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关志》是清人编修的一部中国最早的海关史志。梁廷枏总纂。清道光十八年(1838)始修,次年成书。有道光年间刊本。1935年北京文殿阁曾排印其中一部分。近年台湾省学者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出版的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续编) 第19种辑有全书。 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早年受乾嘉学派影响,究心于辞章考据之学。道光十四年中副榜贡生,选州判,改就教职,先后任广州越华书院监院、学海堂长、澄海县训导、粤秀书院正监。道光十五年秋入广东海防书局,参加纂修《广东海防汇览》。道光十八年应粤海关监督豫堃聘,负责总纂《粤海关志》。鸦片战争期间积极协助林则徐、邓廷桢、祁��等,筹划禁烟和反侵略斗争。战后热心研究外国史地,先后编撰成《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合刊为 《海国四说》。道光二十九年积极参加和组织广州反英人入城斗争,因功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主要著述尚有《藤花亭十七种》、《藤花亭骈体文集》、《藤花亭诗集》、《夷氛闻记》等。 粤海关是广州海关的旧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设立,乾隆二十二年(1757)宁波、厦门等处港口被关闭后,成为中国唯一对西方国家开放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前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东来,向中国输出商品,走私鸦片,并不时炫耀武力,挑起冲突,中国东南海疆危机迫在眉睫。编修《粤海关志》,正是反映了清政府为加强海关管理和海防建设的需要。 全书共30卷,依据历代史书、方志、粤海关署历年档册,以及前人、时人记叙海外见闻的著述,分为皇朝训典、前代事实、口岸、设官、税则、奏课、经费、禁令、兵卫、贡舶、市舶、行商、夷商、杂识等14门。书中较全面详细地追溯了汉代以后中外海上通商的历史,辑录了历代、特别是清代中央政府有关管理中外贸易的政策、法令和制度,记载了粤海关的设置沿革、行政制度和关税税则,以及广东海疆的港口变迁、地形险要和兵卫设施,并着重探究了中西贸易的历史以及历次海疆冲突的始末,为研究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贸易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梁廷相对西方列强日益猖獗的商业扩张活动和鸦片走私行径,极其警惕,深为忧虑。他严厉谴责英国等国"以鸦片烟流毒中华",呼吁加强海上缉私,"严立规条,除恶务尽,此实海关要务",并在 《禁令》门 "详载历次办理鸦片烟章,俾万世有所遵循"。为了有效地对付西方的军事侵略,他强调"兵可百年不用,不可 一日无备"(《兵卫》),主张在整顿关务的同时,加强水师和炮台建设,使榷务与边防"相资为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积极的反侵略思想。 通过对中外贸易的研究和海关事务的调查,梁廷相对商业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并表现出一定的重商倾向。《税则》门详细记载了粤海关自乾隆十五年起,至道光十七年止历年征税税额,以及各种货物的进出口税率,并且指出粤海关在当时每年征银已达"一百六十余万两有奇","华夷交资其用,公私均享其利",主张加强口岸的设置和管理,使商船"有往来之利,无复溺之虞",并要求大力整顿海关关务,"必清榷务之源,而后可以裕课,可以通商,可以便民,可以柔远。" 在编纂《粤海关志》的过程中,梁廷相发现"东南番舶实有从古未通中国者"(《凡例》),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他努力 "辨其种族,考其程途",在 《贡舶》、《市舶》、《夷商》、《杂识》等门中,对20多个通过广州对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英国、葡萄牙、荷兰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物产风俗、对华通商状况等作了初步的探索和介绍,开了中国人研究世界史地的先河。 《粤海关志》问世以来,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和中外关系史的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