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薛兆丰"得到"APP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主理人,著有《经济学通识》和《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长期关注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作品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书中金句 凡选择必有歧视。 凡歧视必付代价。 凡竞争必有成本。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成本。 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谁用得好就归谁。 水和钻石带来的幸福感一样大。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自由不等于免费。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没有前途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 凡争夺必有妥协。 有效率的才是公平的。 谁避免意外的成本低,谁的责任就大。 好东西要运到远方去。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 经济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是意外。 如何分饼决定饼的大小。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精彩解析 【稀缺】 1、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害的后果。 2、(阿尔钦)人是否理性,这个问题不重要……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能够存活下来,而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3、亚当斯密的观点:(1)人是自私的;(2)人具有同情心;(3)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4、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1)缺乏反馈机制;(2)委托代理问题;(3)所托非人问题;(4)养懒汉效应。 5、稀缺、选择、区别对待、歧视,是一体的,只要有一个就意味着同时有其他三个。 6、歧视,即区别对待,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第一是偏好,第二是信息不对称。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7、歧视有时候也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美国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恶果。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 【成本】 1、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Cost is the best opportunityforegone.) 2、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 3、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游泳池和帐篷互为成本)。成本是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如出租)。其实你的生命跟卖茶叶蛋的铺位是一个道理。没错,你拥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怎么度过、放在哪个用途上使用,是由社会上其他人共同决定的。 4、继续使用这个资源所放弃的最大代价,就以这个资源现有的价值水平来做估算(拿这个假古董碗来吃饭,成本不是10万元,而是10元)。无论是盈利(windfall profit)还是亏损(windfall loss)在经济学里都是意外发生的。每当发生意外,我们就重新调整资源的未来估值,而资源使用的成本,就要按照这个新的估值来计算。所以,一旦出现盈利,资源的使用成本就会提高;一旦出现亏损,资源的使用成本就会下降。 5、关于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成本决定论,逻辑关系是错的。供需决定论,是反直觉的,却与事实相符。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 6、"租"是对资产的付费。是旱涝保收的收入,是你白赚的收入。"寻租(rent-seeking)"指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同时导致社会总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7、科斯,从社会成本看问题。他认为:(1)所有伤害都是相互的。法官判案的标准——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假设争夺资源的双方是同一人)(城市发展重要);(2)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越大(农夫付出的成本低)。让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8、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谁用的好就归谁。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钻石归白富美、女朋友、Kindle数据产权)。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让这种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更方便、容易,从而提高各项经济资源被重新配置和使用的效率。 9、科斯对价(Coasian payment)——一个是否养狼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转变为应该养多少狼、谁来监控、谁来负责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关于如何分配和使用资源的问题。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关键还是平衡,要看值得还是不值得。 10、科斯定律中假设交易费用为零或非常低。但现实中交易费用可能高不可攀,有可能高到令整个交易没法完成。因此我们有时要鼓励第三方,在知道资源怎样使用更好、在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手中的权力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就是所有的制度、风俗、习惯,以至政府、法院存在的根本理由——对资源、责任、权利进行初始的界定。都可以看成为了减少重复商议的成本而逐渐固定下来的解决纠纷的办法。 11、那政府、法院动用手中权力重新分配资源,是否有效呢?一个常见问题——政府有没有征地权?"反对永久原则(The rule against dead hand)"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科斯定律非常重要和现实的应用,即对征地问题有一个持平的看法,必须在私有产权和政府的征地权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12、根据科斯定律,我们可以很好解决现实问题。(周其仁)问题不讲理,讲数。要找合作解,找一个平衡点。(大学宿舍、蜜蜂果树、球场门票) 【需求】 "个人估值(personal worth)"——(阿尔钦)"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 由此形成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sm)。主观价值论能解释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浪费。形成了计划经济体系和商品经济体系的区别。 "边际",由奥地利学派引入。即"新增"带来的"新增"。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会下降。 通过追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能使得总收益最大化。在自己所能涉及的领域和活动中,在所有选项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从而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学生考试)。 需求第一定律: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 需求与需求量存在区别。价格以外的任何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就会变动,此时要另外画一条位置不同,依然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而其他因素不变,只有价格变动时,影响的是需求量。 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价格过高时需求者会变成供给者(租房夫妇)。 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代表这个人对这件商品在这个单位上面的个人估值,这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称之为"剩余"(surplus),叫"消费者剩余"(冰箱用电),最好叫"交易剩余",因为只要有交易,买卖双方都能享受到剩余。 需求第二定律: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随着时间流逝,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因为时间越长,人们找到的替代方案越多(上班下雨打车)→不存在垂直的需求曲线。所以说需求定律是刻画人性的。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的变化比例/价格的变化比例。弹性>1,是奢侈品,弹性<1,是必需品。需求曲线上弹性处处不等,价格越高弹性越大。价格为0时,弹性为0,绝对刚性。任何商品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或必需品,这取决于价格的高低。 需求第二定律的应用:税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双方各付多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的多一些。供需双方相对弹性大小,跟法律与政府的规定本身没有关系。从长远看,法律规定没有效果,"法律无效定律(The law of the irrelevance of thelaws)"。背后的原因还是刻画的基本人性,人是会寻找对策的,时间越长,找到的对策越多,法律规定带来的后果就越弱。 需求第三定律:精选品和普通品之间的价格本来是有较大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笔附加费后,它们的差距就缩小了,精选品显得便宜了。而附加费越大,这种效果就越明显,精选品就显得越便宜。反过来,当人们不得不支付一笔巨大的附加费时,就只有精选品才值得人们去运送、提供,才值得人们享受。"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国外对中国的产品实施配额保护制度,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提升了) 【价格】 1.在预测经济时,人们会遇到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的障碍。(1)人际效用不可比较;(2)数据不可得;(3)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2.(哈耶克)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对于经济体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商品的局部信息。哈耶克把这些局部信息称作"知识"。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从而对时时刻刻不停的变化做出反应,才是人类社会要完成地艰巨任务。 3.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价格是可观察、可统计、可加总的数据。价格的作用:(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 4.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在现实生活中,永远是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案例发生在先。每一宗交易,都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没有了它就不会有汇总的数字。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结果。价格只是一个信使,它只是在如实地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 5."乘人之危发财"是利用了"知识"(不是科学知识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样的商品的具体信息),有别于拦路抢劫,是有好处的。 6.供给是永远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在起调节的作用。价格不是摆设,不是请客吃饭。 7.以个人视角看世界是稀缺、选择、成本和需求;聚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合作是最好的概括。竞争规则有很多:暴力、智力、资辈、社会身份、劳动时间、随机性、等待时间、按需分配、按出价的高低。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机会就不一样。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 8.竞争就会有成本,这个努力的过程,就会消耗真实的资源、时间、金钱、注意力等。这些竞争的成本,其他人是很难得益的。这些努力本身,对于得到资源的人来说似乎是值得的,但对于社会上其他人来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只有一种竞争方式例外,认钱。如果凡事都要用出价高低来竞争,人们就会努力地去赚钱,为了赚钱,人们就得生产和提供别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让别人愿意购买。这种情况消耗的资源是最少的。从公平角度,并不比别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从效率角度,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从如何减少竞争带来的无谓损失的角度看,更有效率,能直接带来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 9.在交易双方都需要"挑客"的情况下,"认人"的标准往往比"认钱"的标准更可取。物物交换的交易费用极高,因为匹配的交易者相遇(称为双重偶然性,double-coincidence)的概率很低。而交易当中只要有一方是认钱不认人,就能极大地增加交易的机会。这恰恰是货币的妙处所在。 10."短缺"是指因为价格受到了抑制,人们仅仅用出价的办法买不到这种商品,而只有采取其他的竞争方式才能得到这种商品的情形。"短缺"不是供应的减少,而是指在商品的价格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人们不仅要通过出价的方式去竞争,还需要依靠其他非价格的方式去竞争的一种特殊现象。(排队、过去的粮票、现在的春运票) 11."过剩"不是供给过多,而是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抬高,以至卖家必须搭配其他的竞争手段或服务,才能把商品卖出去的现象。过剩是价格被人为拔高的结果。("资本主义腐朽"其实是美国"农产品过剩",源于政府要扶持所以拔高农产品价格结果卖不出去,政府要么减少补贴,要么限制产量,要么引导农民自行处理掉过剩产品,甚至花钱请他们不要种地) 12."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人为干预的结果。 13.价格管制不是收税,政府不要钱。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价值的耗散。人是追求损失最小化的动物。在人们被迫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时,他们就会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的竞争方式。这些方式,要么能让资产重新落到估值较高者手上,要么能改变契约的结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和竞争损耗,要么是这两种方式的有效组合。 14.人们如何应付价格管制,如房租管制下的房东:(1)会纵容自己的偏好,挑选租客;(2)用捆绑销售,"钥匙金(key money)";(3)把房子租给自己的员工;(4)改变房屋用途。租客也要付出代价:(1)讨好房东;(2)讨好中介,"鞋金(shoe money)"。最终都能够使这房子尽量回到那些用途价值更高的人手上,只不过竞争的方式更迂回了。价格管制越严重,价值耗散就越大,人们设法绕过政府管制的积极性就越大;政府围堵的力度越大,人们采用的对策就越迂回,被白白浪费掉的竞争成本也就越大。由此,价格管制之下形形色色的违法活动以及它们出场的次序,就都可以理解了。 15.一件商品,无论是垄断企业还是竞争企业提供的,价格都应该由市场决定。否则就会出现短缺或过剩,从而产生无谓的损失。对于垄断企业——主要是那些通过行政保护而形成的垄断企业,合理的矫正办法,不是实施价格管制,而是要停止行政保护,打开市场的进入通道,鼓励竞争者的进入。否则不仅不能消除行政垄断,还会造成产品分配过程中的无谓损失。行政垄断+价格管制,只会错上加错。(火车票定价应该参照航空公司的做法,票价灵活地上下波动。不承认火车票是商品属于鸵鸟心态。回家过年不仅是商品,而且是昂贵的商品。价格到位需求自然会弱化。现在这样价格不变就会出现黄牛、排队、网络刷票。春运火车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尾巴,是习惯了市场经济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生活方式的一个样本。) 16.美国的房租管制事与愿违,本来是要帮助穷人,让他们少花钱就能找到房子住,但管制的结果是他们更找不到房子住了,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能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应该向大多数人收税,取得税款后再到市场上向私人业主购买或租用他们的房子,然后把房子分给有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把实施价格管制造成的负担让刚好成为房东的人承担。(弗里德曼)一个社会如果把个人的权利置于公平之上的话,当然不会是公平的,但他却离公平很近;如果把追求公平放在追求个人权利之上,既不能保证个人权利,也不能达到所谓的公平。追求公平的时候,肯定会出现的结果,就是甲和乙两个人商量,怎么逼着丙去替丁做一些事情,而甲和乙还从中分一杯羹。 17.解除价格管制(德国成功、中国失败),要在勇气和耐心之间、大胆和沉着之间进行合理的拿捏不是容易的事情。 18.针对穷人的解决方案,政府常不给穷人钱,而是给他们实物:(1)实施价格管制举手之劳,官员愿意干;(2)政府有父爱主义,不相信穷人怕他们乱花钱。至于深层次的匮乏和难题,官员很难深入体察和救助;(3)实物补贴可以假公济私,如牛奶供应商。补贴穷人有两种方法,一是补贴商品的供应商,及补供方;二是以货币的方式,直接补贴那些受益人,补需方。两种方法效果迥异。货币补贴是更好的选择,不仅浪费小,效率跟更高,而且还给穷人更多的选择。 19.房价问题,人口集聚和城市繁荣,都是使房价上升的正面因素。房屋交易不够灵活、小产权房未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容积率限制太大等等是负面因素。要对症下药,不要破坏那些正面因素,而要改正那些正面因素。 20.廉价保障房不是免费午餐。它的错误:(1)把人绑在廉租房上,降低人员流动性,上升渠道收窄了;(2)没有看到这样做的挤出效应,政府用得越多私人用的越少;(3)会限制廉租房的有偿转让,限制了资源的有效使用。房屋不是一种标准品,它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综合的服务。我们应该坚持房屋服务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 21."控制空置率"其实是打击投资需求,区分使用投资需求和使用需求,这是不可行的。因为投资需求建立在使用需求上。凡是那些打击投资需求的政策,不为投资开绿灯的政策,最终也满足不了使用需求。 【权利】 与动物世界相比,人类展开的是高度迂回的竞争,人类非常富有。是人类社会逐渐建立起的精致的权利体系,保护了有效的竞争。 阿尔钦)"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别人认为我们有才有,要别人愿意出来保护我们行使的自由,才能叫权利。"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够占有多少,"权利"取决于社会上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 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理所当然的权利之间,本来就是有冲突的,怎么找到相冲突的权利之间的平衡点,才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自杀权)。 自由不等于免费(Political freedom is noteconomically free.).(占用私人商场集会游行)。《简明经济学百科全书》——产权保护个人自由。人们要行使政治上的自由权利,产权非常重要,经济基础非常重要。 产权的兴起原因:(1)外部性。自己的行为对外界有影响。(打猎)(2)人口集聚,对"排他性权利安排"的需求。(美国起初的《宅地法》谁耕作归谁,铁路生意大受影响,因此铁路公司建立黄石国家公园保护沿途景观) 产权的三要素/三个重要环节——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分,除了找一种说法,让对方有台阶下,打破僵局,还代表了一块土地,一份资源在不同环节、不同侧面的使用和分工。(女王在战争时行使土地所有权) 转让权——从产权的角度看,人们是不是真正拥有某件物品,最有效的试金石就是看他有没有权利把它卖出去。 产权保护三个基本原则——财产原则、责任原则、不可转让原则。财产原则:一个人想要剥夺别人的产权,就是向这个人付费。付到他愿意放弃为止。在财产原则下,政府只对产权进行了一次干预,那就是确权。责任原则:当一个人侵害了别人的产权后,侵害者就要向产权所有者赔偿,赔偿金额由第三方确定,第三方可以是国家、保险公司、政府官员或法官。在责任原则下,政府做了两次干预,一次是确权,一次是发生侵权行为时由政府来决定赔偿的金额。不可转让原则:政府禁止所有权人把他所拥有的资产卖给别人。此时政府进行了三重干预:第一确权,第二决定侵权的赔偿金额,第三政府禁止原来的产权所有者出让他的产权。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大量的产权不能通过财产原则进行保护,只能通过责任原则来保护(无法事先议价,如车祸手术)。到底是用财产原则还是责任原则,很重要的权衡标准是看交易费用。"申请禁制令"是一种按照财产原则对所有权进行保护的方式(因为是在事前)。如果采用财产原则来保护产权的成本太高,而伤害已经造成,这是只能由第三方对伤害做一个赔偿定价(合同法的违约赔偿)。 实行不可转让原则,有多重原因:(1)政府认为一些买卖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麻烦;(2)会威胁现存的道德观;(3)"父爱主义",政府觉得自己比个人更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农民没有权利把自己的土地卖掉);(4)"自我执行的父爱主义",自己对自己信不过。 摩尔器官买卖案:人们实施不可转让原则背后是有各种原因的。经济学分析的重点是:如果市场存在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但法律却禁止人们买卖,那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后果是否符合我们当初的良好愿望。(法律之后的效果评判) 经济学家认为,道路要保持适当的拥堵,当道路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时,道路的拥堵程度就算是适当的拥堵。拥堵费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无论收取的拥堵费用在哪里,收拥堵费本身都是有意义的。政府能不能善用拥堵费是一回事,该不该收是另一回事。征收拥堵费的意义就在于调节需求。 "私用品"关键的含义是一个人用,别人就不能用,相反,一个人用的同时不影响别人使用的物品,就叫"公用品"。但是好多商品属于模糊地带。(道路是私用,治安服务是公用)。公用品和私用品还有一个维度的划分,叫"排他性"。 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品(私用品)衣服、汽车、文具鱼塘、地下水、森林非竞争品(公用品)有线电视、收费软件、著作版权无线广播、开源软件、科学定律66、只有是有点远见的开发商,都会充分考虑各种公共空间带来的好处,而且他们也一定有办法从中收费,取得补偿。(五星级酒店大堂、购物中心) 灯塔之争的启发:(1)哪怕是公共设施,私人也有积极性提供,私人也能够从中收费;(2)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私用品服务时,可以选择免费,也可以选择收费。如果收费能达到两个效果——可以筛选需求(道路,谁更需要谁先用)、进行经济核算(判断修隧道合不合算进而推测是否值得再修一条) 【耐心】 当我们为一切事物——不管是选择、需求、价格还是权利——引入时间维度之后,需求就有了急躁、耐心之分,商品就有了现货、期货之分,价格就有了现值、期值之分,而这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 "易耗品"与"耐用品"。只有在时间维度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功能。(人力资本、生小孩) "不耐(impatience)":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影响不耐的因素有很多——年龄、想象力、时局、传统或文化。 不耐产生交易。人与人之间耐心不一样,对手上耐用品的估值就不一样,有些人喜欢要现货,有些人喜欢要期货。这些偏好现货和期货的人之间,就会产生交易。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利息率,简称利率。 不耐程度决定利率高低。每个人都有时间偏好,想早点消费。想要换取现货的人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越大,利率越高;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越大,利率越高。不耐是利率的基础。 反对收取利息的观点自古就有。利率的价格管制会产生不良后果:(1)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因为当中的风险要自己承担。装穷是第一表现;(2)黑社会应运而生,黑社会是那些有信心、有本事让人还钱的人,愿意把钱借给别人。黑社会经营的地下借贷市场成为公开市场的一种补充;(3)人们会选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如表面上一起合作做生意,实际上是借钱,利息以经营利润的名义归还。社会越是谴责和限制收取利息的行为,人们借钱的方式越曲折,借贷的交易费用就越高。 贷款利率越低,穷人贷款越难。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主张,给穷人的利率要稍微比市场利率高一些,让那些有钱人看不上这些利率,这些钱才能更容易落到穷人手里。 贴现率: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利率的反面)。未来越不确定,现值、期值差额越大,贴现率越高。 贴现率变化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贴现率决定项目盈利前景(下属想要投这个项目,会故意把贴现率说得低一点)。贴现率影响个人自律程度。贴现率选择与环境保护(斯通贴现率超低0.1%,意味着人们对未来极其看重,有超强的耐心,为了换取未来更好的环境我们今天要做出巨大牺牲) 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consumption over time.)我们要追求的,是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仍遵守这个原则,因此他它实仍是被动的,必须看着未来石油替代品出现的苗头,来确定今天石油产量的高低,它们的决策是受市场力量左右的。) 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它未来收入流的折现扣,即,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重点在"预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因此,意外消息、想不到的消息才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在于人们消化股市上意外消息的过程到底有多快。(1)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它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资本市场没有泡沫,资产价格的波动非常有效,已经准确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2)罗伯特希勒的市场泡沫论:资产定价有时过高有时过低,人是非理性的,人们的反应有时候不足,有时候又过激。 关于价格泡沫的讨论最复杂的地方在于,人对自己的预期会产生预期,预期重重叠加,就会产生测不准现象。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资产价格最终是由资产本质、内在固有的价值决定的(女孩赢得选美在于她本身是否漂亮);另一部分人却持相反观点,如凯恩斯,他认为资产的价格不取决于资产内在的价值,而仅仅取决于人们认为它是否有价值(人们投票选美是选他们认为的,别人会选的人。炒股,你愿意买业绩差的股,是因为你期待后面有人比你更傻,能够以更高价格接手你的股票,"博傻") 非理性行为有规律性,行为金融学研究人们行为的规律,被用来预测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概括能力更强) 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肥猪丸的市场价格会接近于这颗肥猪丸带来的边际收入,也就是100斤猪肉的收益)。回报增加,回报率却没有增加。(因为随着肥猪丸的发明,肥猪丸本身的价格会上涨)。 三种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风险厌恶、风险偏好、风险中性。 (1)通过储蓄未雨绸缪,特点是未来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储蓄可能被用掉);(2)买保险的人是风险厌恶的,保险的特点是未来收入的稳定的,这种稳定性值得花钱来购买。 在保险公司投保时,投保事项要符合三个基本前提条件:事件的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概率的不相关性(风险不能是全局性的,比如全球气候灾害不能保)、概率的独立性(生病、交通意外不受人主观控制,可以保)。 保险的运作原理:(1)细分(segregation)。分得越细,同组内人的风险越接近,被别人占便宜的可能性越低,要交的保费也越低(不同年龄段)。(实施歧视符合保险运作原理)。(2)加总(aggregation)。同样风险的人越多,他们之间产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离差就越小(大数定律)。 不是保险的保险:(1)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社会福利越高的地方,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就越高,失业率就越高。(2)养老保险也是政府补贴,是一种转移支付。随着人的寿命变长、生育率越来越低,这种靠新人来维持的补贴制度会逐渐不可持续。(3)美国一些政府提供的"灾难保险",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那些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理赔的高风险事件,其实是在鼓励风险。 不被当做商品的商品,如医疗。每一个实施低价公费医疗的国家都会产生排队现象。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如果付钱就不用排队。而且政府提供廉价医疗,将产生庞大管制和管理费用。要避免问题连环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回到问题的起点,把那些本来就是商品的商品,毫不含糊地当作商品来对待。 期货。和保险一样,是对确定性的需求。(无论天气怎样咖啡都得价格都一样,咖啡价格都一样——期货市场的功能) 期货,全称期货合约。人们对某种商品未来的价格产生不同看法时,出现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期货合约的买方答应在未来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约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期货市场是中间方。买方和卖方通过期货市场交易。 没有人能彻底消除风险,期货合约的重要作用是重新分配风险,卖方喜欢风险,让他们承担风险;买方不喜欢风险,让他们少担风险。虽然风险的总量没有变,但是由于风险的分摊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满足感得到普遍提升。赌博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是零和游戏(指整个社会总幸福感没有提高),而期货市场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是正和游戏(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提高,社会总幸福感得到提高)。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判断正确自然会得到回报,失误会受到惩罚。 【供应】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比较优势是跟自己比较,我们在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找到机会成本最小的那种,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财富。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分工促进"熟能生巧"。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和亚当斯密(分工协作原理)为我们今天的分工合作、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贸易顺差或逆差都不重要。从长期而言,从整个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个国家,都是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的。总有人反对自由贸易,是因为在国际贸易涉及的三方人士(本国消费者、本国生产者、国外生产者)中,本国消费者从国外先进生产者中买到商品后,本国落后生产者就受损了,就会说分工和合作的各种坏话。 我们自己开放就行了,不需要征得别人同意。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倒过来根据一个国际协议逼迫国内的保守势力进行改革。这是在事前规则和事后酌情之间做一个取舍。我们先签订一揽子国际协议,把这件事情从原理上、原则上给确认下来,然后回到国内,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突破,这要容易一点。 关于定价,经济学有两个概念——"完全竞争状态(perfect competition)"和"不完全竞争状态(im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状态:市场里有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交易的都是同种商品,大家都不能通过控制买卖量来影响价格,因为他个人的买卖量跟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小农经济——农民是"受价者(price taker)"、股票市场中每一个普通股民) 不完全竞争状态:信息不完全流通、不完全对称,交易费用是正的,存在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卖家卖的产品品质不同,所以买家不能够在不同的卖家之间自由的切换。在这种市场里,卖家具备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对价格和产量具有一定的操控权,卖家面对的是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他们要追求一个合理的价位使得总收入达到最大,即需求曲线下面那个矩形的面积最大化。这种卖家称为"觅价者(price searcher)"。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属于觅价者。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常态,这才是理想的竞争状态,才是完美地竞争。(哈耶克)"竞争的本质就是动态的过程。"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觅价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使得产量变得过低、价格变得过高,白白浪费了一部分生产能力,就叫做"无谓损失"。这就是觅价者在定价的过程中所犯的"罪过"。 价格歧视可消除无谓损失。完美的价格歧视,指的是卖家把交易剩余全占有了、全夺走了。更常见的是"二级价格歧视",也就是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就便宜一点,多买多送。"三级价格歧视",就是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地域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这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同样一种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航空公司等) 行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个数。企业合并是为了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数量取决于市场的规模。企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数量,只看行业入口有没有人为设置的障碍(市场准入)。有,这个市场竞争程度就有限;没有,市场就是激烈竞争的。一般来说,只要在行业入口处没有行政设置的障碍,这个市场就是充分竞争的市场。 开放市场(放开准入)封闭市场(限制准入)受价者(面对几乎水平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如个体农产品销售者)卡特尔(如农产品卡特尔、石油卡特尔、工会会员)觅价者(面对倾斜的需求曲线)垄断者不完全的竞争者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卖家(如苹果、微软)受政府保护的专营者或垄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专利权人版权所有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欺骗(cheating)、偷懒(shirk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tion)、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敲竹杠(hold-up)。 商品质量有高低之分不要紧,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体现出来,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柠檬市场,市场崩溃在于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何谓优质:品质稳定(匀质)、性价比相当(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克服信息不对称、建立互信的方法:(1)重复交易;(2)第三方背书(推荐信);(3)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西装革履面试);(4)实施质量保证——以品质三包替代品质检验;以延保合约甄别用户;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通过质保,让消费者帮助发现质量问题,有效降低质检成本;通过延保,商人把那些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甄别出来,让他们承担更高费用,从而让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更加接近;收入共享合同,可以鼓励合作双方尽力保证自己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5)付出沉没成本(酒店印着名字的地毯毛巾、恋爱纹身、银行买繁华地段);(6)给出人质或抵押(联姻、演员和经纪人之间)。 商家的巨额广告、餐厅取信顾客、学校取信学生、医院取信患者等等,在市场交易中,商家需要做出种种示弱姿态,要花大量功夫来打扮自己,证明自己的本事,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特许经营模式中,总店有权随意终止合同(termination at will),还会要求加盟店提供额外服务(如眼镜店免费洗眼镜换鼻托),这些合同看起来是不公平的,但目的是纠正另一种不公平,是保护真正地弱者——总店。因为每一家违规的加盟店对其他的和总店就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零部件产品":冰箱、洗衣机等质量可追溯;"管道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管道产品生产的不可追溯性,提高了质检的难度,降低了品质的可靠性。 以垂直整合保障管道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垂直链条越完整,企业和企业之间换手的环节就越少,品质检验的成本就越低,品质就越有保障。(加工厂有自己的奶牛和饲料来源)。这么做和分工合作的原理是背道而驰的,但半成品在工序与工序之间转换时,所需要质检成本大为下降。 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质检成本,因此需要考虑生产链条的整合或拆分。如果质检成本较低,换手次数就可以多些,就可以进行更细的分工;反之,就需要进行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以"多样性损失"换取"产品可靠性"。(垂直整合、大企业垄断,如可口可乐、雀巢、联合利华,才有足够的研发能力和赔偿能力,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问题产品带来的风险) 以上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市场化的方案,但不够,还需要政府、法院参与进来。"汉德公式":B<P×L,当避免意外所付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乘以意外发生以后产生的损失(预计的损失),那么具有避免意外义务的人就应该承担责任。它的含义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所以我有责任,责任还挺大的。 在实际的侵权法中,责任的分摊不是黑白分明,而是有灰色过渡带的,存在不同比例的责任分摊类型,包括疏忽责任、严格责任、连带责任。生产商的"严格责任"在产品安全案件中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厂家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担负严格责任成了常态。 但商家责任过大会事与愿违。始终要盯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平衡。如果责任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避免意外,一会买保险,分摊风险,二会提高产品售价,让顾客一起分摊。若二者能不可行,则会铤而走险,继续生产,或者不再生产,完全退出市场。因此,如果引入第三方——政府机构(非盈利的),让这个机构对产品质量加以监管,就有可能很好地解决产品质量的问题。 但政府监管产品安全,追求产品的极致安全,这本身就是有成本的(金钱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会产生"药物滞后(drug lag)",病人往往"不需要那么安全"。官员的目标和病人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我不是药神")。 把监管标准提得过高会产生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后果,因此政府另一种监管方式:"强制披露(mandated disclosure)":政府命令厂家把产品所有副作用清除地列出来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来决定。 但这种方式是失败的,"复杂性"削弱了它的好处(iTunes30多页的协议),还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把自己缺点说得越多越可信)。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强制披露想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不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专家,而是通过分工、交易的办法,让那些专家来提供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服务。因此,垄断性的监管机构难以在信息高度复杂的社会里,为情况多样的消费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解决的办法就是,为监管引入竞争。让它们的专业判断成为一种商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相互比较,供消费者选择。这是让"专业知识"和"选择自由"得到协调的好办法。 【合作】 科斯的企业理论:人们会进入企业工作,是因为市场有交易费用。企业不会无限做大,是因为企业内部有管理费用。 企业存在另一个原因:团队效应。而边际贡献决定单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率。 谁来当老板?(1)看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是弱者,容易被欺负和滥用,是老板;劳动力更容易偷懒和滥用资本,是被管理者。(大量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让劳动力的利益向资本的利益看齐)。(2)看专用资源(firm specific assets)和通用资源(firm independent assets)。专用资源是高度依赖于所在企业平台的资源,通用资源是无论放到哪个企业平台都发挥地差不多的功能、获得差不多收益的资源。专用资源的所有者充当管理者和决策者,让通用资源的所有者接受命令、服从管理。(3)看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在黑屋里工作的人被称为"剩余索取者(residual claimant)",以"剩余索取权"激励难以监督的合作者,即老板。他们的收入根据企业产出——剩余的利润——来计算。企业剩下多少他们拿多少,他们越努力企业剩下的越多,他们得到的越多。 经济学家大约在50年前,才开始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的机构、组织内部的治理关系,刻画、描述、解释这些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关系,被称为"制度经济学"。 收入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边际贡献决定团队成员的收入水平。工资是由市场的力量、市场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老板的慷慨或者贪婪决定的。 收入的节奏由什么决定?时薪、月薪、年薪,时间跨度越大的薪水,给人的空间越大,人的灵活度越高,越有机会做一些新的尝试,眼光也越长远。(1)以投入与产出划分收入节奏。(扫地工、打字员付出劳动就有收入,歌唱比赛第一名拿到后才能得到合约,根据结果支付报酬)。(2)工作品质鉴别难度决定收入节奏。(演员产品的品质很容易鉴别,因此很快支付完酬劳,教授却一般签终身合约,把工资收入平摊在漫长的时间里)。(3)产权保护需要决定收入节奏。(师父跟徒弟,徒弟在开始的很长时间内工资都很低,甚至是负数) 事与愿违之同工同酬法。(1)竞争之下同工同酬趋于消失;(2)男女工作绩效是否相同,必须从多角度评估(从持续性角度看,有时他们的工作是不同工的);(3)硬性的同工同酬法会剥夺弱者与强者展开竞争的最强武器,从而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弱者要求一份合理甚至稍低的工资,同工同酬法下老板只会找配得上这份工资的人,结果他们连工作都找不到了)。 事与愿违之最低工资法。(1)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需求第二定律,人是有弹性的,老板会找到越来越多对策);(2)最低工资法被用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只有小工厂和小商场会受到冲击);(3)最低工资法剥夺穷人自立自强的机会(失去工作,也就失去在社会阶层中逐渐爬升的梯子。最低工资法损害了它本来想要保护的那些人的利益) 基尼系数:面积越大,说明离社会收入平均的状态越远,社会收入不均的状况越严重。 基尼系数在经济学上很成问题。(1)现实中具有不同收入节奏的职业和人群,他们的瞬间收入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以瞬间收入衡量收入差距。(2)收入不平均和收入不公是两回事。造成收入不平均的原因有很多(年龄、职业、天赋、勤奋程度、行业兴衰、经济周期等,以及不公,例如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如果仅仅看见基尼系数上升、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增大,就执行所谓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反而会使得那些造成合理收入差距的因素,受到不正确的抑制。 工人违约的案例屡见不鲜。"黄狗合约(yellow-dog contract)",即双方先签订协议,老板愿意多给一些工资,相当于一笔保险费,这有助于劳资双方达成合作。 罢工的性质:(1)在关键时候不干活,也叫敲竹杠;(2)自己不干活还阻止别人干活。它的本质是集体违约,或破坏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互信。因此罢工并不能达到某些人所说的"帮助工人增加集体议价的能力使得他们收入增加",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工作机会都丢失了。越易罢工的地方,生产能力越容易下降。 人们在试图行使工作权利时,还会遇到各种有竞争对手设置的障碍。(1)竞争者会利用法律来提高对手的成本;(2)竞争者可能会提高对手的进入门槛(行业准入制度的门槛就是由已获得执业许可的人设置的,即既得利益者。如果他们一味拔高执业标准,使进入这些行业的劳动者人数减少,消费者会为此付出过高的成本,提高执业门槛也会事与愿违) 穷人怎么办?(1)寻求个人进步。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一个种族经济条件的改善,不需要以政治权利的提升为前提(在美国的中国人、日本人)。(2)搭社会进步的顺风车。社会进步,饼做大了,每个人分得的也越多了。 【协调】 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就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奥地利学派有个重要的概念,叫"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也是。 货币的作用: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降低质量检验成本、增加市场交易量。 "劣币驱逐良币,劣币就是有效的货币(Good money is driven out by cheapmoney. But cheap money is efficient money.)"今天人们基本抛弃了用真实的商品来充当货币的做法,大家用的都是纸币,甚至电子货币。只要我们相信它有用,它就有用,就行了。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原理:每增加1元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系统就能创造出超过1元的活期存款。它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它能够创造货币的倍数就越低。 (1)商业银行的固有机制(无法满足所有储户提现的要求)催生"流动性困难(convertibility problem)"。(2)每一家商业银行又都是商业机构,通过对货币的低买高卖——向储蓄客户支付较低的利息,向贷款客户收取较高的利息——来赚取利润的,因此会存在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困难(insolvency problem)"。(3)前者应该需要背后强大的支撑,帮助度过困难;后者就应该倒闭,接受市场的惩罚。但分辨到底是哪种问题往往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对于政府应不应该出手相救的问题,人们会争论不休。 通货膨胀的定义:总的物价水平持续地增长。衡量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 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视角——货币数量论。MV=PY→P=MV/Y。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社会的货物总量,究竟哪几个因素对社会平均物价水平起了多大作用,不容易确定。 对通货膨胀成因的两派解释:(1)原因是多样的;(2)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印多了,货币流通量太大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前者是各种各样的措施,后者就是少印钱,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货币像水又像蜜"。现实生活中新增货币总是通过某个出口逐渐流向社会的,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影响是不均匀的,会对人们的决策和行动产生影响。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 通货膨胀让人做出错误决策。因为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价的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如果是自己的相对优势增加了,就应该扩大生产,如果这只不过是普遍的物价上涨,就应该按兵不动。 通货膨胀与商家涨价无关。若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就容易谴责那些提价的人。但并不是他们造成的,"不要枪毙信使(Don"t shoot the messenger.)"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钱太多了,钱相对于物来说不值钱了。那么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而财富主要以物的形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1)政府多印钞票,政府购买力增强,民众购买力下降(挤出效应),政府无形中对民众征税。(2)由于累进税制度,纳税人因为被迫上档而多交了税,但他们的实际财富并没有增加。(3)政府将来向民众偿还债务时,还款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因此政府实际也是向那些持有债券的人征了税。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原来是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关系,后来将纵坐标改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像水又像蜜",随着时间的退役,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的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率的努力,就会越来越不管用。因此短期内预期有用,长期来看,不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如果政府反复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率,失业率就降不下去,可能会出现滞涨。因此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不论通货膨胀率有多高多低,失业率或就业率都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常数。 不同的经济学派希望通过宏观经济调节达到以下目标:消除经济周期、低通货膨胀率、高就业率、生产力和GDP的高速增长。 奥地利学派:门格尔哈耶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费雪、布坎南、科斯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1)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2)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3)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观点:(1)货币不是中性的,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误导;(2)资本是异质的,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费很大功夫,就要付出代价;(3)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的起源:政府过度发钞。过度发钞,利息下降,i=e-dr,投资增加,渐渐的(货币像蜜),人们感到通货膨胀,政府收缩发币量,资金链断裂、泡沫破灭。 奥地利学派的建议:(1)回到金本位(以黄金的数量为发钞的依据),但是金子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且金子数量本身也在变化。(2)实施自由发钞制度。如果允许多家银行同时发行他们自己的钞票,这之间就会存在竞争关系,谁乱发钞谁的货币就会贬值,谁的货币就不被人接受,就会淘汰出局。(中国以前不同的银庄) 凯恩斯主义学派: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就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凯恩斯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凯恩斯主义者关注的是要解决短期内出现的问题,尤其是短期内出现的失业问题,这时创造需求、制造就业机会就是政府的责任。有两个办法:先通过货币政策(发钞),再通过财政政策(政府收税或借债)。 货币主义学派:(1)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坚持货币数量论;(2)货币长期中性。当新增的货币流动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之后,除了物价水平上涨,其他不会改变。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3)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预言了滞涨。(4)永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所以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不会奏效。 弗里德曼的主张:要死盯货币发行增量,把货币增长比例写到宪法中去。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管的越多,经济波动越大。理性预期学派基本接受了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但进一步认为人们会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在解读政府政策是也是有预期的。 "真实的经济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real business cycle)":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情。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有的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原因:(1)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2)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有必然的因果关系。(3)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4)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办法来应付不确定性。(凯恩斯把这种不确定性叫"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正是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们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经济不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句式鼓励人们去多消费)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人究竟能不能形成预测?价格能不能灵活地形成调整?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做出灵活的调整?市场是否存在均衡?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是长是短?到底用相机的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1)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2)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3)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间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4)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5)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存在时滞;(6)人是有对策的,研究方法从过去的控制论,到现在的博弈论,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地协调。 公共选择,在市场里结果又平均数的位置决定,在投票时,结果相当于中位数。所以选举是赢得最大多数的支持(中位数投票人原理)。 阿罗不可能定律: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不同的问法决定了不同的答案,并不存在什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一说。 要逃避阿罗不可能定律所预言的这种循环,除了确定一位会议召集人,确定一个固定的会议程序以外,不要让人们投选票,而是投钞票。钞票能反映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 但是民主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公共选择学派的理由:(1)选民是无知的;(2)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控(有巨大利益的少数派会有积极性去操纵选举的结果,让大多数分散的选民来承担代价) 唐纳德威特曼提出反驳(他秉承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善于把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运用到社会每一个角落):(1)市场机制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市场中帮助我们做出决策的厂商品牌、第三方认证、履行各种合约的制度安排,在政治领域也同样存在。(2)政治竞赛至少和市场竞争一样有力;(3)民主制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选民要的。 布莱恩卡普兰的"理性胡闹(rational irrationality)"的推理过程:(1)普罗大众的经济学认识有系统性偏差——排外、职位、反市场、悲观偏见;(2)任何个人的选票都无法改变选举的结果;(3)是否需要为自己的主张负直接的责任,是市场决策与民主决策存在根本区别。因此人们在做经济选择时因为自己要承担后果,人们就会变得理性;在政治领域,由于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对自己的政治主张直接承担责任,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不理性"。 对传统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批评:(富人不在乎少一点,穷人多一点就高兴,社会总幸福感提高)这样通过计算社会总效用的办法来支持或反对一种公共政策是不合理的。 戴雷科特定律(Direction"s Law):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公共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社会保险与养老金、免费高速公路、廉租房与廉价房) 脱贫致富知易行难:(1)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2)制度设计上的一点差别,就能产生差异很大的结果。(3)包容性政策(inclusive policy)和汲取性政策(extractive policy)概念太空洞,易找到反例,无法解释国家富裕或贫穷。(4)在分析时我们以为是起因的现象可能是结果,以为是结果的可能是起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的经济成就,主要是做对了四件事:(1)给重要的资产确权。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管理权、收入分配权从大集体转向小集体甚至家庭。人力资本——从政府包分配改为自谋职业。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转移到个人。(2)引入市场竞争:认人到认钱。不仅更有效率而且更公平;(3)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家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国门迎接竞争。 何为地道的经济学思维?(1)可证伪的、(2)与生活相关的(计量不包含的人文、环境等因素)、(3)看见看不见的(时间维度、竞争角度、潜在需求供给)、(4)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相关性到因果关系)、(5)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什么语言包装不重要)、(6)能分辨愿望和结果的(并不是美好愿望带来好的结果,要用经济学分辨愿望和结果之间的真实关联)、(7)能分辨个体和全体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适用个体的不一定适用全局)、(8)牢记基本事实的(经济学喜欢假设,但是有些事情我们永远不能假设)。 结语 一档《奇葩说》节目让我认识了薛兆丰教授,他在其中担任导师,对很多问题都给出了经济学角度的解释。作为一个经济学者,薛兆丰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仅是商业、经济和法律,还包括婚姻、选举和日常工作,而在解释的过程中,会让你获得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可能会不舒服,但也许那就是真相。本周我阅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它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知识。 读完这本书如醍醐灌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明白做一件的成本不只有金钱,还包括注意力、时间和与人的沟通,很多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投资和消费其实是一回事,因为投资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正是人们对世界不同的预期才产生的利息;商品不被当做商品,比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如果不用商品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就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更多的时候也许开放自由竞争,而不是人为干预,市场会给予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像薛老师说的,经济学的理论很简单,难的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学会经济学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就会看得更清晰。以往经济学家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术语,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这本经济学讲义不仅告诉我们经济学可以很简单,而且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解释,只有实践才能将经济学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学一些经济学知识,因为只有看得清楚才能活得明白。 最后给大家送上一首李荣浩的《年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