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是一个分化的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光说五代是不够的,还要说"散装南方"的十国,因为重回各自割据,文化上又开始了各自的分化,所以对后世宋元,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陈丹青说过,艺术不是是进化链,其实山人觉得陶瓷的进化有好多个方面的影响: 1、外部环境的影响,艺术源自借鉴 2、原来料的枯竭导致材质变化 3、从神圣礼器到实用器的相互转变 4、随着生活丰富多样化器物随着变化 5、是随着审美变化 这些方面在某些朝代到达一种高峰时,就不再前进了。有些时代也再走一些"倒退"之路,在现代医学上好像称之为"返祖现象",文艺青年称之为"复古"。 今天先讲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代影响下的瓷器发展。 先来简单的讲一下五代历史。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1、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汴州),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2、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定都洛阳。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3、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后晋高祖定都开封,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 4、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定都开封。 5、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定都开封,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山人多次在前面的文章里讲到,中国的瓷器发展史就是标准的战争史的历史标本。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 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这个时期大量的制瓷匠人也逃难到了南方,所以每次北大的大乱都是南方瓷器迅猛发展的开始。 北方传统窑厂在这种混乱时期,也开始的快速的蜕变和轮转。五代时期开始的柴窑在这里山人就不过多介绍了,因为几乎没有存世量,所以仅凭文字记载无法研究。但是五代时期定窑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在邢窑和巩县窑衰落后,定窑在五代时期是朝前发展了呢?还是朝后倒退了呢? 咱们通过前后对比图来讲一下五代的器型衰退: 首先是五代时期定窑的执壶产量大大下跌了,这个时期跟北齐时期很类似,因为战乱实在太频繁了,又在后晋开始,跟北方的契丹——辽战争不断,这种战争也使得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常年战乱,所以很多贵族生活在动荡中,所以使用的器物越来越小,偏向于可携带化,或者用金属器代替了瓷器。 所以就像上图执壶,也随着唐后期飘逸的造型,变成了五代时期敦厚的造型。一方面是优秀的工匠去了南方,另一方面也是这种造型更容易些携带和在不稳定的环境使用。 北朝时期因为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生产出来大量的仿扁壶陶器,到了隋唐,转化成了这种穿带壶,唐中期很少见这种穿戴瓶,而到了五代白釉穿带壶又大量出现了,其原因追究起来可能跟五代北方汉人和胡人的大量混居有很大的关系。 穿戴瓶另一方面可见也是方便移动而产生,另外一方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一方面在审美上影响了汉人,另一方面可能面向契丹和辽国销售也有这方面原因。 凤首壶在唐代很少见高脚器型了,而到了五代时期,又开始回归了隋代凤首壶的器型,这也是一种"复古"的现象。不但器型复古,工艺也大不如唐代时期。 说这种器型是低腰还不如将就是没了腰身,器型线条感很弱,没有往日那种炉火纯青的感觉和力量感。 五代时期花口壶的演变也很怪异,在嘴上开始有返回盘口瓶的意思,在柄上有像后代发展成宋的趋势。 器型上大不如唐代成熟,感觉工匠做出来的器型很呆板,没有了唐代的熟练感,更缺乏那种游刃有余的控制力。在比例上有很大的失调。 这种衰退的器型,也很有五代的器型代表,圆腹,圈足宽矮,没了腰线。但是在施釉工艺和胎质上,还是比唐代有一定的提升的。 咱们通过前后对比图来讲一下五代的器型进步: 上图是唐代邢窑白釉三叶形碟,代表了唐代邢窑或者白瓷窑厂的顶级水平,不过在细节处还是可以看出胎壁比较厚。 五代时期的贡品白瓷在前朝邢窑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升。邢窑开始出现三叶形碟,在五代发展成了三叶、五叶、花瓣形。器型上更加的轻巧和秀美。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更加的精细,器型轻薄,胎质细密。 上图是唐代银局部鎏金錾刻莲纹盖罐,唐代此类器型陪葬多是这种金属器,少量有三彩器。 上图五代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莲瓣纹盖罐,也是一件小巧玲珑的器物,器型上跟唐代还是较大的区别,没了腰线,整体圆润。这个器物应该也是专门的贡品,因为罐和瓶身上刻有官字的十分少见,这个盖罐无论器型釉料还是胎质来讲,都比唐代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北宋定窑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上图是唐代邢窑白釉碗,典型的唐代器型,玉璧底,卷唇,弧形腹,胎壁较厚。 这件五代定窑白釉碗更有五代的标准风格,圈足宽矮,从玉璧底转化成了标准的窄边圈足。碗壁也完成了弧形腹到制平腹的过度,为北宋的斗笠盏打下的基础。 五代时期为什么邢窑衰落而更靠北方的定窑兴起了?内丘县不是离五代中4个首都开封更近吗?这其中原因可能不能单纯的从产地原料来解释,河北胡汉混居,是胡人影响大一点还是汉人主导的多一点,也需要更多的历史学者做深入的研究。 通过陶瓷前后对比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五代时期,在贵族的陪葬器方面,有一定的衰退,这当然跟国力衰退和动荡有了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民用的器具上,在前朝的基础上有了提升。 这个时期因为朝代交替和战争毁坏的关系,巩县窑和邢窑慢慢走向了衰败,定窑开始了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