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天猫精灵智能音箱,只要99元。 这个能对话、能查天气、能叫外卖、能充值手机、能语音购物、还能应你的要求给你播放音乐、脱口秀、娱乐新闻的智能小家伙,竟然仅卖99元的白菜价。 阿里的天猫精灵这一出手,直接将智能音箱这个品类拉下神坛,活生生地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而智能音箱的背后,巨头之间的战火才刚刚燃起来。 2017年下半年,一个个互联网及电商平台巨头们争先恐后的推出自家的智能音箱产品,唯恐在一个新生事物兴起之时失去了声音。 今年6月份,喜马拉雅推出智能音箱:"小雅"; 7月份,阿里推出:"天猫精灵"、小米推出:"小爱同学"; 8月份,出门问问推出:"Tic home"; 在刚刚结束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推出智能音箱:"raven H"; 此前还有京东和科大讯飞联合开发:"叮咚",有Rokid... BAT的巨头们之所以迅速转战战略,研发智能音箱硬件,根本原因在于嗅到了智能语音交互的蓝海:谁占领物联网语音交互的入口,那它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比肩BAT龙头大佬的企业,这也为创业公司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语音交互究竟如何落地?此时,国外的成熟经验便是智能音箱Echo的大卖。一组数据显示,亚马逊Echo已经达到600万台的出货量,这对一个并非像手机、电脑一样的必须品的智能硬件来说,已经达到了足够令人关注和震惊的数字。因此,国内的厂商纷纷效仿,开发研究自家的智能音箱产品,以期望能够抢占下一个物联网的入口。 国外的成熟经验是否能够直接嫁接到国内?Echo的大卖是能能够直接复制粘贴?在国内的参与竞争中的公司中,各自有何种优势。AI科技大本营在此做一个深入的盘点分析。 国内智能音箱火热的原因 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智能音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说前期智能音箱的高价发布使的受众并不买帐,那双十一阿里的促销可谓是引来一波购买潮,天猫精灵以定价499的价格直降到99元每台。 在这一波的活动中,阿里亏损几个亿的收入,将智能音箱推上了百万量级这样一个销售量,也意味着正式将"智能音箱"拉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智能音箱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热,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大企业,尤其是像BAT这些互联网公司对于应对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想要抢占一个语音入口的惶恐而造成的。 在目前的市场认知当中,大家会认为语音将会成为物联网的一个入口。 如果语音交互成功了,做语音交互的这个人就雷同于另一个做了windows和安卓的人,这个人对产业链的影响力是无比庞大的。 亚马逊也成功的做了一场这样的实验,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的发布成功将Alexa智能语音交互平台推出。再类比中国,不管是BATJ这些巨头公司还是创业公司都渴望成为中国版"亚马逊",渴望打造出一款被市场默认的智能语音交互平台。 在国内的公司看来,亚马逊的成功最直接的复制方式是同样也做一个音箱,也正是因为此,智能音箱迅速兴起,国内的公司迅速抢占赛道,跑的最快的是百度、紧跟其后的是阿里和小米、步伐较慢的是腾讯。大家都在等待语音交互蓝海的到来。 因此,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下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关注到,多家互联网巨头公司、电商平台、智能硬件生产厂家及各种创业型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家的智能音箱产品。 单纯以一个硬件设备来讲,音箱并不值得来做。百度和阿里的某一家如果真的卖出两千万台音箱,对它的事业,以它的体量来说意义不大。但是,智能音箱代表了第一个能够正式用语音交互的产品。 所以,谁最先做成功了这个产品就意味着谁就在语音交互上有主动权。大公司抢夺的正是这样的话语权。 Echo成功是否能够直接复制到国内 11月23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工作。伴随5G时代到来,大家纷纷加入物联网入口的抢占,这一点无可厚非,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音箱是不是真的可以成为能够落地的入口。 我们能够看到国外的成功经验是亚马逊Echo的大卖,Echo成功的原因也要归功于亚马逊特有的两个条件和大量广告的投入。 第一,亚马逊有硬件体系。 亚马逊做为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虽然看起来和京东、阿里很像。但是其实是不一样的,它是有硬件基因的公司,首先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做的非常成功,之前它也一直在做硬件,所以亚马逊的团队是有做硬件体系经验的。 第二,亚马逊有生态。 亚马逊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亚马逊最开始是以电商为主,后期亚马逊的Prime会员制度则是一个完整的会员制度。反过来看阿里和京东,京东虽然在推它的Plus会员,但是京东的会员制度远没有建立起来。 首先亚马逊音箱卖的是自己的内容,因为它自己生产网剧、有自己的音乐、有声读物等等;卖完音箱之后再卖会员、卖完会员之后再卖内容;这是它的一个运营模式。而这些内容生态都是国内的厂商不具备的地方。 第三,头版头条巨额广告位投入。 亚马逊在早期卖Echo的时候,每天都在自己电商平台的头版头条的广告位做宣传,牺牲巨大的广告收入推广智能音箱。 与亚马逊相比,百度和腾讯并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而京东和阿里有了销售渠道,却没有生产硬件的经验和体系,因此,国内的厂商们是否能够直接复制粘贴亚马逊的成功经验,还需等待时间的考验。 一百万的销量是否意味着拥有了语音入口 双十一期间,阿里的"天猫精灵"大促,一时之间销量过百万。百万级铺货量是否意味着拥有了语音入口呢?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是卖出了一百多万台,但还需要考证的一点是用户的"日活"。 日活是指用户用语音和产品对话的日活跃度是多少。简单来说,是指用户每天和智能音箱对话的次数和对话的内容。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用户刚买了智能音箱子后,第一天和它对话100句,第二天和它对话20句,一个星期之后就不再和它说话了,只是用来播放歌曲,这种情况下就单纯的仅是卖出音箱,和语音入口并没有多大关系。 阿里在这一波促销中亏损的几个亿的收入是否值得,还要继续等待市场的检验,看大众是否买账,只有打造用户粘性生态,才有可能成为语音交互的入口。不然落地的就仅仅是智能音箱这个产品,而非语音交互入口。 许多人无法想象这些巨头所争的语音入口有多么的重要。举个例子来讲,谷歌和百度的此前的市值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百度和谷歌是网络时代的入口。当我们去搜索内容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打开百度或是谷歌。 就像大家认为今日头条的价值这么高,是因为它抢占了看新闻的一个入口,所有的新闻都从今日头条这儿来,基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流量,它推荐了很多广告、做了很多算法等等。 所以,只有基于一个强日活的活跃度才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国内发展语音交互的短板在哪 在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的功能里面,有一些基本的功能,像是听歌、查天气、设置闹钟、调整灯光等。这些并非全部具有粘性需求,以天气为例,我们不会因为一款产品能够查天气而选择购买这款产品,因为我们还可以通过查看手机的形式实现这个功能,对我们来说,这并非一个强势需求。 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看手机APP已经称为一种习惯。未来,语音交互还将会成为人机交互的一个习惯。 亚马逊能够将语音交互做大做强的点在于对家电的控制。亚马逊定义了一套家居互联协议,这要基于亚马逊已经拥有了几千万的硬件产品的销售量在市场上卖,所以Echo有更大的话语权要求其他的家居产品用Alexa智能语音交互平台控制。 在中国,目前为止没有这样一家公司出现。 国内的智能语音交互的平台并没有成熟和完善。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强势的说:"我能定义这样一套协议"。小米虽然可以定义自己产业链下的其他产品,但是小米没办法说服海尔、格力或者是其他品牌来遵循小米制定的语音交互的协议。 最先开发智能音箱的京东已经嗅到了国外成熟模式的轨迹,所以率先拿3C上的各种广告位、拿商业上的互换来说服各种厂商来开放他们的协议,它做了"京东微联"。即便是这种情况下,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巨大的阻力。 鉴于国内语音交互发展的短板,对于语音入口的落地,单从设备承载量来讲,电视或许比音箱更有可能成互联网的入口。因为电视有屏幕,有屏幕的信息传播度要比没屏的音箱好很多。亚马逊Echo也意识到这件事情,在后期做了Echo Show出来。 成功抢占语音入口的关键是两条腿走路 究竟哪种产品是敲开物联网入口的关键?音箱、电视还是其他智能硬件产品。最终还要取决于是否是两条腿走路。 第一点:铺货量;第二点: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平台。 只有二者兼顾,才能够把语音交互技术成功落地。 亚马逊的Echo真正的核心是Alexa语音交互平台。如果跳开语音交互平台的成熟度,只看硬件销售量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不论是卖出一百万台还是卖出一千万台,都不能将语音交互平台落地。 所以前期最重要的还是将语音助手这样一个核心技术打磨成熟,再加上大量的市场铺货量,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落地好物联网的入口。 具体而言,阿里和小米有大量的铺货,但是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语音助手的平台;而百度有DuerOS这样一个相对发布较早的平台,却没有大量的铺货量。 各家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但没有哪一家是具备两个条件的,也就等同于大家都是一条腿在走路。 点评:各家音箱背后的优劣势分析 智能语音硬件的发展,从市场上来看还处于一个增量阶段。目前,还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想象中蓝海还没有到来,目前仍处于抢占赛道的入场期。 在这些已经入场的公司中,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 11月,百度推出智能音箱:"raven H",售价1699。 在国内所有的智能音箱当中,百度的定价是最高的。与大促时价格最低的阿里99元的天猫精灵相差甚远。这也被广大业内人士看作是玩票性质的发售,但并不排除百度瞄准的是小众的高端品牌的可能性。 首先是百度没有趋同其他家低价销售的想法,但是却推出了自家产品,无非是想在这波行业的热潮里面,站的一席地位,不至于丧失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 对百度来讲,它和小米、阿里去打价格战,它并不能够打得下去。首先它没有小米的电子产品的生态体系,没有做过成熟的硬件产品;其次它也没有阿里的电商渠道来进行大规模的铺货。 但是百度的优势在于,百度在今年7月份推出的DuerOS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已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8月,出门问问推出:"Tic home",售价649元。 出门问问是谷歌投资的一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也可以算是一家创业公司。首先它没有BAT现有的强大的基础业务作支撑。其次它没有销售渠道。 出门问问的优势在于智能语音开发技术,从一出身就是发展智能语音助手,这无疑为它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月,阿里推出:"天猫精灵",售价499元。 阿里和京东一样有着天然的优势,它们都拥有自己的电商平台,能够直接或间接通过自家广告位及噱头达到宣传的目的,最终通过电商平台卖出更多的产品。不出所料,双十一期间阿里卖出一百万台天猫精灵。 阿里的弱项在于做硬件的经验不多,此前仅推出过天猫魔盒。 阿里本身有强大的内容生态,未来天猫精灵是否能与天猫互联,声纹支付将是下一个阿里的发力点。 7月,小米推出:"小爱同学",售价299元。 小爱同学自发布之后,是除阿里促销外价格最为低价的音箱。这要得益于它背后电子产品生态产业链,能够将产品做到低价是其最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小爱同学自发布之后也收获了相当多的好评。 小米本身也有做硬件的经验,其下一步的目的应是将智能家居系统"水滴平台"直接打通到小米所有的电子产品生态链中去。 6月,喜马拉雅推出智能音箱:"小雅",售价999元。 喜马拉雅打造智能音箱非常能够理解,其主要是基于自身内容的需要,有声读物一直是喜马拉雅的特色。 喜马拉雅的优势在于使得智能音箱产品多元化。"小雅"是喜马拉雅FM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亿万收听数据和内容沉淀的音频平台,并以此来围绕目前用户的真实收听需求打造出的一款"内容型音箱"。 2015年,京东和科大讯飞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叮咚",售价399元。 早在2015年,京东与科大讯飞便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联合打造智能硬件产品。很早迈出智能语音入口布局的公司。 但是叮咚的发布并没有收获巨大的出货量。二者的合作也稍显配合不默契,没有做出非常大的推广之举,所以导致出货量平平。 腾讯有望12月推出自家音箱 日前,腾讯也将发布智能音箱,不过目前还处于打磨产品交互的阶段。据有关知情人介绍称,腾讯的智能音箱有望在今年12月份推出。 创业公司也有机会 在即将到来的语音交互蓝海之下,除了大平台之外,创业公司也有突起的可能性。每家产品的设计是有自己的考虑,有些是主打产品服务,有些是主打用户人群。 如若创业公司与巨头做不同的渠道,把最大的利润全部让给经销商、渠道商;它就能够带动所有的经销商发动线下的资源去铺货,也就有机会扭转乾坤。 如今,好戏已开演,2018年才是真正的厮杀场。最终究竟是BAT烧钱铺路能够更胜一筹,还是创业公司这些后起之秀异军突起呢? 问题来了,你会买谁家的智能音箱呢? 原标题:亏损数亿,阿里也要强推99元白菜价智能音箱!背后逻辑到底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