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散文》读后感(一):乡土 不得不说的乡土气息。 另外,喜欢《散文》的纯粹。 2003年上高中,中间定过两年的《散文》,文章我一篇都不记得了,但是封面依然留在我心里。 《散文》读后感(二):关乎性灵 读<散文>的人,一定是个心灵纯净的人.因为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守护自己的精神空间多么不容易.我读<散文>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且不说他带给我多少快乐,光是翻开书页,就能让自己走进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爱它,莫如说爱的是自己的那颗灵魂. 《散文》读后感(三):不知道在北京哪里有卖的?! 在大学时读了这本杂志,很喜欢。 到北京后,一直在寻找,无奈,报亭全都卖些时尚类的杂志, 纯文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喜欢它清新、淡雅、质朴的风格… 希望北京的朋友有知道在哪里有卖的,烦请留言告知,谢谢! 《散文》读后感(四):散文这个杂志很不错 以前大学和高中的时候经常读书,现在工作了,看书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但还是很喜欢这个杂志。读散文,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在家里,还有几十本,之前好多也送人了。有时间还要关注一下这个书。当你浮躁时,当你迷茫时,当你无所事事叶,你也许能找到一个慰藉心灵的东西。 《散文》读后感(五):散文 具有诗情画意,别具风格,感慨万千, 想象的人们一时的难以忘怀, 值得阅读 8.9分 《散文》读后感(六):《散文》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 《散文》读后感(七):执著或蜕变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中学时,语文老师为我们读《散文》的情景。那一定是在夜刚刚降临的时候,暑气刚刚散去,傍晚的喧嚣也已停息。我们端坐在教室里,让自己平静下来,等待着美丽的文字从老师同样平静的语气里降临。我总是会在那个时候把自己想象成流过学校旁边的那条河流中露出水面的圆突突的石头,在那样宁静的夜里月光唤醒了所有沉默已久的石头。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散文》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关注美,关注心灵,简单平静的生活态度。浮华的东西真的不需要太多,最深沉的渴望不应该是浮华,而是宁静。我想我曾在那位为我们读散文的老师身上找到了这种影子,她那时大概就是抱着这样的追求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为我们读文章的吧,那时她真的是太年轻了。生活的现实最终还是让她的这点追求变得苍白了,我不知道坑了她的是不够冷静的爱情与婚姻,还是现实的残酷与冷漠。我想她偶尔也会觉得现实的无奈吧。她后来不再给学生读文章了,甚至开始用那种她曾经很憎恶的冷漠的方式来放牧她的羊群。我为自己能在她还年轻的时候和她相遇而感到庆幸,她在一个人年轻时所能给与的一切,我在那时就已照单全收了。也为那些正在和她相遇的人而感到惋惜,现在她甚至已老了,能给与的只是残存的激情了。 那么,对于《散文》呢?她也老了么?我很困惑,虽然我在以后的岁月里近乎执着的阅读《散文》,但她在也没有给过我曾经的激情了。感动的东西也还是会很多,每到年终,把十二本《散文》一一展开,还是会重拾很多抚慰过自己的文字,但总觉得还缺少了一点什么,甚至有些难以释怀的感觉。无可否认,《散文》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还没有大到改变其追求的地步吧。 那么,是读书的心境变化了吧。我是在重蹈老师的覆辙么?可是我应该还很年轻的啊! 《散文》读后感(八):这么多年来,它是一直坚持住的 暑假在家,打开书柜清点书籍,有厚厚一叠的《散文》,约略有五十多本吧。还有几本杂志社出的历年合集,还有几套文集,比如那套后散文文丛,以及散文公社等。从04年开始买,尽量买全,但仍是有几期漏买的,也有几本是与弟弟买重复的。想起高中时候每月开始的那几天,去校门口书店有些欢心地等待或者询问,看到新一期仍然典雅素朴的封面时心中的欣喜……这也许就是那段繁忙枯燥的日子中仅有的一些期盼吧。 大学时到了南京,这么偌大的城市竟然找不到一处卖《散文》的地方,想着还真不如家乡的那个小城。今年六月去徐州矿大,问了几个报亭,也都是有的出售的。但是南京,即使就是在学校报刊亭订阅,也还是拖拖拉拉让人不快。 还好弟弟也是会买的。还好即使漏了再多本,也可以让在天津的占得地利的表妹骑一趟车,将之买全。 有时候想,即使买全,又会如何,现在的心境是否还适合读它?《散文》从04年改版,那种素朴着迷的封面与装帧,连同内里安然沉静的文章与文字,一连几年仍然延续,仍然一如既往。但是自己的阅读习性,自己的内心,或许早已在悄然改变。 高中时的日子,平静、单纯,即使有着暗无天日般的劳累与压力,而一点点的索取就能让自己满足。那时还会想着还属于未知的日子,还会期望自己能保持住一些东西。但人是会变得越来越现实的吧,就如同现在:大学里学的是工科,实用主义天天灌输侵蚀着头脑,曾经的多愁善,感觉得都不必,甚至是可笑。内心荒芜,浮躁,感知麻木;天天为一些实在的事情忙碌。忙碌的不去思考和阅读,像是没有根基的生活。 我想我还是我冷落了它。但每次看到这本杂志,仍然有欣喜或一见如初的感觉。喜欢的许多类杂志都没怎么舍得买(南周,读书,万象,等),但只有这本,这么多年来,是一直都买的。 朋友jx给我说:有时阅读成了一种逃避。但逃避又何尝不好。每次的假期,几乎都蜗居于家足不出户,继续着断了一个学期的阅读经历。而《散文》,给了内心逃避和复苏的绝好去处。 这是一本最为安宁的杂志,平和、安静、纯粹、关乎心灵、抚慰感知,仿佛一切都只为了直达内心。许多期的扉页或封侧都印着:一种文体,一种道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在这个日益浮躁且彷徨的社会,这么多年来,它是一直坚持住的。 这是多么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