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由会街节与窝罗节合并而成,阿昌族的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腊撒一带,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举行,目的是喜庆丰收。这一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人民抬着纸、木、竹制成的青龙和白象,汇集在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会街,阿昌话叫"熬露",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传说"个打马"(释迦牟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要扎好青龙、白象。
  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节日开始后,鼓声、锣声交织成一片。青龙、白象也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憨态可掬,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像波浪般地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一片欢腾。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耍白象原来具有宗教的色彩。阿昌族人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耍白象是为了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新中国成立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会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耍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会街节期间,当白象摆动长鼻、青龙昂首摇尾时,阿昌族青年敲着象脚鼓,围绕着青龙、白象,跳起了欢快的象脚鼓舞。鼓声中,姑娘们头戴鲜花,手持绿叶或鲜花、手帕,合着象脚鼓的节拍,跳起了青龙白象舞。跳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喊起"约怀怀、依喂"来,意即幸福、幸福、永远幸福。舞蹈朴实自然,出脚不高,摆手幅度不大,节奏缓慢,气氛热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后来,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在1983年4月5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和建立民族节日的决定》中,规定"会街节"为阿昌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之一。从此,梁河、腾冲一带的阿昌族人民也派出代表去户撒、腊撒参加这一盛会。
  窝罗节是阿昌族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窝罗的意思是"堂屋旁边的欢乐"。窝罗台高约一米,四米见方,中央矗立着两块牌坊,牌坊顶端的中间高高耸立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称为神箭,它标志着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用此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恢复了大地万物的生机。神箭的箭头还标志着阿昌族妇女的包头。这一天,远近村寨群众汇集在原先指定好的村寨,围绕着窝罗场的中心,放鞭炮唱着窝罗,迈着"龙形虎步",如痴如醉地围绕着窝罗台坊跳舞、狂欢,并把一碟碟佳肴鲜果虔诚地祭献于窝罗台上。阿昌族人民搭起祭台,摆上五谷粮食和糖果,由活袍主持祭祀活动。活袍身穿黑色长袍,腰系大红腰带,一手拿雉尾羽毛,一手摇黑色大号扇子,以酒水、茶水祭祀人类的始祖,还用公鸡鸡冠血进行祭祀。接着大声吟诵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然后,演唱着古老的窝罗调,带着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一圈又一圈地围着神台蹬窝罗。窝罗台坊上的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蓝空皎月,紧接着是太阳、月亮图;下边左牌坊绘着一幅阿昌族男子的彩图,右牌坊绘着一幅阿昌族妇女的彩图,分别表示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左、右牌坊都绘着与阿昌族妇女筒裙上一样的节子花花纹,传说这节子花是当年孔明南征七擒孟获时,为阿昌族妇女衣着上制定的图样,它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卒。这是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好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阿昌族窝罗节的这些内容,都富有民族的和历史传说的意义。
  1983年4月5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和建立民族节日的决定》中,正式确定窝罗节为阿昌族的传统民族节日。此后,窝罗节的纪念活动更是盛况空前,节日期间还举办大型古典歌舞"蹬窝罗舞",还有武术表演和物资交流活动,显得更为热闹。
  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阿昌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决定》,正式将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罗节"统一为"阿露窝罗节"。节日时间为两天,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和弓箭。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阿昌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欢庆阿露窝罗节,节日保持着各地原来的节庆方式和特色。节日庆典盛况空前,云龙县、腾冲县、龙陵县和芒市均要派代表参加欢度节日。阿露窝罗节大型庆祝场所,竖立着节日标志的巨大牌坊。这个节日标志牌坊,其顶端仍然是架着巨大的满弦弓箭,左右的牌坊柱分别绘有两条腾空的青龙,两牌坊中间立着一个绿底白象牌,白象飒爽英姿站立着,向天高昂的长鼻上顶着一轮红日。节日期间,还举行阿昌族的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表演等活动。
  除了以上阿昌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外,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阿昌族也有过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阿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的梁河县和陇川县,部分分布在潞西市和保山市的龙陵县、腾冲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也有少量分布。
  目前,全国阿昌族总人口已达三万五千多人,其中80%以上的人口在德宏州。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是阿昌族先民在长期征战、狩猎、农耕和手工劳作活动中形成的。节日的活动以祭祀、歌舞为主,内容涵盖阿昌族的历史、宗教、文学、音乐、舞蹈、体育、服饰、风俗、礼仪等方方面面,是阿昌族的文化集锦。
  现在阿昌族人民赋予阿露窝罗节新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节日已经发展、演化成为阿昌族盛会。
  每年的三月份,到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陇川县和潞西市,以及保山市的腾冲县与龙陵县,就能赶上阿露窝罗节。然而,阿露窝罗节主要盛行在全国仅有的三个阿昌族乡,也就是德宏州的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囊宋阿昌族乡和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跨东经97度31分到东经98度43分,北纬29度50分至25度20分之间,南、北、西三面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503.8公里,是古代中国通往缅甸的必经要道。据史料记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和侃族在德宏居住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而且都跨境而居。德宏被人们称为"孔雀之乡"、"歌舞之乡",这里有五百年土司文化积淀的傣族故宫"南甸宣抚司署",有闻名于世的"户撒阿昌刀",有丰富的民族饮食、服饰,有传统的歌、舞、乐和众多的民族节日,有"葫芦丝之乡"、"目瑙纵歌之乡"的美称。德宏的山,德宏的水,德宏的民族文化和阿昌族的宗教信仰与风情,孕育出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
  过去,陇川县阿昌族称阿露窝罗节为"阿露节",梁河县的阿昌族把阿露窝罗节称为"窝罗节"。
  "阿露节",也称熬露节,汉族称会街节,是迎接菩萨下凡的宗教盛会。相传,在农历九月初十,菩萨返回人间,这天,大地金光普照,青龙跳出水面,白象也从深山跑出来,人世间的一切灾难就会全部消失。以后,每逢这一天,·阿昌族就制作出漂亮的青龙、白象,人们在广场载歌载舞,迎接佛祖回到人间。"窝罗节"源于阿昌族的蹬窝罗习俗。主要是大年初二至正月十六举行。
  期间,被阿昌族称为"活袍"的经师念诵本民族的创世神话史诗褪帕麻和遮米麻》,阿昌族群众在村寨的空地上蹬窝罗,来纪念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晚上,已婚男女用跳窝罗来酬谢远亲近戚,未婚男女对唱山歌,相互倾诉相思相恋之情。
  为弘扬阿昌族文化,1993年5月20日,在广泛征求阿昌族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根据民族节日"三统一"的要求,决定把梁河县阿昌族的"窝罗节"与陇川县阿昌族的"会街节"统一为"阿露窝罗节",定于每年的3月19日、20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和弓箭,是阿昌族人民幸福吉祥和开拓创新的象征。
  时至今日,阿露窝罗节已经发展成为阿昌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一到来,阿昌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活动地点欢度阿露窝罗节。当地各族群众与阿昌族一起载歌载舞,享受节日的欢乐。阿露窝罗节的活动内容有:搭建祭祖神台,今天称之为节日牌坊,牌坊顶端架有弓箭,牌坊上绘以青龙、白象、太阳,牌坊的每个组成部件及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并融铸着神奇的传说;由活袍念诵创世纪神话史诗糙帕麻和遮米麻》祭奠神灵;耍狮子、念四句祝贺国泰民安;演出的文艺节目都是群众自编自演的,主要有舞蹈、民歌演唱、乐器演奏及武术表演;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蹬窝罗舞进行大联欢,把阿露窝罗节推向高潮;晚上的活动主要是年轻人对山歌,山歌内容涉及赞颂美德、谈情说爱、历史传说、天文地理和猜花名。阿昌族的山歌如大千世界,光彩琉璃,动人心弦。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文化交流、交融、传承、弘扬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它集中体现了阿昌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阿昌族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
网站目录投稿:元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