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广州和真心理 赵江浩 有一次,我在医院做完心理危机干预后到旁边的餐馆去吃饭。在等待的过程中,餐馆进来一对父女,那个小女孩大概只有两岁左右,爸爸看起来三十多岁。从进门的开始爸爸就一直不停的批评小女孩,说她不懂事,爱粘着大人,威胁她再粘人就送她去和婆婆住。小女孩起初还反抗说她不要和婆婆住,要去上幼儿园。那个爸爸很轻易的就用"你太小了,幼儿园不要"战胜了小女孩,截断了她的后路。在这个过程中,爸爸还不断的把小女孩拽着他衣角的手拿开,以此表示对她的不满并试图令她驯服。最后小女孩终于败下阵来,开始绝望的大哭。爸爸的语气中开始透漏出一点欣喜,对小女孩的疼爱和亲昵也开始溢于言表。但是并没有停止对小女孩的责怪,继续说真不知道你妈和你婆婆怎么教你的,这样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这个父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女儿互动的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对女儿的否定,以及对其他抚养人的否定,把内心无力的那部分顺利的投射了出去。通过对女儿的反抗企图的战胜确认了自己的力量。最后他成功的驯服了他要教化的对象,小女孩不再粘着他,他的自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再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平凡无奇的中年男子,而化身为至高无上的国王,手握天平的裁判,决定女孩命运的神灵。并且这种力量和强大被餐馆里其他吃饭的人所见证,对他来说变得更为意义非凡。仿佛他真的就是自己以为的那么强大,这种感觉如此美好,这样的感觉恐怕在爱情中也难以体会到。而这一切,在他的意识中,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动机,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教导,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而进行的教导。 这个细节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孩子能够带给我们的自恋的满足,是我们无法去想象的。父母给予孩子他们以为的爱的过程中,不知道掺杂了多少自己的自恋的满足。如果不是非常用心的觉察和分析自己,恐怕很难体会这其中的复杂。 上个月参加一个"爱·伴随"亲子关系的讲座,讲座分两部分进行,前半部分是讲理论,后半部分是一对一的问答和咨询。理论部分很简单,就是科普怎么和孩子相处,是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孩子是比较合适的。没讲完现场就有孩子开始落泪,而身边的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又惊诧又愠怒。他们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啊。其实这个"为孩子好"的过程中已经布满了父母自身的需要的满足,所以那些小小的孩子听到有人为自己发声就立刻起了共鸣,情绪开始顺着眼泪流动。 这个现象在另外一次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中,表现的更为清晰。当时和真心理的督导师吴理老师为大家讲解发展心理学,主要讲人从幼儿开始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讨论的环节中一些妈妈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忧。其中一个妈妈觉得自己孩子很内向,不和人交往,特别担心孩子的人际问题,言谈中对孩子的内向十分不满,希望能够解决孩子的这个缺点。吴理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怎么解决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而是问妈妈孩子有什么具体的优点。等妈妈很艰难的把孩子的优点罗列出来时,大家发现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聪明,爱思考,动手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勇敢,孩子集这些优秀的品质于一身。而妈妈所说的人际交往问题,也只是孩子比较喜欢安静,自得其乐的时间比较多。这位妈妈最后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自己身上,自己无法和内心的焦虑相处,把焦虑投给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停的挑剔孩子。看起来的对孩子的担忧,其实是在用孩子来处理自己的焦虑。 而另一位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了孩子很多自由,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独立的人格。现在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完全有一套自己做事情的逻辑,有主见,不轻易妥协。妈妈开始觉得恐慌,害怕小孩变得自大,说小孩完全听不进去别人意见,变得越来越难管理。比如小孩想学古琴,妈妈觉得学钢琴好,孩子思路分明的解释给妈妈听,说服妈妈放弃逼他学钢琴的念头,自己去学了古琴。妈妈认为这样太可怕了,觉得很挫败,很不受重视,转而很担心孩子的这种状况,害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当然,真正的问题是这位妈妈内心深处的控制感受到了挑战,恐慌的感觉出现,妈妈就觉得孩子这样"不听劝告"是危险的。这位妈妈理智上想要的是孩子的独立,而当真正面对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时候,恐惧还是见缝插针的出现了,所以她忍不住想要通过改变孩子来缓解自己的这种恐惧。 天下父母可能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不爱孩子,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了孩子好。然而绝大多数的父母,绝大多数时候,并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当他们自己有太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无意识中的想要通过孩子来满足的时候,对孩子的爱就变得困难重重。 这就像一个轮回。父母想给孩子更好的东西,结果发现给出去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多半是父母自己需要的东西。父母认为的爱的方式,传递的可能更多是自己的焦虑,自己的丧失,对孩子原本生命的限制。而这些负面的情感体验会让孩子承受绝大的焦虑感,负担着父母的情绪和期望,无法自在的成为自己。 每个人的特质是他过去人生经验的总和在他心中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可能被保存得很深。一个孩子的出现,会唤醒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唤醒他自己可能从来也不曾觉察的矛盾。绝大多数人都想做一对好父母,但是每个人对好父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给孩子吃饱喝饱就是好父母,有的人觉得监督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好父母,有的人以为试图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就是好父母。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对好父母的理解和每个人的特质有关。 如何去爱,才是真正的爱呢?恐怕这是一个比较难讲清楚的话题。 当年学西方哲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曾笑称:"学哲学一定要知道这么一句话,爱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所有种类的爱中,最美妙的是成年人之间的爱情,最深奥复杂的就是亲子关系里的爱了。 或许我们可以从著名诗人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里的"论孩子"里得一些提示: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为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网址:http://www.gzhzxl.com/ 公众微信订阅号:gzhzxl3890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