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消除挂名共振课题研究才能实至名归


  近日,有作者在蒲公英评论网撰文称,不少中小学教育课题的主持人不是校长就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甚至有一人挂名多个课题主持人。这不仅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还会影响其他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其实质是一种学术的腐败。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领导挂名现象长期存在,是多方面原因"共振"的结果。从课题申报教师的角度看,领导挂名能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因此教师存在主动给学校领导让出课题主持人位置的可能。我查阅了多个地市级教研机构网站,其每年公布的地市级教科规划重点课题主持人均为学校的校长或副校长,一般课题中主持人为普通一线教师的所占比重也是微乎其微。这里面有多少是属于领导挂名的暂且不论,但这一结果给课题申报教师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领导挂名,课题申报成功的几率和等级比较高。
  从课题立项评审的角度看,课题研究需要诸多的保障条件,学校领导往往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如果课题主持人是学校领导,课题研究实施起来就比较方便,预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同时,项目评审专家往往来自本地,他们与作为课题主持人的学校领导相识的可能性更高,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领导为主持人的课题立项通过率较高。
  从学校领导的角度看,挂名课题主持人自己不需要付出太多,但在发表研究论文、申报研究成果时,主持人所占的分量是最重的,能成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可以坐享课题研究带来的利益。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这种"共振"。首先,严格课题立项条件。申报课题时,主持人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先期研究成果,严格审核课题申报主持人的实际能力和条件。还应设定学校领导作为主持人的课题在通过立项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中所占的最高比重,这样可以给普通教师预留空间。
  其次,引入课题主持人答辩和异地专家评审制度。课题申报立项、课题成果评审和评奖,课题主持人必须亲自接受答辩,发现空挂名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拉入课题申报"黑名单"。建异地专家库,评审时由计算机根据需要随机选择,并对专家库成员严格保密,用制度阻断评审对象与评审专家之间可能的联系和接触,确保专家不受外来干扰,以做出公正公平的评价。
  最后,唤醒学校负责人课题研究的学术自觉,公平公正支持研究。对于本校教师立项的课题申报与实施,学校要公平公正地予以审核推荐,并有义务为其实施提供保障条件。用制度规范,消除挂名"共振",中小学课题研究才能正本清源,实至名归,其应然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网站目录投稿: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