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样算时薪,才发现差别那么大 最近我有点儿膨胀(嗯,是真的膨胀),担心再下去有胖若两人的危险,就寻思找个私教挽救一下。没想到啊,好戏来临。 先到家附近新开的、在十字路口逢人便发宣传单的某健身馆。 从自称销售总监的小哥领着我踏入候客厅,我那敏感的小心脏就隐约不安。没过1分钟,来了位"健身总监",再过了3分钟,他们拖来了"会籍总监",3个男人在小圆桌的一侧,我坐在另一侧,听着对面大功率输出的令我汗颜的心灵鸡汤。 -人要懂得把握时机,不是谁都有机会! 新开店价格是最优惠的,以后不可能这样价格! -只要办A卡+B套餐+C课程,私教课一节就200多呢,你能节省三千多啊。 -你该不会觉得是钱的问题吧? -你听我说啊,健康是无价的… 恍惚间,我还以为被美发店的Tony、Kevin和Anson老师簇拥着。好容易脱身,到家后心有不甘继续搜索联系了附近的5,6家健身房。 其中一位教练,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在我电话咨询后,主动加我微信,邀请我过去体验,还发来团购页,"首次体验用这团购就行啦,比较优惠。具体什么样的课程是根据你身体情况和要求来定的。" 翻了翻朋友圈,前边健身馆"总监"的朋友圈,满屏的宣传海报页和优惠价格表,外加各种各样微商风的广告语;而这位教练的日常,多半是不同年龄层学员上课、他锻炼的图片视频、以及健康餐饮的搭配介绍。 他的课程是320元每节,同样1小时左右比"总监店"贵些。但确实,还没上课就已感到不小差距。 曾听说:相比年薪或月薪,时薪才最体现你的价值。以前没太当回事,总以为不过是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区别,这回拉出一条衡量标尺,实实在在切身体验到了不同:因为批发价很可能隐藏着"薄利多销"的逻辑,可它并不见得是你想要的。 二、工资背后的虚假繁荣 有两份工作,一份年薪15万,一份年薪20万,你选哪个? 相信大多数人选择后者,嗯,同事S也不例外。他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工作1:年薪15万的技术经理,主攻技术选型和架构,工作相对轻松,基本朝九晚五,偶尔加班。 工作2:年薪20+万的项目经理,负责组内业务、实施、内部管理等,需背KPI业绩压力大,且办公地点离S家较远。 他本能被第二份工作(资)吸引,可仔细算了下犹豫了。前者每天工作8小时,后者每天平均10小时打底,节假日加班算潜规则,通勤时间还多了2小时,折算成时薪后完全没有优势。何况,S又是有家有口的人,这么一来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立马被压缩到角落里。 天秤自然向选项1倾斜。 时薪=(全部工作收入-工作花销)/投入工作的总时间。 所以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年薪高的让你心动不已,但聚餐活动TA要不缺席,要不临时发来信息:"抱歉啊突然有事加班,下回一定来。"终于某天见到真人,形容枯槁,面容憔悴,还一个劲儿吐槽钱少事多。 看似明码标价的薪酬,掩盖了背后的种种隐形付成本。 比如刚才提到的交通成本,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比如在公司/家里/anywhere的加班; 比如健康损耗。话说长期在互联网行业,周围同事们(包括我)的肩颈腰部硬如铁就不必说了,有的才二十几岁就出现三高; 比如空余时间,享受生活、自我成长、撩妹泡妞等等,结果吧唧,摔成八瓣… 拿着包月的工资 ,干着不计流量的工作,还有个最大的暗坑:你的可能性,正被源源不断的工作量挤出门外,它本可以带给你更高的价值or薪资。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所以你看啊,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职业是军事将领,天文学家哥白尼的职业是神职人员,大数学家费马的职业是一名律师…本职领域外的成就,一点不比他们正经工作差吧? 三、关注时薪带给你的,不仅仅只有金钱 曾在一家按小时付费的雇佣平台兼职,三位数起跳。不仅层层筛选、流程严谨,工作时采用以分钟为单位的计时方式(而非自己拍脑袋随便写个小时数)。潜移默化中,会让人异常地在意时间使用率,反而比8小时班制多快好省。 事实上,包月包年的时间是相当松散的。 在办公室,你会分神,会刷刷网站,会闲聊两句; 在家里,饿了心神恍惚,饱了饭气攻心,翻个手机撸个猫,上床平躺磨洋工。 再在Deadline前一天,恨不能把键盘敲碎。 效率水到你家浴缸都装不满啊! 可一旦把水分挤干,全身会处于备战状态,尤其以时薪计算时,逝去的每分每秒那可是钱的声音,能不专注吗?能不抖擞吗? 与此同时,对计划的控制权也更大了。 每天24小时,数量上人人平等,但谁能将时间轴切割得细,就等同拥有了加倍的"暗时间"。对内而言,计划的颗粒度直接影响到执行时的精确性,对外来看,能用小时表达进度会让你的信赖值瞬间Up Up~ 同样做预估:A说明天做完,B说明天下午做完,C说明天下午3点前做完,你本能觉得谁最靠谱? 单位越小越可控,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想要提高时薪的几个方法 古话说的好:给汤不给勺,可谓言之凿凿又然并卵卵(别问我,我也不知道"古话"是谁)。以下方法,希望对你(的时薪)有帮助。 1、养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的习惯 比如Ihour之类的番茄钟应用,显著有点有二:一是,倒计时真能给人紧迫感啊,我每看到数字减少内心总有莫名的骚动。 其二,了解自己的有效利用率。上班族一天8小时,真正被利用的能达7成就算不错了,至于9成以上更是凤毛麟角。你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埋头增加投入时间,最要紧是提高有效利用率。 2、下班后的规划 人和人的差距大部分是在下班后拉开的。有的人觉得,我工作一天累死了,下班了还不能休息?这不把人累死啊?!咳咳,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说过: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本身,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 很多人嘴上说辛苦工作一天,你问他做了啥,他也不见得说清楚呐。 培养爱好、运动健身、看书学习…深挖其中一项,均有可能成为日后唾手可及的宝藏。 3、尽量避免持续性高强度工作 我知道这点很多人做得堪称完美,还是提醒下:不要以为懒散会上瘾,节奏慢或快都可成为惯性。 譬如我有阵子挺忙,那段时间走路特快、语速特快、下手特快——打电话对方还没说完,我可能手一快就挂了;连去做按摩推背(没办法,工伤啊)理疗师都感觉出来:"你等下是不是还要赶去哪里啊?" 结果忙完后,过了好一段才恢复正常速度。回头想想,若是当时给自己Gap day哪怕就半天,没准效率还能事半功倍。这方面达芬奇大爷特别有感悟: "偶尔远离你的工作,给自己放松一下;回来的时候,你的判断会变得更准确。要离开一段距离,当你的工作变得愈来愈渺小时,你便可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谐和不合比例之处,也就呼之欲出了。" 马云在今年6月份的美国中小企业论坛上表示,30年后人们每天只工作4小时。不管你愿不愿承认,靠批量贩卖工作量而获得丰厚报酬的路子已经逐渐狭窄。 即使彼时你已退休,即使如今你依然领着包月/包年的薪资,然而关注自己的单位时间是否值钱,才不至于在看似高薪、实则廉价的虚相中模糊焦点,才可让你的含金量步步提纯,而不仅仅是单薄地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