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到汉朝也还是有超多值得我们大家去述说的事情的,就好比朝代的灭亡这件事情,其实汉朝是最不应该灭亡的一个朝代了,其实最为重要的是一般弱小的朝代才要灭亡的为什么到了汉朝就完全的就变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具体的问题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大汉王朝没落的原因——汉武大帝种下了祸端,足以警示后人! 汉朝(前206—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带给后世足够的荣耀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政治路径。与此同时,汉朝衰落的历史原因也足以警示后人。 诸葛亮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用现代眼光看,诸葛亮所说的"小人",其实就是特权阶层,具体说就是外戚、宦官和腐败官僚。汉朝的最后垮掉,就是因为这些特权阶层一步步霸占了社会资源,并最终绑架了政权。 1.外戚 先说外戚。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大封同姓王和功臣,"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姓篡夺刘家的天下。 可惜,历史还是跟刘邦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去世之后,吕后控制了朝政,揭开了外戚擅权的序幕,此后,外戚就一直是汉朝的"势力偏房"。 外戚控制朝政的最大弊端就是任人唯亲和飞扬跋扈,著名的吕后自不用说——她一面诛杀功臣和刘氏宗亲,一面安排娘家人掌权,"秉政前后二十年"的霍光也毫不逊色,他的儿子、侄子、女婿及其他亲属位居高官,权倾朝野。 汉宣帝在与霍光同乘一辆车时都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因为他知道,连自己的皇位都是霍光给的,若得罪了霍光,就可能被废掉。 外戚王氏家族掌权之时,家族里面共出过十个侯,五位大司马,朝廷其他要员的任免均须得到王太后和大司马的认可。王氏家族长期专权的结果是彻底绑架了国家,操纵了国家机器,最终导致王莽篡权,西汉终结。 到了东汉,外戚变得更有势力。与西汉相比,东汉时的皇后多出身豪门,光武朝郭皇后的母舅就"拥众十万"。 这些家族原本就有势力,成为外戚之后,权势自然更大。据史料记载,顺帝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梁冀飞扬跋扈,强掠良人为奴、侵夺他人土地、藏匿朝廷逃犯等。百官对其只敢逢迎,不敢违逆。他们上下其手,黑白通吃,把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搞得乌烟瘴气。 2.宦官 再说宦官。西汉时期,宦官专权还不是很严重。到了东汉,光武帝进行"行政改革",所有的宫廷职务都由宦官充任,宦官势力从此逐步坐大。 外戚梁冀过于嚣张,汉桓帝忍无可忍,最后与五个太监合谋发动政变,铲除了梁氏。这本是件好事,可这五个太监因功封侯,取梁氏而代之。 太监擅权虽招致外戚和官僚集团的联合反对,但太监是皇帝、太后的"身边人",这种亲近关系使他们能方便地影响皇帝和太后。 更关键的是,太监专权后能轻易把持朝廷的奏章,使得外戚和朝廷官员失去申辩的机会。所以,在此后的桓、灵二帝时期,东汉的大权就一直由宦官掌握,直到最后引发了董卓之乱。 宦官虽无子女,但他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多有豪族支持,而且他们可以收养儿子,爵位可以传承下去。 在顺帝、桓帝和灵帝时期,许多宦官的养子、兄弟、叔伯、侄子都当上了高官。这些人鱼肉地方、横行霸道,少数有良知的官员出面弹劾、惩罚他们,通常都会招致诬陷、罢免甚至杀戮。正气不张,邪气太旺,这样的政权如何能够长久? 3.官僚体制 再看官僚体系。若大多数官员贪污腐化,营私舞弊,那么官僚体系本身就会严重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 汉朝官员的俸禄是很高的,因级别不同,实际年薪从禄米4200石到192石不等。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战国时李悝的算法:"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也就是说,五口之家的农户一年的全部收入约为150石。 可见,汉朝最高级别官员的年薪几乎是普通农民家庭全年总收入的30倍,最低级别官员的年薪也比普通农民一家的年收入要高。 按说,这样的高薪足以"养廉"了,可事实上,官员们还是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家产。 杨敞做过大司农和丞相,他死后留给儿子杨恽的财产是五百万,留给自己第二任妻子的财产还有"数百万"。 丞相张禹的家产更达到八亿,"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膏腴上贾";御史大夫杜周"家资累巨万";灌夫曾为淮阳太守,横行颍川,"家累千金"。 除了疯狂敛财之外,官员们还把持着官场"准入证"。汉朝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制,这理应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制度,实际上却成了官员间拉帮结派、谋求私利的工具。 他们互相推荐子弟、亲信当官,一步步将政治资源私人化、板结化,不仅极大地堵塞了下层民众的上升渠道,而且造成了官官相护的坏风气。 总之,作为特权阶层的官僚体系在汉朝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一笔"负资产",是啃噬人民的寄生虫。 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最后只好寻求"非法救济"——求游侠出面主持公道。游侠确实有"侠"的一面,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破坏力量。 在行侠仗义的同时,他们也杀人越货、强取豪夺,更重要的是,一个可以号令徒众的游侠经常会成为武装组织的头领,公然挑战政府和法律的权威。不少游侠后来就成了东汉末年军阀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李通,他"以侠闻于江、汝之间",最后率领两千余家部众投奔了曹操,拜振威中郎将。东吴名将甘宁,原本也是游侠,曾"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这样的游侠其实跟今人所说的黑社会毫无二致。 一个王朝,上层有外戚和宦官两个"权力偏房"忙于争风吃醋;下层的官僚体系忙于逢迎巴结、非法敛财,他们合力埋葬了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汉朝。 特权阶层最大的害处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奢靡和跋扈,还在于他们挡了好人(比如诸葛亮所说的"贤臣")的路,他们的坏是双重的——屏蔽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能,使国家丧失了宝贵的机会。特权阶层谋求保住特权或扩张特权之日,往往就是公平和正义遭受戕害之时。 4.娃娃皇帝太多 东汉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时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时年十岁,安帝即位时年十三岁,顺帝即位时十一岁。 顺帝死后冲帝即位时只两岁,到三岁时死了,继位的质帝只八岁,到九岁死了,继位的桓帝也只十五岁。桓帝之后的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仍是个娃娃。 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外戚掌权,作威作福。 皇帝长大后,反过来要摆脱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下一届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势,反过来又要消灭宦官势力。 这样循环往复,把整个东汉王朝搅得不见天日。最终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在灵帝死后的火拼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也在实际上一起完蛋了。 5.黄巾起义,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并未派大规模军队去剿杀,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为了维护本土本乡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又很快发展为私人武装,使得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也逐渐私人化,中央政权就被掏空了。 董卓奉命进京,就可以废立皇帝,恰恰说明的这一点。刘协的登基其实就是东汉的灭亡,他后来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实际是高级囚犯。 6.重农抑商 另外,说起汉朝覆灭的原因,还得提到汉朝的另一个基本国策,那就"重农抑商",汉朝自孝武帝以后就开始抑制商人势力,这个国策也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毕竟历史上吕不韦的例子让很多君主望而生悸。 但是汉朝过度抑商导致了农业人口过剩,不能向工商行业转化,而且商人势力在汉末的式微,也导致了商业赋税大量减少。 但是一个朝代不可能缺乏商业,汉朝的商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汉朝的商业依然存在,但也跟土地一样被豪强地主所掠夺。 尤其是盐铁,自孝武帝采纳桑弘羊之策将盐铁收归官营后,在汉武时期确实缓解过国家财政的压力,但这只是饮鸩止渴,到了汉末,盐铁两项官营产业,每年的收入已经大幅缩水,大量的钱财纳入了各地豪强的手中,像河东的卫阀,就一直暗中控制着河东地区的盐产业,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这也间接促使豪强势力的崛起。 其实,汉朝覆灭的原因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也因为有汉以来一些国策的原因而导致,但无疑,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笼统的解析为政治腐败。 综合起来看,其实有很多祸根都是孝武皇帝弄出来的,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如重农抑商盐铁官营,例如剥夺相权加强皇权,例如向各郡县派出刺史(原来只有郡县没有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州,加大了地方势力),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这些,才是汉朝覆灭的因,而到了汉末,只是到了咽下这枚苦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