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老年人养生抗衰用药要点


  (一)补泻结合,扶正祛邪
  合理使用补泻之法,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补益气血,使人体正气充盛,抵抗外邪,或祛邪外出,此即"扶正祛邪"之意。所谓扶正,既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所谓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在养生抗衰老用药中,既要充分注意补虚,又要注意攻泻之法的恰当运用。应以"补虚不碍邪,泻实不伤其正"为原则,使阴阳气血以平为期。
  "补"的主要意图在于"扶正"。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正气虚邪已入,通过扶正而祛邪外出,此为"补托之法";二是正气虚而邪尚未入侵,通过扶正而抗御外邪侵袭,此为"固本之法"。中老年人养生抗衰选方和药,应注意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邪去而正安。这是历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孙思邈《千金要方》告诫人们,人年"四十以上则不可服泻药,需服补药"。这是因为中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体质渐衰,抗病能力明显降低。补药能振奋脏腑机能,调整机体代谢,利于延寿祛病。故中老年人多用补益药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历代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养生抗衰药物很多,其中大多为滋补药物。近年来药理研究工作进一步证实,在滋补药物中,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药物有人参、白术、党参、黄芪、当归、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山茱萸等;具有增强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山药、当归、首乌、鹿茸、灵芝等;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有人参、黄芪、首乌、鹿茸、冬虫夏草等……由此可见,补益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老年人服用滋补药物可改善脏腑器官的功能与代谢,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泻"的主要作用在"祛邪"。因人们普遍重补而轻泻,平素膏梁厚味不厌其多,往往脂醇充溢,气血痰食壅滞已成其隐患。因此泻实之法也是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原则。历代医家提倡在用养生补益药中配用一些活血化瘀之品如田七、郁金、丹参等,实践证明确有延年益寿之功。但应注意,老年人实性体质的较少,应用泻下药物时,可选用药力较为和缓的缓下、润下之品。如老年人便秘,服用"润肠丸"、"麻仁丸"以缓下之。由于泻下药物多作用迅速,性质猛烈,对于体质较好而有里实症老人,应用攻下药物得当,往往能解除其病痛之苦,但应中病即止,切不可一泻而伤正。
  对峻猛泻下之品,老年人还是慎用为好。
  (二)注重脾肾,五脏兼顾
  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上输,糟粕得以下降;脾胃功能衰弱,气血生化不足,五脏都会受其影响。药物同样要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输送到全身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脾胃功能好坏对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关系极大。李东恒的《脾胃论》认为"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故其人寿。""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可见其十分注意脾胃精气的奉养在人体寿命中的关键作用。故调补后天,以培虚损对老年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用养生抗衰老药物时一定要了解脾胃的功能,遵循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的原则,通过调补脾胃使脾气先旺,使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皆得其养,人体正气充实,就能健康长寿。另外,进补气药时,因补气药多具甘昧.每易壅滞气机,多服久服,就会补而不化,胸膈胀满.可兼用些陈皮、木香等行气之品以防壅滞,以防气滞不行,影响脾胃运化;在用补血、补阴药时,则须忌滋腻粘滞,因为补血、补阴药如熟地、阿胶等都是昧厚粘腻之品,虽能滋补,但易碍胃,故服此类药时,不要忘记照顾脾胃,可辩证选用砂仁、山楂等健脾醒胃之药,以防过于粘腻呆胃。
  在历代为数众多的传统老年医学文献中,补肾药在延年益寿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药物初步分析,发现明确载有"耐老"、"不老"、"延年"作用的药物约177种,补益药约50种,其中补肾药28种,所占比重最大。因为肾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根。肾主之水,可以濡养五脏;肾藏之精,可以化生气血。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肾阴、肾阳一虚,五脏都要受到影响。因此,补肾法为祖国医学养生抗衰老的主要方法。
  现代研究证实,中老年肾虚与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或紊乱、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自由基代谢及微量元素水平有密切关系。许多补肾药物对人体内分泌、免疫、中枢神经系自由基代谢及微量元素水平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五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流通的,五脏之间在生理上既不可分,如果发生病变,当然也要互相影响。因此,中老年养生抗衰老用药在注重补肾的同时,还要注意兼顾五脏。五脏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健康长寿
  (三)审因施补,平调阴阳
  人的生命活动以体内阴阳为依据。平调阴阳,就是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两个方面。如就阳虚而言,补其不足,就是补其阳的偏衰和不足。阳虚则寒,寒者温之,温补就是补其不足;所谓损其有余,就是去其阴阳之偏盛。如阳虚必阴盛,阴盛可转化为水湿、痰饮、瘀滞、燥结之类,阴盛则寒,寒则伤阳,瘀则不通,对此,采用温、清、利、下等不同方法,寒者温之,散其阴寒,瘀当温通,这就是去其有余。这是总观患病机体盛衰,纠其所偏的根本。保持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必然条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阳盛衰的现象就时有发生,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易出现阴阳失调。人到老年,体内阴阳仅能维持低水平的平衡,自身平衡的稳定性也有所降低,一旦某些原因造成阴阳失调,不能很快通过自身的调节恢复相对平衡。求助药物以协调阴阳,则是有益的。协调阴阳是药物养生的重要法则。中老年人尤当重视阴阳的调护,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适当选用养生抗衰药物,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就可达到平衡阴阳、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阴阳互根"。协调阴阳,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察明阴阳偏盛偏衰的性质和程度,适当调整补阴药和补阳药的比例和剂量。阴虚症以补阴为主,也要适当加用一些补阳药;阳虚症以补阳药为主,亦需辅助一定的补阴药,这样才有利于阴阳的平衡。正如《景岳全书》中所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是补益肾阴和肾阳的常用方剂,其制方原则深得《内经》阴阳互根之旨意。前者育阴以涵阳,后方扶阳以配阴,实为协调阴阳之典范。
  养生抗衰,是为了调整机体使其保持阴阳平衡,发挥其正常功能。运用养生抗衰药物,可分为无病强身和有病调养两类。前者进补,多为身体虚弱之人,适当服用养生抗衰药物,可达到增强体质、防病延年的目的。后者的调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选用适当的补益药物,扶助正气以祛除病邪,促进早日康复。但不管那种情况进补,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的体质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异,病证之虚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别,养生抗衰药物也有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宁心、益肾、健脾、补肺、养肝等不同功效。因此,中老年人养生抗衰,一定要根据体质之不同,分清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审因施补,合理选用寒、热、温、凉、平之性味和益气、补血、养阴、补阳的方药,辩证进补,才能方药贴切,有的放矢。一般地说,对于阴阳偏衰所引起的病症,当补其不足。如"阴虚则热"所出现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的原则,滋阴以制阳亢。"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的原则,补阳以制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总之,本着"虚者补之"的原则,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以平为期。
  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阴寒者温中,阳热者清补;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心血不足者补益心血;肾阴不足者滋阴益肾;痰湿者补肺、脾、肾,化痰祛湿;血瘀者活血化瘀,佐以行气、理气、益气;只有辩证准确,治法适当,才能选择有效的养生抗衰药物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使中老年人体质增强,气血充盛,阴阳平衡,精力持久而长寿。反之,辩证不明,治法不当,乱用补益药物,不仅不能祛病强身,反而会伤身遗祸。如本来阴虚的患者却用燥热的温阳之品,就等于火上加油,助火上炎,加重病情。
  (四)掌握时令,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它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即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养生抗衰老的用药原则。
  《神农本草经疏》日:"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冷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此药之因时制用,补不足以和其气者也。"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不同季节的时令特点,以考虑进补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老年人元气已衰,四时稍失调摄,即易感时邪而发病,且多新感引动宿疾,如春时气候阳回转温,风冷易伤肌体,又复冬令以来,热伏于内,每多发泄,因而常出现体热头晕,四肢软弱,腰膝酸软等症,进补宜滋阴养液以防升发太过;夏暑天气炎热,老人气弱,脾胃气机偏虚,食或不慎,贪凉饮冷,则多成泄泻;若感暑热之邪引动内热,汗出多易伤人气阴,故进补时要以滋养气阴为主,慎用辛燥温阳之药;秋季气候干燥,宜多进滋润平和之品;冬天天气严寒,老人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因而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邪,都要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对冬季经常患咳喘、感冒、胃脘痛的中老年人,则可冬病夏治,在夏季服用滋补肺肾益气药、健脾和胃药等扶正固本之品,可增强其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发病。
  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选用适宜的养生抗衰药物。如北方气候寒冷,人的体质刚强,用药多峻重;而南方气候湿热较重,人的体质薄弱,用药宜轻巧。
  因人制宜,即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药物和方剂。如身体胖瘦不同,补益方法也有不同。祖国医学有"肥人多气虚"、"胖人多痰湿"之说。气虚者补气,补气需健脾,故健脾益气是虚肿之人补本的方法;脾健才能运化水湿,故湿重则需采用健脾利湿法。人到中年,承上启下,肩负重任,终日辛劳,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理功能开始由盛转衰,此时应全面整理,修复元气,再振根基,防止早衰。
  老年时期,由于生理上的退行性改变,气血日枯,机体功能日渐减退,患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此时用药,常须顾及阴津阳气,虚证宜补,而邪实需攻者,应注意配方用药,不可肆意攻伐,以免损伤正气。此外,宜选择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药物,切忌过寒过燥、大辛大热,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五)补勿过偏,补勿滥用
  "补"是针对"虚"而设的,如果阴阳平和,没有虚象,则不需进行药物补益。不善于进补的人,往往一见虚证,就忧心忡忡,想方设法大补特补,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能把身体补好,殊不知运用养生抗衰药物也要恰到好处,如盲目进补,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养生抗衰药有不同种类,每类药物只适用某些相应虚弱之症。
  因此,应用时需辨明虚实,有针对性的进补,切不要急于求成。
  中老年人多有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虚衰。补益药物作用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不同,药性亦有寒热温凉之异。中老年人养生抗衰,应有针对性而适度,审因论补,循序渐进,既不可偏颇,亦不可峻补太过。这样才能起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否则反而对身体不利,如补气药多壅滞,过量则腹胀纳呆,口干胸闷;补血药多粘腻,过服常有损脾胃;补阴多甘寒滋腻,服之太过则易损伤元气;补阳药性多温燥,有助火劫阴之虞。
  为避免补之过偏,中老年养生抗衰用药组方应法度严谨,君臣佐使分明,药物配伍得当,补泻升降,温清和理,互相协调,有机配合,补中老年人身体之虚衰,防药物偏颇之弊。如"六味地黄丸"以熟地、山药、山茱萸之三补,泽泻、丹皮、茯苓之三泻,而成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通补开合之剂。
  如气阴两虚患者,可用人参与藿斛配伍调补。气虚偏重者,人参与藿斛的比例可为2:1;阴虚偏重者人参与藿斛的比例为I:2为宜。
  (六)药宜平和,各定其量
  首先,药性宜平和。中老年人服用养生抗衰药物,大多选用平补药物。如党参、黄芪、当归、首乌、杜仲、龙眼肉、菟丝子等。除病后体虚,身体极弱者外,一般少用大补、峻补药物。最理想的首选是久服弊少、性味平和的药物,如老年冠心病血瘀症患者选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多以丹参、当归、赤芍等药性平和的活血药,少用三棱、莪术等药性猛峻的破血祛瘀药。
  古代医家提出:"用药各定其量。"服用养生抗衰药物也必须讲究适当的剂量,特别是中老年人用药,如病重药轻,剂量太小,药不胜病,难取其效,甚至延误病情;但如过量频服,病轻药重,攻伐太甚,则容易损伤正气,常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补阴太过可能会伤及阳气;而补阳太过又会损及阴液。虽然中药除剧毒、作用峻猛、大辛大热、大苦大寒等药物外,大都作用缓和,但中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还是要小于中青年人为宜。一般中老年人治疗用药,性味平和的山药、茯苓,莲肉、薏仁、扁豆等可按常量应用;质重而不易煎出的矿介类石决明、龙骨、牡蛎、龟板等按常量亦无妨;活血、理气、清解等药物,不要超过常量或略低于常量;峻猛、剧毒之品,由于中老年人体弱不耐攻伐,对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则应要低于常量。大约七十岁开始,方剂的剂量要减半,视体质情况,弱者每一味3~6克即可,发汗药不超过9克,泻下药不超过5克。中老年养生抗衰用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效的,因此,进补养生抗衰药物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最好小剂量长期服用,积以时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开始服用某种补益药物时,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
  (七)注意剂型,选药得当
  中药的剂型有汤剂和丹、膏、丸、散、胶囊、颗粒冲剂等,中老年人养生抗衰用药,一般进补多以汤剂为主,每剂药可煎二次,煎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先煮沸,然后以文火煎熬一小时左右。由于是补益药物,故可以在早晨空腹及晚上临睡前各服一次。因煎药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不少人喜欢用丸、散等中成药来代替汤剂。丸、散制剂虽说服用方便,药性多缓和吸收较慢,药力持续时间较长,而不伤脾胃优点,但因其品种较少,针对性也较差,所以药效一般不及汤剂。
  中老年人养生抗衰用药,多需长期服用,长期服药往往对胃纳脾运有一定影响,有的甚至因药物性味之偏产生不良反应。就以通行十二经的甘草来说,这是中药里最平和的一味佐使药,有补中益气、解毒祛痰的作用,但若久服、多服后也会产生胸闷胃胀、不思饮食的副作用。因而,需长期服用的养生抗衰老药物需要精心选择。
  药性有寒、热、温、凉四气,药味有甘、苦、辛、咸、酸、淡、涩七味。老年人的体质也有阴阳寒热偏胜之别。因此,养生抗衰老用药,在辩证准确、治法明了的前提下,应根据体质和药物的属性不同,有选择的应用。如人参、西洋参、党参、白术、黄芪都是常用的补气药,都能补人体脏腑之气,增强机体活动能力。但所补之气则各有千秋。如人参性温,归肺、脾、心、肾经,能大补元气,可峻补一身之正气,对于脏腑、补脾胃之气为其所长。相比而言,其他几种的补气作用都不及人参。但西洋参性偏寒凉,补气养阴,其气阴双补之功,则为人参所不及。因此,治疗气虚证时,必须根据虚证具体情况和药性特点精心选药。元气虚微,气虚较甚者,用一般补气药,恐怕力量不足,人参往往是首选药;气阴两虚,若用人参则有气盛而阴更虚的弊端,使用西洋参就可以达到气阴双补的功效;而一般气虚证,药性平和,价钱适中的党参最为常用。可见,选药得当,事半功倍。
  (八)持之以恒,定期观察
  衰老的过程是由不断地变化发展到相对稳定的过程。衰老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形成不同的传变、转归趋势。因此,中老年人养生抗衰用药,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如中老年人多有内伤病证,初病之时,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进人中期,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及至末期。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促使身体康复。养生抗衰用药还应简繁得宜,病情单纯,用药贵在专一;病情复杂,药味不妨稍多。当专不专,有彼此受制之失;当杂不杂,有顾此失彼之虞。用药专必须针对性强,才能独当重任;用药多则必须有理可循,才能多多益善。
  另外,养生抗衰要有规律,按时、按量地服用某种保健药物,持之以恒,方可见效。如老年人脾的功能减弱,对药物的吸收代谢较慢,药物发挥效力和药性持续时间也相应延长,服用养生抗衰用药的时间及间隔应掌握适当,一般饭后半小时服药,日服2~3次即可。切不可天天换药,不按时、不按量地滥用一气,这样不但对身体无利,反而有害。
  有人认为,"多服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不符合科学。身体虚弱,当补不补,这固然不对;然而不当补而补,同样有害。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养生抗衰药也不例外。使用不当,不是"矫枉过正",就是"误补益疾"。因此,中老年养生抗衰用药,一般最好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也要定期,这样有利于医生根据中老年人不同的个体情况进行指导,发现药物的偏颇和副作用能及时调整用药。特别是如果在身体出现病变的情况下,单靠服用养生抗衰药物是不够的,应当根据所患疾病的轻重缓急,服用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九)进补治病,食药并举
  中老年人如果在养生抗衰的同时还患有某种疾病,既要进补又要治病,这两者会不会发生矛盾呢?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如果疾病表现为一种实象,这时如果单纯进补,就会火上加油,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我们不能片面把养生抗衰理解为只是服补药,而应根据祖国医学的辩证方法,先分清脏腑、阴阳、气血的不同疾患,"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扶正祛邪"再予施补。如热性病后期,会出现大便干结,形成便秘,根据辩证,证属的热病伤津,津液不足,燥热积滞,既有虚又有实,这时可在生地、麦冬、石斛等养阴生津的基础上,加大黄攻下,使热去津生便解,自然也就邪去正安,达到健身的目的。
  还有一个食补和药补问题。古谚云,"养生当用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即是说,如果以延年益寿为目的,首先考虑食补疗法;如果以矫正体质偏颇为目的,则首先考虑药补的方法。"食补",就是根据身体需要,运用食物来治疗和补养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药补",是当中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抗病能力降低,身体已出现明显阴、阳、气、血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要运用药物以补偏救弊,最终起到平衡阴阳、滋补气血、防病延年的方法。
  对于养生抗衰老来说,药饵食养,各有所长,二者配合,使用得当,可收到互补互用、相得益彰的效果。祖国医学早就有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的丰富经验。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所载的1892种药物中,就收载五谷杂粮73种,果菜200余种。说明了某些食物也和药物一样,具有自己的药性和防病治病作用。所以说,应用食补、药补的方法延年益寿是中医养生学的独具特色的养生抗衰老方法之一。在实践运用中,应当根据情况,分清先后主次,配合使用。不少养生抗衰中草药本来就是饮食中常用之品,如山药、薏仁、莲子、芡实、生姜、大枣、绿豆、百合、龙眼肉、荔枝肉等,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既能治又能补,寓药于食,养疗两全,无疑是养生抗衰良好的用药方法。
  (十)注意配伍,相得益彰
  应用养生抗衰药物,除应根据不同的症候选择相应的药物外,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气血阴阳能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而在病理状态下,又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临床上气血阴阳单一虚弱症候并不多见,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并虚。而单味养生抗衰药的滋补效果毕竟也有限,如人参和黄芪,都是性味甘温,都有补气的作用。但黄芪有较强的补气固表作用,祖国医学称其能补卫气,而人参却没有这种功效,两者相配后黄芪就能弥补人参的不足,其补气作用更强,补气范围更广。另外,对于正气衰弱程度重者,单味药的作用范围毕竟有限,常嫌力量不济,对于复杂症候不能全面照顾,如养阴药龟板和生地两味补阴药,是肝肾阴虚的对症良药。但由于阴虚多兼有虚火,单纯滋阴而不加清火药,则虚火又要伤阴,所以加配清虚火的知母、黄柏,便能提高滋阴的功效。可见,对于中老年人养生抗衰,较少使用单药,常两种或多种药物一起使用,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应有的补益效果。分述如下:
  气虚和阳虚:气属于阳,气虚可导致阳虚,阳虚者也往往伴有气虚。故用补阳药治疗阳虚症,常辅以补气药;气虚与阳虚并见者,则宜补气药和补阳药同用。
  气虚和血虚:"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为血帅。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血虚生化无源,无以化气,"血为气母",也可造成气虚。所以,治疗血虚证时,常选用补血药的同时,配伍补气药,使"气旺生血",如"当归补血汤"之重用黄芪;治疗气虚证,应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以使"血足气生"。如"补中益气汤"之配用当归;但临床治疗气虚证时,一般注重补气,加入补血药则应慎重,以防补血药滋腻滞气之弊。至于气血双亏者,自当补气与补血同用,以达气血双补的目的。
  气虚与阴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耗损元气者,皆属气虚;人体阴精或津液发生亏虚,谓之阴虚。热病后期多呈气阴两虚;久病不愈,耗伤气阴,亦可导致气阴两虚。阳虚之证长期过服温燥之品如鹿茸、淫羊藿等,可能因气阴被劫,阳虚变为气阴两虚或阴虚火旺之证。所以,补气药与补阴药配合使用是治疗气阴两虚的常用方法。
  阴虚与血虚:血属于阴,血虚与阴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不足、人体脏腑百脉失养的病理状态。血虚阴亏的病证,当以补血药与滋阴药并用。常用药物有生地、熟地、玄参、麦冬、沙参、石斛、山茱臾、女贞子、桑椹子等。
  阴虚与阳虚:阴和阳在病理变化中,关系非常密切。阳化气,阴成型。阴虚则生化无力,可引起阴虚;而阴精亏损,生化无源,无以化气,久必阳虚。一方面的虚损,往往可导致对方的失衡。如肾阴虚日久,可累及肾阳;肾阳虚日久,也可累及肾阴。此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因此,治疗上,应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视各自虚损的程度,或以养阴(阳)为主,佐以补阳(阴),或阴阳双补,两者兼顾。在用补阳药治疗阳虚证的同时,适当佐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并可抑制补阳药之峻补,即谓"阴中求阳";同理,在用补阴治疗阴虚证的同时,也可适当辅以补气、补阳,使阴根于阳,阳有所化,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即所谓?"阳中求阴"。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此为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当然,补阴药与补阳药在药性上有寒、热、温、凉之分,在实际运用时,还要注意正确把握适应证,不宜者就尽量避免使用,如用温补的补阳药治疗虚寒性的阳虚证时,如再药用甘寒,则是雪上加霜,更伤阳气;反之,用补阴药之清补,亦不宜配伍温燥之性强、容易伤津耗阴的补阳药物,以免更伤其阴津和助热。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日久不愈,都可以造成阴阳俱虚,此时应补阴药和补阳药同用。~。总之,使用养生抗衰药物要配伍确当,使之相须相使,相辅相成。这不但能提高治疗效果,相得益彰,而日环能控制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
网站目录投稿:映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