范围由单一的农业技术服务扩展到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技能回炉再提升,为其他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起到了引领作用。 再次,激活了办学机制。学校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养殖农户、家庭农场、农业经济合作社等),与涉农企业、村镇、农牧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广泛联系积极互动,促进了衡水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2.经验可操作性强,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衡水全市共有118个乡镇4994个行政村,登记注册的农业企业1346家,都非常需要科技服务。我的工作经验可以逐步推广到整个衡水农业职教集团,乃至衡水甚至河北整个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