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写在前面: 你好,我是孙瑞希。在过去的大半年里,尤其是成立了工作室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才能实现职业自由。 很多人都喜欢谈自由,我这里所说的职业自由不是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是指摆脱了企业与公司的制辖,自己管理自己,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种职业。 我所说的职业自由是指你对职业的深度掌控感,有选择的权利,让你感觉到的自由。这种自由,你可以通过上班实现,可以通过自由职业实现,也可以通过创业实现。 在我经手的生涯咨询案例中,我发现,大多数来访者的职业困惑,归根到底都源自于:不会工作。 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上都很努力、上进。这几年随着线上课程的崛起,很多人把碎片化时间也利用起来,希望多学点知识和技能。 但通过生涯咨询案例的复盘总结我发现,尽管人们已经如此用心和努力,收获还是不尽如人意。知识面狂宽,越学习越迷茫,职位没什么提升,薪酬没什么涨幅。 努力的结果只是感动自己,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于是人们更加焦虑。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学习和成长经验,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为什么你要听我的分享? 很多人知道我是生涯咨询师,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独立的线下面询工作室。其实做生涯咨询,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次职业转型。在此之前,我做了十几年的HR,创过业,出过国,几经折腾,才过上了有掌控感的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我的职业生涯没有快速崛起,只有曲折前进,这其实正是很多普通人的职业成长路径。 这篇文章,我就跟你讲讲这十几年来我参透的普通人的职业发展规律。 01: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2003年,我还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办公室文员。每天的工作非常枯燥、琐碎,打字复印、端茶倒水、跑腿打杂…… 当时,行政和人力资源没有"分家",都隶属于办公室,所以,作为办公室资历最浅的新人,领导没有给我安排具体的工作,而是让我轮岗。 哪块业务需要人手,我就要被拉进去帮忙。我戏称自己:"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做文员的那段时间里,我配合同事办理员工入职离职手续、准备招聘材料、布置培训会场、接待来访客户…… 办公室女生多,平时只要勤快一点、嘴甜一点,关系处好了,同事们也乐于指点我。我的工作都是重复性工作,所以,习得速度很快。 我当时认为人力资源比行政更具有技术优势,所以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我大概用了3-4个月时间,把除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绩效与薪酬、职业生涯规划之外的其他所有部分,都弄清了大概。 年底,公司调整组织架构,将原来办公室的职能细分为人力资源和行政两个部分。我主动申请调入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和培训。 一开始,我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报纸上刊登职位、接听应聘电话、电话邀约面试(那时网络招聘还不普及)、新员工的职前培训等,周而复始,很枯燥,没有一点新意。 在不断地重复中,我开始用心做出一些改进。比如,我结合胜任素质模型设计岗位说明书;面试时加入测评、宣讲及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引入培训学分制,增加培训内容,将培训与员工晋升衔接。这样,招聘和培训模块就比以前要丰富和严谨了许多。 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学能习得的知识只是皮毛。2005年,我开始参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系统培训,并于年底顺利通过了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认证。 这次学习,打开了我的视野,极大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也重新构建了我在人力资源领域的人脉。此后没多久,我由人力资源主管晋升为人力资源部部长。 从职场新人成长为中层,我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这期间,有很多时候我是在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从职员到中层,我认为没什么捷径可走,要说有,那就是耐心和用心。 在职场的最初几年,大部分人做的都是这些简单的小事。有些人总是怀疑自己被大材小用。简单的事情天天能做好就不简单,容易的事情件件干好也不容易。 做"精"每件小事,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积攒品牌和口碑。所以说,职场新人在讨论大事之前,请先把身边能做到的小事都做好做精。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成功并不难,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02:
把自己逼疯,把别人憋死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创客中国·新青年行动"项目启动仪式上,曾经谈过创业精神。他说:"创业者一定要将产品做到极致。" 雷军这样形容"极致",把自己逼疯,把别人憋死。实际上,雷军所说的"极致",也同样适用于竞争激烈的职场。 2009年,此时我已经跨行业跳槽到一家施工企业集团做人力资源经理及管理咨询项目甲方总监。此时,企业正面临重大的机构调整和重组,而我的部门,却刚刚从办公室分化出来,建制不全。老的老,小的小。 副经理是个年长我10岁的老员工,由于在企业变革中,工作未能达到领导预期而被降职使用。可想而知,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她的多重阻力。 我的其他下属,都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员工,工作热情都不错,但工作能力还在培养当中。 此时,公司刚刚结束与上海某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合作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及绩效/薪酬管理的项目,我负责项目的全面落地。这个项目,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跟过。我来公司的时候,项目刚刚结束,乙方已经撤走。 意料之中,我的副经理极不配合,她甚至不肯向我正常转交项目的资料。后来我通过别的途径弄到了项目资料,然后开始思考项目落地的问题。 咨询公司的项目资料非常专业,薪酬项目中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我特意恶补了一下扔掉多年的数学,重新捡起了方差、标准差、离散度、线性回归…… 在落地过程中,我坚持"先僵化、再固化、再优化"的原则,把项目推进下去。先动起来,然后再不断纠偏、优化。 这期间,赶上老父亲生病住院。此后一年内,老父亲前后入院9次。我经常是在医院陪护老人家一整夜,第二天一骨碌爬起来继续上班。来不及回家换衣服,来不及化妆,有时候刚到办公室屁股没坐稳又要跑工地,了解项目落地情况。 都说绩效/薪酬是把双刃剑,的确如此。很多变革的推动者都"死"在了推动变革的路上,但我没有。 集团的变革引起了建设厅领导的注意。在一次考察中,我负责向建设厅副厅长做汇报,受到建设厅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2009年末,集团公司与国内某知名管理咨询集团就企业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我开始进入更加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我和团队成员除了每天的日常工作外,还要与咨询公司对接项目。 在咨询公司驻场的三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是凌晨2点离开办公室,早上8点之前上班。有一次实在太累了,想趴在桌子上眯一会,结果一睁眼,凌晨5点了,索性不回家了,一直工作到天亮。 这期间,我的成长速度超快,工作效率超高,我在职场上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力。 那个总想把我干掉的副经理,一直以来对我怀有深深的恶意,尽管在变革中她搞了不少小动作,但她一直干不掉我。相反,她自己却被淹没在变革的大潮中。 在激烈的职场中,面对恶意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逼自己成长。把自己逼疯,才能把别人憋死。把事情做到极致,就形成了你的核心竞争力。 03:
专注,才是解锁困局的关键 2011年,我29岁,狂热地走在创业的路上。我开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养了一个团队。基于自己的专业、过往的从业经历以及东北的经济形势,我对未来充满盲目的乐观。 在跟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身致命的弱点:不能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管理咨询服务。 东北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大型企业多为国资主导,人们的观念也相对保守。大型的国企倾向于与国际、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合作,留给我们的市场基本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中小型民企的管理问题复杂多样,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而不能仅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便呈现出来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但引发这一问题的症结可能出在管理的其它环节上。 而我们的团队,只对人力资源管理精通,其它问题都只是略知皮毛。发现这些问题后,我马上重组了团队,招兵买马。我想,扩编完毕后,我的团队就可以接到更多综合类的大项目了。 然而,市场狠狠地打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大项目还没接到,巨大的管理成本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后来一个朋友点拨我,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在垂直细分领域做精做透。同时,他建议我把眼光往外放。 我重新调整了人员结构,轻装上阵。后来,我在浙江陆续做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解决了资金上的窘境。 专注,解锁了我首次创业的困局,它让我能集中精力发挥长板优势。 我曾经看过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片中,比尔·盖茨的妈妈邀请巴菲特来家里聚会。盖茨的爸爸和他们玩了个游戏,让每人写下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一个词。 在场众多人中,只有盖茨和巴菲特,在无任何交流的情况下,同时写下了"专注"。巴菲特一生从来不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上,而只是专注一件事。 我想起我的那位朋友说的话:人们往往容易低估做成一件事所需的时间,于是在忙忙碌碌中一事无成。避免杂念的干扰,专注地做一件事,才能有所成就。 04:
35岁以后 请保持对职业的深度掌控感 随着接到的项目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开始身不由己。我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更多的时候,我像一棵大萝卜一样顶在客户的项目上。有时候驻场咨询,一个项目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趋缓。我判断B端市场的管理咨询业务会越来越难做,但C端市场的个人咨询业务将会崛起。比如,职业生涯咨询。 最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是在2005年,那时因为考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非常系统地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2009年,由于管理咨询项目中有生涯规划的模块,所以那一年是我首次将生涯规划在企业全面落地的一年。之后做管理咨询时,为客户设计的人力资源全模块咨询方案,也包含生涯规划的内容。 但企业HR以及管理咨询顾问的视角,与生涯咨询师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一个是B端视角,一个是C端视角。我开始通过做公益生涯咨询积累C端市场的经验。 这期间,我在国外晃荡了一段时间,职业生涯有短暂的中断。 2017年夏,我正式决定回国定居,并开始全面进入生涯咨询行业。 2018年春,我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俄科技园组建了工作室。 有花香和茶香的办公室 此时,我已经36岁。不再像26岁那样,有时混混沌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6岁时,我对职业和幸福的定义与26岁时完全不同。如果说,26岁时的我更看重一份职业的价值感,那么36岁时的我更看重一份职业带给我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有人说:幸福=价值感+掌控感+满足感。我很认同这个说法。 前阵子,很多人热议"财务自由"这个话题。人们普遍认为,努力赚钱,实现财务自由,自己就自由了,想干啥干啥。 但事实上,那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们,未必过上了人们想象中的自由生活。 很多时候,他们肩负着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重担,不得不像空中飞人一样,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 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甚至要牺牲掉与家人共处的时间,身不由己。 所以,我认为,人生最大的自由不是财务的自由,而是职业的自由。这种自由意味着你可以主动地做出选择,你才是生活的主人。 上班族,因为掌握了某项核心技能,而在职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是一种自由。 自由职业者,因为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可以灵活地安排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自由。 创业者,因为选择了梦想,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打拼,这也是一种自由。 ……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寻常的事业。" 这些超乎寻常的事业背后,是在某一领域极致的投入,深度的积累。 这种投入和积累意味着,是你在掌控着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掌控着你。 当你能够自由地做出选择,当你能够体会到这种巨大的人生掌控感,你就不会再困惑。 以上就是我职场十几年来沉淀的心得,希望对你有用。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十余年HR从业经验,经历了从一线员工到高管的职业发展历程。热衷并努力践行"向上生长,正向影响年轻人"的理念,如果你正处在职场困境中,请为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