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哲已经在巴斯夫工作了26年,身兼亚太区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董事长的他,在2013年就把家从香港搬到了上海。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巴斯夫强化亚太区的意图。 2013年,巴斯夫大中华区销售额超过54.8亿欧元,几乎占了亚太区业务的一半份额。中国已成为巴斯夫在德国和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其对于巴斯夫的重要性不言而语。 侯宇哲告诉《英才》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及化工产业环境的变化,巴斯夫未来在这一市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投资的效益与质量,力求"智能成长"。 根据巴斯夫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将增加到120亿欧元,"在大中华区的增长率需要达到11%,亚太区需要达到9%,都超过了行业整体7%的增长速度"。 事实上,早在欧洲经济衰退之前,巴斯夫便已在华布局全产业链的化工生意。侯宇哲告诉《英才》记者,在扩展本地生产网络、延伸价值链方面,巴斯夫始终提倡一体化生产,"一套装置的产品与副产品可以用作另一套装置的原材料,最终将生产、能源和废物流通、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中,这种网络化结构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 在中国市场,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提升,获取相对经济和稳定的原料也成为其在这一市场攻城略地的基础。巴斯夫的中国布局是成熟市场模式的一个翻版:进入一个市场之后,布局就要彻底从政治到产业,从原料到市场,从生产到研发,步步为营,逐渐渗透。 要数巴斯夫在中国市场"一体化"项目合作的典型,当属位于南京的 "一体化基地":由中石化与巴斯夫对等投资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与石化寡头中国石化合作,令巴斯夫以经济价格稳定获取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石脑油。 在另一项重要原料天然气上,早在"西气东输"工程延伸到南京前,在建的扬巴基地就确定了使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并建设了天然气发电厂。2004年,巴斯夫与中石油签署每年6亿立方米的用气合同,成为当时西气东输的最大客户。 投桃报李。侯宇哲告诉《英才》记者,巴斯夫在南京的一体化基地完全采用德国的最新技术。在资金之外,巴斯夫提供优势的管理经验,中方则提供土地、资源、人才上的便利,双方各占50%的股权。 2014年12月初,巴斯夫宣布将在上海漕泾新建一座世界级的化工催化剂生产装置,以进一步增强在亚太地区的生产网络。项目计划于2016年四季度投入生产。 这是巴斯夫在亚太地区建造的第一座工艺催化剂生产装置。 从地图上看,巴斯夫的布局从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发展;而其布局领域也涵盖石化、功能性化学品、功能性材料,尤其是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延伸。尽管以单个反应装置或单个工厂的规模而言,巴斯夫并非处处领先,但以总体投资额及合作深度、广度而言,巴斯夫已在中国呈现全方位覆盖。也成为外资化工巨头中首屈一指的"垂直一体化"巨头。 "到2020年亚太地区75%的销售额将来自本地生产的产品。这样可以确保可靠供应并加强与本地客户的合作,并且通过整合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产品运输的消耗。"侯宇哲向《英才》记者分析道。 根据巴斯夫的"智能增长"战略,其将在2013—2020年间在亚太地区投资100亿欧元,其中约有一半投资在中国。 在侯宇哲看来,中国市场的一大特殊性,还在于化学品的关键作用,其会成为中国政府战略性产业的主要推动力,如电动车、新能源技术,以及高铁和商用飞机等交通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