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会青 沈燕梅 摘要:公安本科院校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同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要走向就业市场,同样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而公安院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同时存在一些管理制度上的冲突、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学校应该通过加强创新创业的宣传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创新创业的示范效应、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培训课程、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祖国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同时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公安院校 非公安类专业 创新创业 国家教育部已经决定进行高等教育转型改革,今后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今后高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大幅提高,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这一改革举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就业率。而近几年在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解决就业压力,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在改革的大趋势下,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而对于公安本科院校非公安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为紧迫,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为祖国培养更多可造之材。 一、培养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就业率 非公安类专业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要走向就业市场,而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校期间多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方式,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充满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人才,充实国家的创新创业队伍,既提高了就业率,又为学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的引导。因此,创新创业需要这方面的师资队伍,能给以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创新创业对专业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方式,要多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基础。例如,我校公安管理系教师进行的"1+N"教学模式的改革,邀请一些专家、企业主管、业界人士进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警务化管理培养了学生坚定的政治素质、铁的纪律作风,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公安类院校学生可能在参加校外比赛的一些经验上稍显不足,可能在思维活跃性上稍显逊色,但是我们学生的纪律作风绝对是一流的,我们的忠诚度绝对是不可比拟的。而我们学生比赛经验上的不足、思维活跃性的激发,恰恰可以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来弥补。因此,对于公安类院校的非公安专业学生来说,创新创业的意义更为突出。通过创新创业的锻炼,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作风好、纪律强、能力高,这样的学生无论将来面临什么样的竞争,都会意气风发、精神饱满、自信心倍儿强。 二、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 公安类院校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好、作风纪律强,但同时特殊的管理制度也抑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并且大多数学生可能把目标都定在了考取公务员上,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参加公安类专业的自学考试,而对创新创业兴趣不高,思想上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足,有些参加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学生可能是被动加入,抱着应付老师完成任务的想法,因此,影响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学生创业时间方面与学校管理制度间偶发冲突 公安院校的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同公安类专业学生一样实行警务化管理,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实行严格的集合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对于创业的学生来说,时间的安排上有时会与警务化管理制度规定存在冲突,难以两顾,在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前提下,有时会影响到创业工作,有些创业项目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而会影响到创业项目的绩效。 3.学校缺乏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公安类院校规模比较小,招收的公安类专业学生今后主要从事警察职业,除去公安类学生,非公安类学生的人数少、规模小,因此不像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多,规模大,很容易形成创新创业氛围,公安类院校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影响了示范效应的发挥,于是创新创业的实施效果方面也大打折扣。 4.缺乏有关创新创业训练的培训课程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手段,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一定的了解。而目前很多公安院校没有开设专门针对非公安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以致于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认识不足,而对如何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也是比较茫然。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受到了抑制,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校外实践基地缺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而非公安类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情况一般,校企合作缺乏,校外实践基地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这个平台建设不好,那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缺了重要的一角,学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实际无法有效结合,有可能使学生所学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就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提高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1.加强宣传教育,引发学生兴趣和重视,调动积极性 首先,学校要做好创新创业的动员工作。每年在非公安类学生中召开创新创业动员大会,向学生介绍国家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宣讲到位,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兴趣,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其次,配合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创业,并给以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注重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支持教师通过下企业、下基层方式参加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再次,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开讲座,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多一些互动、模拟等实践课程模块,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创新创业学生的规定 由于创业问题而与警务化管理制度规定之间发生的冲突,学校可以专门制定一些针对创新创业学生的规定,解决创业学生的时间冲突问题,这样也避免在其他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规定创新创业学生在创业期间如果时间上与警务化管理规定有冲突的事项,可以向大队提出书面申请,集中请销假,并将创新创业学生名单在大队中进行公示,以免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3.运用多种宣传手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发挥创新创业示范效应 要善于利用校友资源,加强在校学生与毕业的师兄师姐之间的联系。大力宣传他们成功的经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成功者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通过校园大型宣传栏、学校校报、校园广播,宣传师兄师姐成功的创业事迹,树立典型。宣传栏、校报、广播都是学生每天接触的,通过这些媒介开设校友专栏,把师兄师姐的成功事迹、亲身体验告诉学生们,引起在校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激情。其次,通过演讲、会议讨论、主题教育活动等,让成功者站上讲台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自己学校的师兄师姐对于本校学生的激励是最大的,在前人身上后辈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教训。在与前辈校友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通过不断努力,完善自身。再次,通过建立QQ群、微博等方式,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工具,时时沟通,得到成功人士的指点,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4.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培训课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打基础 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课程培训,鼓励学生积极报名,为学生以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基础,让他们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手段上的准备等。为了提高课程培训的效果,在课程培训结束时,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把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学生列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重点培养对象。 5.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全方位创业支持平台 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手的经验,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各省市均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是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一项优惠扶持政策,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培训辅导,它整合了各方优势资源,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要充分加以利用。在大力宣传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前期的困惑,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创业基地这一平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创新精神是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温床,公安类院校更要利用好国家给予学生的创业政策,为学生尽可能创造一些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条件,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资金支持、制度支持等各方面出发,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纪律作风良好、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傲然,张柳,高阳,王刚,赵毅.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8):96-96 [2]刘红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81-83 作者简介:郑会青,1981—,女,福建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沈燕梅,女,福建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