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理指掌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简称《地理指掌图》。图集前有序,署: "眉山苏轼谨序"。故今传宋、明刻本都作苏轼撰。但在宋人其他著述中,对此却说法不一。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8称: "《地理指掌图》1卷,蜀人税安礼撰"。王应麟 (1223-1296) 《玉海》卷14说: "苏轼为指掌图"。宋代的《中兴馆阁书目》云: "指掌图二卷,不知作者。"费衮(1192前后) 《梁溪漫志》卷六亦云:"今世所传地理指掌图,不知何人所作。"近人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说:"图盖北宋时税安礼所撰,坊本或不题安礼名,盖初刻于蜀,流传于蜀,后遂辗转托之苏轼"。王重民的推断,有一定道理。今《辞海》(1979年版)用此说,谓 "北宋税安礼撰(旧误题苏轼撰)。"有关税安礼的生平传世甚少。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版本情况如下:1、陈振孙看到的有两种刊本,他在 《直斋书录解题》 中写道:"《地理指掌图》 一卷,蜀人税安礼撰。绍圣、元符(1098-1100) 间,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说明当时已有不著名氏的刊本和有涪右任慥序的蜀本。2、明代毗陵陈奎刊的刻本有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赵亮夫写的序,序中说他在桐汭(今安徽桐水,在广德县)看到一种"字画漫不可考"的本子,"乃加校勘,命工锓木"。这又是一种刊本。3、今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宋刻本,书后注记: "西川成都府市西俞家印"。4、毗陵陈奎据以翻刻的宋本。以上所列五种宋刊本是否有内容完全相同的,因各刊本未全部流传,就很难说了。传世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以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南宋初年的刻本最为珍贵,但一般不易看到。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是据东洋文库收藏的南宋刻本影印的,也很宝贵。目前看到的明刻本约有两种,一是前面提到的有"毗陵陈奎刊"等字的嘉靖刻本,一是明万历刻本,而万历本是根据嘉靖本重刊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清抄本,此抄本题作者为税安礼,仅有图20余幅,且与刻本相应的图,不完全相同。序末署"元符二年(1099)六月望嬴郡税安礼序。"此序文与刻本题为"眉山苏轼序"的序文比较,亦有不同之处。 今见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一册,前面有《历代地理指掌图 ·序》,署"眉山苏轼谨序"。序后列图的目录,计44幅,上自帝喾,下至宋朝,各代地图至少一幅,多则五幅。每幅图均附图说。 44幅图中,最前的是两幅总图。第1幅是"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此图范围包括今朝鲜、日本、南洋诸岛和印度等地,但主要内容为宋置诸路和古今州郡的分布,诸路名都加方框,山岭只有名称,无符号表示。五岳名称用阴文,湖泊都作长圆形,长城的符号十分醒目,海洋绘有水波纹。海洋中的岛屿如日本、流求、三佛齐(今苏门答腊东南)、阇婆(今爪哇或苏门答腊)等用长圆形框加文字注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图说中有:"四方蕃夷之地,唐贾魏公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列其著闻者"等语,可知此图参考过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第2幅是"历代华夷山水名图",此图与其后诸图,海岸线轮廓与第一幅基本相同,而无域外部分,海洋也无符号表示。图中的山和水名比第1幅多,而山与河、湖的表示方法与第1幅基本相同。对于长江源的认识,由于受《尚书·禹贡》所谓"岷山导江"的影响,在图说"辨四渎"中写道:"江出岷山"。对于黄河源,在图说"辨河源"中写道: "河出昆仑山,刘元鼎 (唐代)尝使吐番,见其源。"故图上黄河源绘于积石山之西南。还需提及的是,在第27幅"唐十道图"的西部,有"星宿海"名,则又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唐代侯君集等曾亲临河源地区实地考察的认识。星宿海的名称在地图上出现,目前所见以此图为最早。 第3幅至第44幅图,主要是自帝喾至宋朝的历代政区沿革地图。有传统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图和十二州 (九州及营、幽、并三州)图以及"春秋列国之图"、"秦郡县天下图"、"西汉郡国图"、"三国鼎峙图"、"西晋郡国图"、"萧齐南国之图"、"元魏北国之图"、"唐十道图"、"唐郡名图"等和宋代的五幅图,即"太祖皇帝肇造之图"、"太宗皇帝统一之图"、"圣朝元丰九域图"、"本朝化外州郡图"和"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 在44幅图中,包括两幅分野图和一幅"唐一行山河两戒图"。两幅分野图,即"天象分野图"(图第三十六)和"二十八舍辰次分野之图"(图第三十七),前者是在一般的地图上加注天象,如在燕地,画一方框,内注 "尾箕"二字,齐地注"虚危",鲁地注"奎娄"等等。后者则与一般地图不同,基本上是一幅圆盘形的二十八宿与十二次相结合的双圈图,在圈的外围依天象注明分野,如在天象"昴"宿的外围注分野为"赵分"、"冀州"、"河北东西及河东路"等字。按冀州在战国时为赵地,宋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及河东路。 图第38幅是"唐一行山河两戒图",此图将一行所谓"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具体表现出来了。图说写道:"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及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图上绘有明显的两条山脉,一条伸向东北,一条伸向东南。图中对于山脉的表示,既形象又简洁,非常清楚。只是南戒的东段,自桐柏以下,位置不应在"彭蠡"(今鄱阳湖)之西,而应在 "洞庭"湖之西,才与图说相符。 今宋本图中,有些政区是税安礼卒后建置的,如最后一幅图中的绍兴府为南宋初年绍兴前期的建置。明刻本在这幅图中更有绍兴后期的建置。说明流传下来的宋刻本和明刻本,都不是最早的刊本,而是经南宋人之手增改过的。 明刻本若与宋刻本比较,显然不及宋刻本。特别是宋刻本图中有些重要标记,如第一幅"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的古今地名之上绘有小圈,以突出古今地名之不同;第二幅"历代华夷山水名图"的山名之上绘有小点,以与政区地名相区别(水名大都外括方框,但也有水名之上加小点的);第44幅"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在新升改的府、州、军名之上绘有小点,以与旧称相区别。宋刻本图上的这些圈和点的标记,在明刻本图上均缺。又宋刻本所绘水系、行政区界以及海水波纹等,都在明刻本之上。宋刻本图上的圈点标记,颇能反映中国沿革地图重视突出主题的优良传统。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学术价值,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为《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写的序中指出: "此书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画成地图,古今对照地反映了历代政区变革。当时还没有发明朱墨套印法,所以古今地名只能都用墨色,用不同注记符号予以区别。"又说:"图中所画出的,和图说所述及的历代地理区划,水平已去南宋后期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不远","图中有些内容还可能是不见于其他图籍的。如许多图幅都用椭圆形框框标出洞庭、彭蠡、巢湖、太湖、鉴湖,足证宋时应以这五个湖为 ‘五湖’;鉴湖还是大湖,并未淤废,而洪泽还没有发展成大湖"。可见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