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等文件的出台,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如何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与技能,能胜任企事业等单位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中职学校一般把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淡化或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人"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不同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入学阶段:自信心不足、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中职生源基本上是在初中升高中阶段被淘汰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自卑和消极情绪。同时,由中学步入职业院校,会使学生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外省市或离家远的学生还会面临初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境况,突然的环境改变会使有的学生难以适应、感到茫然。另外,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有的学生对于如何与人打交道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出现人际交往困难。
  2.在校学习期间:目标不明确、自控力差、缺乏职业意识
  中职生由于年龄尚小,基本还没有独立决断的能力,在面临专业方向选择时,大都是家长做主,这样很容易造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上进心、不爱学习、厌学等情况。另外,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视校规校纪,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差,经常迟到旷课,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明确的想法,职业意识缺乏。
  3.实习阶段:心理焦虑、耐挫性差
  在实习阶段,学生将面临就业的现实问题,能否顺利就业并找一个较好的工作成为他们最关心的话题。由于担心求职困难,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同时,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中职生竞争力弱,学生在就业市场很容易吃闭门羹,经受挫折后容易出现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情况。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未来从事的是与金钱、账目、税务等相关的工作,可能会面临更多诱惑、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刺激以及道德良心和法律两难选择的困惑。如果这种精神压力长期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形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和工作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怎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显得非常必要。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由校门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这一转变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一直以来,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德育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一般为开设专门心理健康课程,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能只由德育教师承担。唐代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把"传道"放在首位,说明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无论是德育教师、专业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那么,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如何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途径入手。
  1.入学教育中的渗透
  每年入学季,在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职业教育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好心态,树立成人成才的信心;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使之尽快适应职业学校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优缺点和特长,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通过对会计专业的介绍、开展职业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明確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会计职业以及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提升、职业性格的养成,塑造合格的会计人才。
  (1)教学设计中的渗透。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本次课程内容准确定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情感目标中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结合会计岗位工作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和踏实认真、严谨、负责等职业性格的养成,为顺利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课堂是学生心理和行为展示最重要的场所,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扰往往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促进师生、学生之间在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资源,教师可以对教材中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再加工,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严谨负责的态度,获得愉悦的情感享受,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探索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协作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例如,在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中,可以通过分组形式安排教学任务的实施,每个小组学生分别扮演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角色,最终协同完成模拟记账的实训任务。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讨、相互配合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体验合作的乐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考核评价中的渗透。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量,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耶基森·道尔森定律证明中等强度的情绪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认知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作出评价的同时,还要通过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影响,即适度的表扬,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体验被赏识、被激励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动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余活动中的渗透
  课余活动是学生放松自我、充分释放心理压力的最佳场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在活动中使学生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广播、板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逐步培养其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4.实习过程中的渗透
  实习过程是学生从学校到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通过實习对未来的会计岗位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从而明确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人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和紧密合作,通过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的就业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成为优秀的会计职业人才。
  当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以上几个途径,需要学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以及全体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为保证实施效果,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简惠琴.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考试周刊 ,2013(35).
  [2]刘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矫正对策[J].交通职业教育,2012(4).
  [3]韩丽.在会计专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9).
  [4]李晓丽.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6(15).
网站目录投稿: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