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肥沃的生存土壤


  金融科技在中国得以风生水起,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与选择,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可谓物竞天择。金融科技在中国
  2016年,金融科技行业崭露头角。年内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共504笔,累计融资金额1135亿元。其中,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发生投融资281笔,占比56%,总金额达875亿元,占比77%。这一年,中国金融科技走至前台,带动亚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投资第一目的地,融资总额跃居全球榜首;這一年,中国拥有3笔最大金额的投资,并成为2016年全球唯一金融科技融资额有所增长的地区。
  诚然,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金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金融科技的创新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新动能。促进金融科技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从促进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消费者福祉的角度出发,在金融科技领域研制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服务标准,将有助于中国金融科技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取得优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杨涛曾表示,中国的金融科技正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抉择。为避免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中国不需要"风口的猪",而需要在直道上提升加速度。简言之,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要想真正成为全球金融变革的常青树,除了已有优势,更需激发两方面的驱动力:一是真正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对于金融活动的正效应;二是改善技术所伴随的金融制度与规则,使之更公开、透明、高效和安全。金融科技并非简单的虚拟经济,新金融科技使金融与实体在更多层面上实现了有效融合。科技提升整个金融产业链的效率,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有助于完善金融,而且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
  The Assets公司总监瑞贝卡·麦纳特曾指出,金融科技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信任、透明度和技术。金融科技意味着授人以权(Power to the People),以汇款业务为例,金融科技通过为人们提供汇款流程中的透明度以及降低中介费用,帮助消费者掌控自己的财务——终端用户能准确知道支付金额,且汇款所需费用较过去低很多。授人以权的另一种方式是为人们提供资金的解决方案,如金融科技企业通过众筹的方式拓宽人们的融资机会。而金融科技所引发的最大革命是:它正在为所有人提供获取信息的渠道。过去,这种渠道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现在,拥有这种渠道的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来自支付领域经验人士约翰·查普林的结论是,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金融科技创新将发端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随后影响非洲、北美、拉丁美洲,最终影响欧洲。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基础设施匮乏,为创新预留了空间。但这些创新在西方经济体中却很难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未被传统商业模式、消费习惯所束缚,更易于接受金融创新。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科技便开始在美国兴起,迄今发展近10年。然而,缘何美国金融科技尚不及中国近三四年的发展?中国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陈心颖曾总结了两点原因:一是在美国包括风投在内的很多资金都进了创业初期的科技金融公司,很难大规模实际商用;二是缘于业务模式,有些公司不是靠卖技术而是靠卖新的业务模式盈利,其商业模式可能无法持续,很难真正做大。但金融科技在国内的发展则不同,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美国差异很大,国内有空间和实力实现持续投入,改造整个底层系统;另一方面,创新意识也决定了这种现状,金融业或非金融业都勇于创新与自我革命。创新的逻辑
  在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上,都强调了下一步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大方向:把金融服务实体、强化金融监管与协调、防范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此为契机,恰好可以跳出对互联网金融过度依赖的模式,真正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所谓金融科技,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全面融合与互动,一方面是纯粹给金融业提供支撑的科技业务;另一方面是利用科技从事金融和类金融业务的活动。
  从新经济到新金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年初答记者问时指出:"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虽然新经济的范畴和边界并不泾渭分明,但其本质上与新技术变革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新的资源配置模式。进入新世纪之后,当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经济与社会组织结构,并且影响信息采集、处理、交换时,便带来了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其次,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技术是重要的源泉,通过促进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再次,信息化带来产业结构转型,会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架构与企业边界,从大规模生产时代转向小规模、网络分工、智能便捷的经济形态。而新技术通过促进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探索,可以带来全新的消费与就业场景,间接增进国民福利。最后,技术变革与制度摩擦调整融合在一起,公开透明的信息化趋势,也有助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则的不断完善。
  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始终彼此依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从需求层面给金融发展与演变带来深刻影响。例如,与大工业时代的金融需求相称,需要有大银行、资本市场大规模IPO的有效支持;而当分工模式变得日益多元化,"小而美"的产业与企业成为主流之时,也需要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对金融要素的直接冲击
  除了从新经济传导至金融的外生动力,新技术也可能直接给金融带来变革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烧脑的综合技术,都可能直接影响金融活动的实现过程。例如,传统金融部门之所以需要专业化的中间服务,是因为有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费用、规模经济等问题的需求。而各类新技术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些制约,提高效率并使风险可控,而且可能带来分布式交易机制的新挑战。
  实际上,分布式技术经过多年探索,也体现出一些比较优势:
  (1)经济性,微处理机提供了比大型主机更好的性能价格比。
  (2)速度,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能力比单个大型主机更强。
  (3)固有的分布性,一些应用涉及空间上分散的机器。
  (4)可靠性,如果一个机器崩溃,整个系统还可以运转。
  (5)渐增式的增长方式,计算能力可以逐渐有所增加。类似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在金融领域有所应用,并非凭空发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技术积累,并且真正有可能重构现有金融体系。
  归纳来看,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文化等。可以发现,新技术与这些要素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很多目前看到的金融创新热点,实际上自20世纪末的信息经济飞跃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网络银行、智能投顾、高频交易、RegTech(在金融监管中运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支撑的共享经济理念等,无一不体现出新金融已不可否认的技术驱动型创新特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的演变
  在经历了从逻辑转变到功能重构的漫长过程后,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科技金融的逻辑思路
  所谓产融结合,也就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呈现新特点,既有大规模产融结合制造出新产融集团,也有小规模产融结合带来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如产业链金融。
  就传统科技金融来看,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由于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產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由此来看,过去在看待科技与金融的关系时,更多考虑的是金融对科技的支持,而且对科技融资活动更加关注。之所以强调科技金融的特殊性,无非是因为与其他产业金融有一定差异性,不仅大规模的科技创新需要金融资本的特殊支持,而且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缺乏抵押品、科技创新风险高等,更需要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保障。就广义看,科技金融强调政府主导建立基金或母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企业,多样化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包括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科技股权融资、科技保险及科技租赁等。
  但科技金融的局限性在于尚未真正发掘技术的内在特质,也没有把科技与金融真正融合在一起。金融在支持科技产业发展中,对科技本身的介入十分有限,更多体现在项目评价和风险评估方面。
  金融科技的功能重构
  金融科技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产融结合,一方面强调了科技全面应用于金融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则是科技自身的发展,为金融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模式。
  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货币、资金融通与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信息提供、激励约束等。其中,新技术对于这些功能都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和影响。在货币层面,电子货币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理论和新货币经济学的难点和焦点,基于分布式规则的数字货币,更是与原有货币体系产生了兼容困境。在资金融通与资源配置层面,传统金融组织的"互联网+"迅速推进,不断达到便捷智能的极致。基于支付清算层面,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金融功能重整、网络经济架构的重要载体,清算结算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改善GDP内涵。从风险管理层面看,无论是监管层面、行业层面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层面,新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信息管理层面,大数据征信的兴起直接改变了金融交易的格局,并且给市场定价机制带来了复杂影响。
  因此,从金融科技视角来看,新技术已经贯穿整个金融产业链之中,不仅带来了全新的金融运作模式,反过来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金融应用场景和试验田,有助于同步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与科技金融创新。
网站目录投稿: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