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企业文化真的文化起来了,形式上的文化让人感觉到高深莫测,让人敬而远之。那么企业文化难道就只是涂脂抹粉,锦上添花的小把戏吗?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笔者认为是一些人扯着专家的幌子在"挂羊头买狗肉"。其实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的人是蠢材,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的人是天才,天才与蠢材没有多大的差距,往往就是一念之间。就象武术一样,为什么我们的选手买力地表演着,旁边矗着几个所谓的评委,在旁指点着这个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漂亮,这样武术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奥运会,还不如和体操去比比,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以跻身奥运。但是恐怕武术应该改一下名字了,也就不应该称为武术。企业文化也是一样,不必什么专家高谈阔论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文化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话,我们还不如直接叫做企业艺术。企业文化而是应该实实在在挖掘自己的文化,以自己企业文化去无形中影响和打动员工。二、武术和企业文化一样,绝对不能是建立空中楼阁。武术绝对不可以清高,同样企业文化也不能清高。现在我们一提起武术和企业文化,就不由得想起肃然起敬,觉得从事这样的行业不是一般人,与他们的距离感非常强。比如习武之人非得是身高体壮的莽汉或者童颜鹤发的神人,而企业文化的人员非得顶着专家或者学者的头衔,这样我想只是故作姿态,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正是这样的距离使得我们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事物不被大多数人不接受、不认可的话,那么必将是短命的下场。同样而言,我们不能把武术和企业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把玩文化,只为少数人赏玩的文化,敝帚自珍的心理是绝对要不得。三、武术和企业文化一样,都需要吐故纳新。武术自古就有传家秘籍的习俗,而且门派之分是大有讲究,相互之间很难交流。 就本质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调整员工的心态来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那么,如何看待不同企业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不同企业完全应当保留自己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在具体操作中切实遵循"和而不同"这一文化整合的根本原则。一、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产业规律与民族特质。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产业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创新业或知识产业,它们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制造业与创新业进行一个比较。制造业以体力与技艺、机械与管理为生产力的主体,绝大部分生产都是透明的、外在的,劳动强度与技术熟练程度都可以量化到个人,科学与理性是管理的主要特性,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创新业的产业规律则似乎与制造业完全相反,它主要以知识、智慧与思维方法为生产力的主体,高素质的个人始终在团体之上,脑力劳动决定了创新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黑箱"中进行,劳动的强度、思维的速度都难以量化,只有外化为具体的"产品"时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产品也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显而易见,制造业的规律决定它需要一种以"管"为主,强调服从、纪律、集体的严格的企业文化;创新业的规律则表明它需要一种以"理"为主,以弹性工作制与人性化环境为依托,能够充分凸显个性与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不同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换句话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果某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某个产业的规律恰好一致或比较接近,那么,这个民族在这一产业领域就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换句话说,由于具备特殊的文化特质,某个民族特别"适合"某个产业的生产;而那些不具备这种文化特质的民族要想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就必须塑造一种与产业规律相吻合的企业文化。 所以我觉得千万不要太多地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前提。作为前提,就很容易对经营管理设置一些障碍。再比如说主人公的提出,员工到底是不是企业的主人公?可以讲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一个企业有几千员工,都是主人公,黑压压的一片主人公,在一块干活,你想想,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景象!事实上主人公概念不管是在国营企业,在民营企业,员工头脑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认为嘴上少谈一点主人公概念,少点主人公精神,应该多点打工意识。对员工来讲,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主人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是,是剥削者,因为你剥削了企业的劳动,剥削了同事的劳动。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伟大的"设想"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外部适应;第二个问题,解决内部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假设,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民主产生的,它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他们的一些思考,他们的一些感悟而形成的一些理念,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影响员工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是个理论问题,对企业有什么用?其实什么叫假设,没有经过实践的东西都是假设,假设太有用了。金钱不是什么都能解决的,唯一靠的就是一个核心价值观,没有奖金,没有工资,没有福利,什么都没有,共产党人为什么前仆后继,刚成立时的共产党,就二十多个人,拿着一本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小册子,那时弱小到什么程度?但是经过28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国家的政权,靠的就是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凝聚力量,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所以假设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因为这个巨大的力量,它能够调动人的潜力和能力,成就一番事业。 许多人认为制度文化就是制定一本本制度,有些人甚至将其视为企业的财富。其实,这可能是一个误区。制度多的企业,说明对员工的能力和公司监控能力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对员工没信心就违背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天条",也就称不上"文化"。因为即使员工的能力真的不能让你放心,那也要归罪于你没有营造一个成功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即便是必须制定制度,制度的真正职能也只应该成为你营造一种良好机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为机制服务,为机制提供便利的。所以机制和制度是本末关系,制度本身构不成制度文化,只有它的总和所反映出的机制才是文化本身。 文艺、娱乐、体育、休闲等活动,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之一,但本身也称不上文化,至于那些一谈企业文化就想到上述活动的管理者,更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事实上,真正称得上企业文化的,是组织这些文娱活动的背后原因。只有这个原因才能反映出管理者的决策目的、管理机制和经营哲学。对管理者来说,决策目的、管理机制和经营哲学所产生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文娱活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可见,将其视为企业文化全部,显然是错误的,不要让文娱活动遮住文化的"眼";那些指望文娱活动根治企业文化病的做法也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一提企业形象,就会想到广告、灯箱、标牌、大楼、统一着装、挂牌服务等等。这些固然是体现形象的重要媒介,但只是硬形象。真正的企业形象,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软形象上。因为,广告固然重要,但广告背后的诚信更加重要;统一着装固然重要,但服装背后的服务更加重要;"硬形象"只要有钱谁都能办到,而轻易能够办到的则多半是速朽的;"软形象"靠钱买不来,只有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而一旦积累起来,就会坚不可摧,永放光芒。(高卫东) 关键词:谈谈企业文化梳理步骤,实现企业文化为什么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