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的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较好的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面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的深刻认识。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身的大镜。中世纪末,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的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 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铝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含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京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干聚焦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