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部分基金自购产品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属性,一些基金公司甚至承诺长期持有收益保证,但仍有部分产品需要投资者格外小心。 截至4月25日,基金一季报基本已经全部披露完毕,这些数据中暗藏了许多有投资参考价值的信息,其中基金自购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基金自购潮起 自2005年,就有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买旗下的基金,但是像今年这样,有众多基金公司集中宣布自购,这就耐人寻味了。 相关统计显示,在2月3日A股大跌之后,次日开始便陆陆续续有基金公司宣布用自有资金,或动员高管和员工买入旗下公募基金。例如,2月3日-13日短短的几天之内,基金公告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的总金額就已超过26亿元。 例如,南方基金自购旗下基金达4500万元;兴全基金仅2月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6000万元。事实上,有数据统计,第一季度共有28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基金。 而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今年以来共有50家机构(包括基金公司和开展公募业务的资管机构,下同)发生过自购行为,50家机构累计自购次数为86次(即自购了86只基金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其中,有4家机构的自购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最高的是东兴证券,为3.1亿元,其次是汇添富基金(2亿元)、工银瑞信基金(6066.58万元)、南方基金(5000.32万元)。 从各家自购的产品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申购的都是主动权益类产品,只有少数是指数基金。对此,有专业机构认为,此前疫情对股市造成的冲击,已经砸出"黄金坑", A股长期向上趋势没有改变。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当下市场中,精选主动偏股型基金未来能够获得较好收益。 对此,前海开源经济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理财》杂志记者解释说,今年第一季度基金自购规模出现大幅攀升,与疫情之下市场行情出现明显波动有关。"第一季度时市场虽出现个别的爆款基金,但实际上大部分新发基金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因此,自购行为可用来提振市场对公募基金的投资信心,也有利于增加基金规模。" 杨德龙还指出,自购行为释放出了一种积极的市场信号。"对公募基金这类投资者而言,大规模的自购行为,是他们对市场底部区域的一种认可;并且从历史上看,基金销售困难的时候也往往是市场底部时候,通过基金自购能提前布局低点,以分享到基金投资收益。" 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既能理财,又能营销,给不少投资者以信心。因此,在第一季度,有大量的基金公司斥巨资宣布自购计划。 自购产品多为权益类基金 虽然相较于股市的交易量级,基金自购的这点钱还算是"小钱",但是这其中释放出的信息却极为丰富,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就依此轮基金自购来看,今年的自购基金品类丰富,不仅涵盖了科技主题、消费主题、养老主题、医药主题等产品,还出现了震荡市中关注度较高的量化对冲策略等创新产品。同时,这些产品大多数为业绩好、规模适中的老基金。 具体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自购数量上以主动权益类基金为主,但规模最大的基金品种是债券型基金,自购规模为6.59亿元,占比达到51.69%。权益类基金自购规模为5.56亿元(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别为1.67亿元和3.8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55亿元(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自购规模分别为1.1亿元和1.45亿元)大幅增长118.05%。 例如,从上述已经披露自购产品名单的两家基金公司来看,此次自购产品多数为权益类基金品种,而且涉及的主题比较广。 这些自购基金收益如何 其实,此次各家基金公司集中大规模自购公司旗下产品,很难不让人想起2015年7月那次大规模的基金自购潮。 资料显示,2015年7月,股市暴跌,此时不少基金公司陆续自购自家基金产品。Wind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有接近4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权益基金。 那么,这些被东家青睐的基金,收益表现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自2015年那次基金公司自购潮下的明星产品——汇添富消费行业。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汇添富基金自购了这只产品,自购规模为4000万元。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自购至2020年4月20日,该基金涨幅为234.12%。这种回报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 那我们再看看这次自购的产品。以汇添富价值精选混合为例,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自申购一个月以来,汇添富价值精选混合的回报为5.61%。放长远来看,这只产品一年收益率为13.36%,近三年收益率为41.36%,成立以来收益率为528.64%。可以说,这样的收益率还是不错的。 可以说,如果基金公司确定了自购计划,花了真金白银投资了旗下的基金产品,那么往往该产品也将是该公司的"重点培养基"。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这些被公司自购的基金,近3年同类业绩排名均在前2%以内,净值涨幅分别超过100%、91%、104%。另外,自购基金中近3年业绩排名前20%的也数量众多。所以,这些被自购的产品,在自购之后做出好的业绩也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说,被自购的产品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产品此后的收益。对于营销作秀的基金公司,亏钱的也有很多。 同时,从目前自购的基金产品清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产品中也有规模处于1亿元以下的"迷你型"产品。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这类产品,不排除基金公司有借自购行为"自救"的动机,投资者仍需有所甄别。 另外,少数新基金也在此次自购名单中。众所周知,为了营销,不少公司会自购公司旗下的新基金。这些新基金,缺乏历史业绩参考,且有一定的封闭期,后续表现也还有待验证。 因此,尽管大部分基金自购产品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属性,但投资者还是要切忌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