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城李溪畔(2) 文/李松钦 10:
冬天,溪畔的草皮枯黄了,于是一个娱乐重器烧草皮诞生了! 火柴一划,草皮点着了,呈圆形向四周扩散。遇到枯草垛,火势大起来;遇到茅草丛,火势更大,噼里啪啦作响。站在旁边的人,脸都感觉火辣辣的。 小朋友都喜欢玩水玩火,草皮一旦烧起来后,我们小朋友就来玩灭火游戏。 先是用脚去踩火,踩灭的过程居然玩得不亦乐乎。 天干物燥的,火灭了又自动烧起来。然后我们就不停地踩呀踩,踩得破解放鞋的鞋底滚烫滚烫的。 然后是滚火:人卧倒在草皮上,滚动身体,用身体压灭火。 这是勇气与胆量的挑战! 动作慢了,可能烧了衣服,还可能烫着人;动作过快,则没压灭火。 正因为有难度、有风险,反而激起小朋友挑战的心理与决心。一个个士气高昂,争先恐后,舍生忘死般,就像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 至于衣服被滚得乌七八黑的,而且弄了个狐狸似的大花脸,当时也顾不上了,事后才小心翼翼地回家,生怕挨打。 11:
溪畔除了贴地的草皮,还有大丛的茅草。 嫩嫩的茅草叶是水牛的最爱;而茅草根甜甜的,是大人挖地时的点心。 茅草根挖出来,把上面一层薄衣剥去,就可以直接吃了。如果嫌有沙,可以去河里洗洗再吃。茅草根多汁水,味甘甜,真美味! 冬天,枯黄的茅草叶照样可以作为牛的饲料,而茅草杆可以折下来做"箭"。 小时候,我喜欢玩弓箭,做了好几把弓,而箭则用茅草杆做。有了一副合意的弓箭,整天就biu-biu-biu喊着射箭的口技。 溪畔草地上还长有高大的藤蔓与灌木,砍完后晒干则可以用作柴。小时候,我就从溪畔讨了不少柴。 12:
溪畔和河里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各种玩石头是溪畔玩乐的必修课。 先是扔石头,比赛看谁扔得远。沙城李的大河(即星江河)很宽,从小到大没有几个人可以把石头扔到河对面去,我也曾经只成功一次。 扔完石头,就来打水漂,看谁打的水漂又多又好。这是个巧劲的游戏,每次效果都不同,这刺激着小朋友天天玩都不腻。 溪畔的常规玩乐项目还有翻筋斗、抱跤。 翻筋斗可以说,小女孩比我们小男孩厉害多了,只是她们有人一不小心翻下水潭里去了,然后哇一声苦着回家了。 抱跤这种无聊而讲力量与技巧的把戏小女孩不玩。我们小男孩不但一对一比赛,还有二对二,多对多团体比赛摔跤。都是因为溪畔里草地以及下面的沙地松软,摔倒不痛的缘故。 可是,翻筋斗与摔跤因为一部电影变了味。 13:
1982年,电影《少林寺》火爆上映,继而全国流行起了武林风。 不仅大大小小的城市,连我们婺源沙城李也猛烈刮起这股风潮。 从此,全民尚武。涉世未深的我们村里和邻村林场的少年儿童、青少年、青年人遇事不过脑子,没事就哈哈嗬哈练起来。于是,溪畔里更热闹了。 溪畔的沙草地正是练武的好地方!翻筋斗与摔跤演变成扎马步、练气功、踢腿、练拳等重金属活动。每到傍晚,下河洗澡的小伙子与小孩子们非要在溪畔草地上练出一身臭汗才罢休。 林场上有三个姓高、颜、俞的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更即厉害,他们不仅经常去溪畔所谓的练武,还真拳真脚地搞实战。 拳脚无眼呀,看得旁边的人惊心动魄! 后来,又流行了霹雳舞,于是溪畔里的翻筋斗与摔跤由练武的暴.力变成练倒立、旋转、鲤鱼打挺、前空翻、后空翻等。 溪畔里的热闹从未间断,传统与时尚的玩乐或娱乐项目则一直并存。 14:
在童年的记忆中,溪畔里还有三件事印象深刻。 第一件,是生产队在溪畔这里杀牛。我们方言叫"拷牛"。 几个男子汉在溪畔里牢固地立起一根粗壮的柱子,把牛牵来绑上面,再把牛眼睛蒙上,然后派人挥起一把大斧头,使劲重重地落在牛头上两个牛角之间…这个地方就是牛的额头,俗称"脑门"。 杀牛时,全村大人小孩都去看,我是想看又不敢看。 杀完牛后就在溪畔分牛肉,全村像过年一样高兴。那时我很小,还住解放后分的地主郑革非的老屋。 牛肉分了,牛皮也要煮熟吃,因为那时人们还缺吃少穿。记得有一年选了我家来煮牛皮,这非常耗柴,还耗时,要煮一晚上才行。 于是一直煮,一直煮…等得好奇的我实在熬不住睡觉了还没煮七分熟。等到早上起来想一尝熟牛皮的味道,则它们已经被拿走了。到现在我还不知道牛皮熟了是什么味道。 15:
第二件,是生产队在溪畔这里开追悼会。 记得那天细雨蒙蒙的,真像电影里演的有这种事老天都下雨一样。全村人都聚集在溪畔这里,有人读悼词。仪式感很强,气氛庄严肃穆。 第二件,是每逢大年初一,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上午逛了秋口街后,都会跑来溪畔玩闹一阵才回家。 大孩子们通常安静地躺在草皮上晒太阳。而我们小孩子们要么欢快地追逐,在大人间穿梭跑动,或者留几个爆竹在这里打。每当爆竹响起,大孩子们就恼火万分,不满地喊:"谁打爆竹?吵得人睡不好。" 突然,一个小孩子从一大孩子身上跨了过去。大人马上爬起来,追上去,啪的一声,一巴掌打在小孩子的脸上,小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原来,家乡过年有禁忌:大年初一,不能被人从身上跨过;不能说脏话,更不能打人…于是小伙子和大孩子都犯了禁忌。 后来,两家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16:
以上所有的事都发生在白天,那溪畔夜里怎么样? 曾经有一阵,每到夜晚,村里大人们一个劲地往溪畔跑。 这是什么事?原来,他们是去捉鳖。 听大朋友们说,晚上鳖爬上岸来找地方产蛋,或者已经产蛋了来孵化,因此可以在溪畔点一枝香,然后匍匐在远处观望。鳖看到香的小火苗会爬过来。 为什么鳖会爬向小火苗?原因忘了。好像是说,鳖把小火苗当成萤火虫这样的小生物了,来觅食。有可能,鳖爬行或孵蛋很消耗体力。 还说,看见鳖后,匍匐的人冲出来去抓是来不及的,鳖会快速转身下水,那怎么办? 说是可以抓一把沙撒出去。鳖以为撒来的沙是渔网,所以就在原地一动不动,然后人们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去瓮中捉鳖。 这听起来,好像捉鳖很容易!就如人们相传用火铳打野兔。 传说,夜晚看见野兔了,就用强烈的灯光照向它,而兔子不但不逃跑,反而会回头盯着灯光看。这时,猎人可以不慌不忙地举起火铳,瞄准,扣动扳机…十分完美! 为了找到夜晚匍匐的地点,大朋友们还在白天装模作样地去查看鳖脚爬行留下的印记,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一番。 实际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来没有见着谁这样捉住了鳖,也没有见那些把火铳打野兔说得头头是道、吐沫横飞的人真的打着了兔子。 倒是我父亲装弓逮着了不少野兔! 17:
溪畔的夜色美不美? 村里的人们不但不觉得美,却经常演绎鬼故事,遇到河流就传说有水鬼。 而实际上,小时候,夜晚的溪畔,既寂静,又有清晰的虫鸣;既能听到水流哗啦啦的声音,也能听到灌木丛里扑棱棱的响声。 而溪畔的火光,除了去秋口看露天电影归家的人们用松香和夸马杆的照明火外,最重要的是萤火虫。 夏天,雨过天晴,溪畔的夜晚有数不清的萤火虫在漫天飞舞,在漆黑的夜空中一闪一闪,突然觉得特别美。 范仲淹这样描写洞庭湖的美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照样可以用来描述沙城李溪畔美丽的夜景。 常规下的溪畔:一轮皓月当空照在大河上,水波跳跃,泛起点点银光。清风徐徐吹来,掠过河边的树木,拂过你的脸庞,那么温柔,空气种混杂着花草与泥土的芬芳。 只要你深吸一口,闭上眼睛,一切是那么空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