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在情人节时,您要是收到点儿什么礼物,一准儿感到太温馨,浪漫之情会油然而生。您要是有了意中人,而平时又没机会或胆量来向对方表达爱意的话,可千万要充分利用情人节这一大好时机,买把红玫瑰或巧克力什么的,借着情人节这股劲儿,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保险事半功倍。省得您以后还非要借酒壮胆,把自己灌得半醉后才敢向您爱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把握不好度数,还容易失态。 每当情人节来临之际,最忙的是花店,大批进货,大幅涨价,大笔捞钱。其次是商店,巧克力、情人卡,有关情人节的小礼品,都包装得光鲜亮丽,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等着痴情男女来送钱。再有,就是小资,甭管未婚已婚,忙着找接受情人节祝福的对象,以便把憋了一年的甜言蜜语像三峡大坝泄洪一样地释放出来。 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不是lover’s Day,而是Valentine’s Day(瓦伦太节)。瓦伦太(Valentine)是个人名,名字能成为节日者,都非比寻常。 据说瓦伦太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基督教教士。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罗马皇帝克劳底斯(ClWdius)当政时,穷兵默武,战争频仍,为了保证充足的兵员,克劳底斯下令,凡是适龄男子汉,都必须加入罗马军队,为国效劳。于是,好多丈夫不得不离开妻子去打仗。有些恋妻想家的士兵打仗不肯卖力气,那这仗能打好吗?本来吃了败仗就够窝火的,再听说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就使这位暴君大为恼火了。为了扭转局面,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结婚,统统给我打仗去,不好好打仗甭想结婚。 当时罗马城的基督教传教士瓦伦太,看到一对对未婚男女生离死别,就动了侧隐之心,为寻求帮助的情侣秘密主持宗教结婚仪式。消息不服而走,更多情侣悄悄赶来请求瓦伦太教士主持婚礼。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瓦伦太教士秘密为青年人举办婚礼的事还是传了出去,这令克劳底斯皇帝非常恼火。于是,这位暴君将瓦伦太教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据说,瓦伦太教士死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2月14日,便自发庆祝,渐渐地演变成情人节。 另外一种传说是,罗马基督教传教士瓦伦太,冒险传播基督教教义,被捕入狱。但他的行为感动了看守监狱的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因而得到了他们悉心的照料。尽管如此,因传播邪教异端思想的瓦伦太仍难逃脱被镇压的悲惨命运。临刑前,瓦伦太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爱意。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 还有一说,即情人节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姑娘们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基督教圣徒瓦伦太。 一般来说,传说只能姑妄听之,但它越是接近历史,其可信程度就越高。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正经历着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愈来愈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许多宗教都提供了来世获救的理论,而基督教的来世获救理论尤其吸引人。除此之外,基督教对社会问题的解释以及它的组织特点,使其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赢得大量信徒。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看关于基督教圣徒瓦伦太的传说,也能由此发现,基督教的宣传工作不但很有成绩,并且深受群众欢迎。把基督教的传教士描绘成人类美好爱情的象征,无疑对基督教的传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当然,这都是在基督教得势以后发生的事情。 在传统社会,恋爱结婚都是人生大事,兹事体大,人们对待恋爱结婚都是比较严肃的。不像现在吃快餐长大的人,把这些事看得很随意,什么网恋、裸聊、一夜情、包二奶,只要对眼,先上床再说,直奔主题。现代人虽然充分享受到自由恋爱的乐趣,却也失去了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神秘感和浪漫情调。 情人节这一风俗促进了西方人的早婚早恋。少女情怀总是诗,可在传统社会的大环境中,即使碰到了白马王子,谁又好意思直接道出来呢?少年维特们也同样有着这种烦恼。而情人节则恰恰给这些少男少女们提供了表达感情的机会,没这个机会,很多有情人仅仅因为羞于表达,在人生路上可能就会擦肩而过;有这么个机会,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男女,就有可能借着这股劲儿,步人婚姻殿堂。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类关于美好爱情的故事不胜枚举。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就是"七夕节",源于我国民问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很久前,天上的织女下凡,与放牛的牛郎相识,二人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牛郎和织女婚后,男耕女织,情深义重,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阉家欢乐。但是,好景不长,这事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 牛郎被弄得妻离子散,但也没辙。谁让你娶个仙女呢!门不当,户不对啊!只好望天兴叹。后来,牛郎的痴情感动了神牛,在神牛的帮助下,终于得以带着自己的儿女,上天去追赶织女。 岂料,这事叫王母娘娘发现了。这还了得?你个穷小子本事不小啊,还追到天上来了。我叫你追!于是,她拔下头发上的金管用手一挥,一道天河出现了,将牛郎织女隔在两岸。这下,牛郎和织女重新团聚的希望算是彻底破灭了,只能相对哭泣。 然而,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千万喜鹊飞临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形势发展到这份儿上,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再阻拦的话也显得太不近人情,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在葡萄架下放盆水,据说能听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却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对爱情的禁锢和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勇气。 现在国人知道"七夕节"的恐怕不多,知道它是中国土产"情人节"的更少。什么原因呢?解放以后,中国的主流文化不提倡过"情人节"。搞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是国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到6D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政治统帅一切了,谈情说爱就只能悄悄地进行,它同当时社会大环境格格不入。 结婚虽然还没有被禁止,谈情说爱总被视为"小资"情调。 当年的小资和现在的小资可不是一码事。现在,很多人不是小资都爱把自己装扮成小资,哆啊。风花雪月的,有情调呀!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您要是有幸成为小资,那就说明您已经要被剥离出革命大家庭,离您倒霉的日子就不远了。 刚解放不就宣传小二黑结婚吗?政府不是提倡自由恋爱吗? 没错!可是,团支部书记看上地主闺女了,上级领导非帮你散伙不可。你还有点儿阶级立场吗?即使你们俩都是革命青年,又互相爱慕,那也得把革命的利益置于爱情之上。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或看过伤痕文学作品《枫》的朋友想必对此深有体会。 在那种革命形势下,谁敢明日张胆地谈情说爱? 毕竟,爱情还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情愫,甭管什么形势,该谈人们还得谈,但要悄悄地进行,最好披上革命的外衣。 那个时候流传着一封革命情书,语气特像伟大领袖,是这样写的:"人总是要结婚的,但结婚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秦少游的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和你只见过一面,后来,你给我来了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你一封信,还不知收到没有。对于你的来信,我是很感动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结婚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的情书即使让女朋友上交给领导了,您也不至于被领导当成小资,说不定还能捞个学毛选积极分子当当。写这等革命情书,不认真学好毛选还真不行。 和当年非得给自己谈情说爱的行为抹上点儿革命油彩不同,现在的年轻人谈起恋爱来就轻松多了。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西方的情人节也跑进中国,中国的年轻人有模有样地过起情人节来了。有些人就觉得不像话,干吗放着本土情人节不过却过洋人的情人节呢?这不是崇洋媚外吗?其实,即使开放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主流文化依然排斥过情人节。 "文革"结束后,暴风骤雨似的阶级斗争暂时停下来了,但倒春寒却经常发生。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谈情说爱与当时的时代潮流仍然不甚合拍。因此,80年代的新一辈谈情说爱基本上处于一种羞羞答答的状态,各级支部书记都盯着你呢!不好好学习,把"四人帮"夺走的时间抢回来,倒谈起恋爱来了,准没你好果子吃。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明文规定不许谈恋爱。七七、七八级的很多学生岁数都老大不小了,大男大女天天腻在一块儿,您不叫谈恋爱,这可能吗?心眼儿活泛的,对学校的规定常常阳奉阴违,表面上像个苦行僧似的,整天刻苦学习,碰上对眼的,私下里照谈不误。这叫革命、生产两不误,上边有政策,下面有对策。 那时候的大多数青年,还是很听上级领导话的。既然不让谈恋爱,肯定是为咱好。那就抓紧时间学习吧,书中自有颜如玉嘛,谁叫"四人帮"把咱们的时间给耽误了呢。这一听话不要紧,听出好些大龄青年来。后来,领导也发现大龄青年的个人间题成了社会问题。一旦成了社会问题,领导就对此特别关心。这不,大龄青年联谊会、婚姻介绍所在各级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就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 进入90年代,社会进一步开放。年轻人不是喜欢洋人的情人节吗?过就过吧,没人管。因此,洋人的情人节乘虚而入,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没必要大惊小怪,更没必要把它上升到捍卫传统文化,抵御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高度。 当然,情人节在21世纪的中国大规模流行起来,为刺激和发展美女经济,普及一夜情和婚外恋,促进家庭解体和重组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苍蝇不叮无缝儿的鸡蛋,没有情人节,我国的性服务业和二奶经济也照样蓬勃发展,潘金莲和陈世美的大量增加与情人节的引进也没有多大必然联系。 现在中国已经加入全球化的行列,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情人节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传到中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说明年轻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若要非做个价值判断,我倒觉得没什么不好。过一下情人节总比开阶级斗争誓师大会好吧?! 想当年我进中学的时候,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这个年龄阶段,男女生互相吸引,互相爱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然而,一搞阶级斗争,那些少男少女们一个个变得跟小公鸡似的,就知道阶级斗争。当时班里有几个挺漂亮的女生,还没来得及欣赏她们的美丽,我就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成了挨斗的对象。记得当时低着头挨批斗的时候就老琢磨这事,几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怎么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异常亢奋地往死里斗争她们的同学呢?这年龄的人即使不花前月下地早恋,也应该学学冬妮姬吧? 革命像海洛因一样,让当时的少男少女超越浪漫,尽情享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欢愉。您瞧,这不都是阶级斗争惹的祸吗?所以我认为,甭管这情人节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有总比没有强。 文化民族主义者常爱犯的毛病就是看问题有点JL情绪化,有点儿盲目。"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虽说孩子是你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实事求是点儿嘛。 就说年轻人不过"七夕节"而过"情人节"这档子事,首先,主流文化不宣传"七夕节"是土产"情人节",年轻人知道此事的不多。其次,它过起来也不是很方便。您叫年轻人找个洗脸盆放满水端到葡萄架底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您没想想,四合院都拆得差不多了,哪儿找葡萄架去?即使有,现在城里头的噪音污染,您能听见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吗?买朵玫瑰花,寄张情人卡,发个短信,多方便啊,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西方"情人节"受年轻人欢迎的主要原因。 情人节之前,我的俩闺女总会嚷着要去买情人节巧克力,到商店去一人买一大包,回家后专心致志地准备情人节礼物,班里同学每人一份,都写上卡片,一个也不能少。还说这是老师吩咐的。每每看到这情形,我就忍不住想,这种学校教育至少比天天背诵"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我觉得年轻人过情人节,大方向是正确的。您要是像我一样没赶上好时候,也不用忌妒,给自己爱的人多买几朵玫瑰花,把失去的东西找补回来,也是一乐儿。只要多献出一点儿爱,您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