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相信规划,生活中,充满了规划。 德国的门把手,一律"一"横。在中国则五花八门,菱形的、球形的……因为"扭"用的力比"一"横用的要大,故障率更高。"一"横柄,往下按,轻轻推,门豁然洞开。用力小,损耗低,最符合工程力学。 德国人的门,至少是宾馆的门,都覆盖到门框外。门板厚厚地突出门框,看上去总像虚掩着。门板大于门框,既可以阻断光源,又能够阻断声源,还能够阻断用插片撬门,这样的房间避光、清静、安全。 德国的窗,都是从上部往里开,这样上宽下窄,能兜住所有轻轻扬起的室内浊气和尘埃,而又不让落叶、雨滴漏入室内。倘若侧开窗,雨是斜的,就会从侧面踢角球一样斜入;而风,不管從哪个侧面飘,都会从侧开窗上面豁开的角度渗入。 德国的连锁店,起码是鞋店,同一品牌,同样的款式,在另外一家加盟店是没有的。对此,妻子颇感不解。我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觉得这是要让消费者养成这样的消费共识:有分店,无分销。类似于中国乡村鸡毛店的促销金句:"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这样可以加快下单速度,减少挑选频率,随之降低营业员的服务强度,更是杜绝了加盟店之间暗让折扣、降价促销的可能,让大家都有钱赚。 德国法兰克福的广场,不同于欧洲其他。这个在二战中几乎化为废墟的城市,重新规划后处处体现了现代市政的设计理念。所以它的广场,不再是教堂的附属物,而是人流、车流的中转地,商业的聚合中心。 那个广场是地铁出口,四周都是"豁口",而不是只有十字路口,这样便于抄近路去到每个方向,任何"豁口"都不会堵车。而每个"豁口"都有"包口"——岔路口的店铺弧形分布,左右过客都能一目了然。站在法兰克福的广场,环顾椭圆四周,包口店铺尽收眼底,这样的店铺开角更阔、收视率更高,租金也更高。路口越多,包口越多,顾客越多,消费越多,政府税收也越多。 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规划,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