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灵芝 王抒灵 从"听企业家讲自己的故事"开篇,到自行编写创业教育教材,再到首次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文化基础必修课,在温州这片民营经济的发祥地,自主创业的沃土上,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萌芽开花。2012年12月7日,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举行的温州市中职创业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对创业课程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开启了区域推进创业教育课改的新思路。 根植地域文化 埋下创业种子 "敢为人先"的务实精神、"义利并举"的永嘉学派重商观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拼搏"的温州群体特征,天然的从商文化基因孕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如何在新时期为"90后"树立创业理念,在中职课堂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营造校园创业环境,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中职学校创业教育领域躬耕多年的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职教教研室主任徐克美对此深有感触:"在中职学校培养创业人才,是一种功德。如今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当地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在温州家门口创业的生力军,还是以中职学生为主。" 尽管先天条件得天独厚,但创业教育毕竟是新兴事物,无前例可循。从2004年开始,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着手开始点滴积累,从访谈温州企业家起步,邀请企业家入校讲座,激发学生体验式学习,并于2005年出版了温州市第一本中职创业教育地方课程读本《创业指南》,供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使用。书中选取了9位创业成功的温州本土企业家的创业演讲实录,以"实例+案例+讨论"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创业的范本。该教材打破了过去编写教材时"以史为鉴"的惯例,用正泰集团董事长、森马集团董事长、康奈集团总裁等现代企业家现身说法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其独特的体例和内容使该书被誉为"打开温州人精神的金钥匙"。 乘《创业指南》广受好评之东风,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又陆续编写了《创业在温州》和《创新在温州》两本教材,融入了更多的温州乡土元素,增加了更多案例和寓言,并结合了温州的热点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创业在温州》与《创业指南》相比,更贴近中职学生,其内容以温州人精神常用的当地俚语作为主题,结合8位温州中职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展开,选材紧扣本土性和实用性,使教材内容和企业文化接轨,增强了感染力和可信度,让学生感受到"创业就在身边";《创新在温州》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名串联主题,提炼了"温州第一"的事件,如全国第一个个体户章华妹、卖"鞋履文化"的红蜻蜓、胆大包"天"的王均瑶等等,就当下温州热点话题构建教材体例,吸引学生关注。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从事创业教育的高级教师季春瑜见此书后兴奋地说:"要让学生们把这几本教材放在枕头底下天天看,相信他们每天都会有新收获、新体会。"为总结经验,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又着手开始了《中职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的提纲编写,目前也已基本成形。 创业教育地方课程与专业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超越了专业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提倡结合温州当地经济文化的背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把课程资源开发到学生最近的"生活区",以不断加入新鲜的教学内容,尽显课程内在的张力。这对一线转岗的任职教师在实践体验的策略运用方面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此,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于2007年组建了"中职创业教育研究实验小组",2012年3月改建为"中职创业教育研究班",加大对中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集合了来自全市不同学科(专业)的35位骨干教师定期举行公开课、论坛等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举行了"中职课堂教学(文化课、专业课)渗透创业教育的资源库评比",及各类优质课、说课和基本功、论文和教学设计的评比。中职创业教育地方课程专任教师队伍从无到有,有序成长。 引导培养提升 灌溉创业幼苗 中职创业教育在温州已走过9年的历程,对于温州市各所中职学校而言,创业教育已不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经形成了深层的内化,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延展至课外。 温州市中职创业教育研究班班长、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姜婷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带着学生走在采访温州华侨饭店厨师长的路上,以参加温州市弘扬"温州人精神"学生征文比赛。身兼一线专业教师与政教处负责教师双重身份的姜婷婷更看重创业教育对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素养的塑造。除了与烹饪专业的优秀学生一同采访厨师长外,旅游、装潢专业的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一线的创业人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学生都已经进入到实习阶段,需要技术上的专业指导,但更需要创业和进取精神的引领。以华侨饭店的厨师长为例,他也是从切菜清洗工开始逐步成长的,凭借温州人的拼劲和自己的突破精神,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学生们与自己从事领域的顶尖人才交流,可以受到榜样力量的感染,增加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形成艰苦奋斗的创业意志。"姜婷婷老师说,学生经过采访后,将直观的感受和感想形成文字,回到课堂上向同学们宣讲,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影响力。姜婷婷老师相信,创业教育课,学生亲身感触的演讲与教师们的说教论理相比,更具活力和说服力。 她很有感触:"眼下学校的创业氛围十分浓郁,"眼下学校的创业氛围十分浓郁,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在优渥的环境中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只有教学课程和德育活动双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也在学生的进步中收获成就感,在向企业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创业素质的提升。 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业教育是与学生德育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位班主任表示,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整理课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整理人生:"过去上课铃声响完,教师里仍然人声鼎沸的情况时时可见,能迅速静心的学生寥寥无几。如今预备铃声一响,学生们就开始整理课桌,准备好学习用具,进入学习状态。""五分钟整理"的推行,正反映了学校将创业习惯落于细微的理念,也体现了学校"三适教育"——适时管理、适时教育、适时德育的具体实践。在教师看来,创业的成功往往在于细节和规范。帮助学生培养细心的品质,改变懒散的习惯,不仅为学生的创业奠基,也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在打造"突显职业文化的中职教室文化建设"花了大力气。走进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室,可以看到墙壁上挂着各种会计专用的科目表和常用术语,桌上也放着学生们上课必备的做账工具盒。黄杨木雕专业的学生与相关企业合作制作的作品摆放在教室,学生们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就会和同学们讨论其产品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前进入了木雕工匠的状态。幼师专业的学生更是换位思考,把教室当成幼儿园小朋友的教室来进行布置,学校会根据教室装扮的童趣性和生动性进行评比。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如何打造中职特色的教室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摄影专业以胶卷为底纹布置班级文化墙,幼师专业以钢琴键盘和五线谱修饰黑板,烹饪专业以"儒厨"为主线,利用厨房"5s"管理特点来管理班级,"关注生活细节,学会服装流程"的班训……在"职业文化走进中职课堂"活动的引领下,温州市中职学校的教室布置都添上了职业文化元素。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周小峰感慨:"如今路过教室门口,不问学生便知所学专业,真正是‘墙壁会说话。" 温州市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则是从一双鞋开始的。学校结合温州产业成立了"创意鞋工作室",将企业专卖店引进校园。学校教师表示,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因此"创意鞋工作室"不但是学校的创业平台,更是"第二课堂"。 瓯海区职业中等专业集团学校的教师不仅积极参与温州市举办的中职创新创业教师基本功比赛,而且致力于创业教育校本研修。学校今年开展的以"创业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为主题的电子商务专业校本研修活动,两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展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课程,并邀请了区专业学科带头人进行点评,为促进教师在创业教育领域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的"校园创业街"让学生们在校门口开店营销,逢年过节还有促销活动,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商场和超市动态,提前当起店老板。 永嘉县职业中学、瑞安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平阳县第二职业中专等职业学校也纷纷通过开办学生超市、定期请企业家来校讲座、"寻访校友足迹,感受创业历程"、举办创业教育优质课观摩等活动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实践获得真知 校园创业花开 在创业精神感召下,校园创业之风如火如荼展开。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出现了不少在校的创业之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飞宝在高三实习时就与韵达物流公司签下合同,承包了瓯海区政府和陶瓷市场的韵达货运业务,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将每月不到1万元的营业额提升至每月6万元以上;学生甘建新在校时就树立了要当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中期目标,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管理能力,如今他创办的温州市亚飞铝窗有限公司年产值超5亿元。学校还自主创办了创业实体——"酷族时尚"公司和"左手工作室",给予学生"零距离"的创业平台,让学生们从初建时的亏本教训中吸取经验,从而感受市场调查的过程,熟悉公司的构架和职务职能,最终使公司扭亏为盈。负责创业教育课的邱丽芬老师说:"创业实践活动虽然盈利不丰,但让学生们初尝创业甘苦,感受成败,磨砺意志,比什么都重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创业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创业教育指导教师蔡建新也深有同感:"即便公司没有盈利,对学生的性格锤炼也有很大的帮助。不少男生从开始见到顾客就躲,到现在能自如热情地推销商品,甚至主动招徕顾客,都证明他们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创业的必备素质。" 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历年就业率中的创业率连攀新高,也得益于学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学校的创新创业课堂内容由教师们集中备课,来自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各专业也在学生中成立了"两创领导"小组,与教师配合发展。学校的创新创业联谊社在学校租金减免的支持下,集体起草了创业计划书,在学校自主开办水果店,广受学生好评,该社团也被评为温州市创业教育明星社团。装潢专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漆画,并展示拍卖,所得款项均捐赠给希望工程。该校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张春江表示,虽然学生们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实现直接的盈利,但成效斐然。每年招生季,学校都会将学生们的创业创新作品进行展示,吸引新生融入创业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高年级学生的成就感和创业激情。 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任小组长,领导几十位本科大学生,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技能并不输于本科生。原来,这名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创业社团活动,具备了创业精神和领导才能"。社团与预就业活动,是学校推行创业教育的两种载体,但其目标都是为了使创业理念渗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季春瑜说,目前学生们热情高涨,愿意在创业道路上"试一试,走一走",学校也积极引导,开展就业创业信息答疑,帮学生们解决创业的实际难题。 总结思考研讨 收获创业硕果 此次温州市中职创业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不仅是对学校实行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对温州地区未来创业教育发展走势的探讨和展望。如何实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将就业与创业理念相结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创业素质,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氛围,使创业教育成果落地,这都成为与会专家的讨论重点。 整合资源,打团队牌是与会专家公认进一步推动区域创业教育的好方法。2011年5月,温州市教研院成立了由16所中职学校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指出,未来必须进一步发挥联盟校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相互借鉴,加强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进行归类性的探讨,总结规律,突破局限。同时,在现有基础上,打造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守义提出了开展"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培养100名中职创新创业之星、评选25个中职创新创业星级社团、打造10个中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全市中职学校已经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2011年,在浙江省教育厅所举办的中职创新创业学生大赛中,温州市送审的创业计划书10项,8项获奖,成绩逐年提高。 在此次研讨会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谢志远等来自高职的与会代表达成一个鲜明的共识: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培养个别创业精英,而在于引导学生知创业、能创业,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以创业的心态去就业,进而实现创业理想。徐克美教研员提出,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在校期间感受职业文化,在毕业之后保持创业精神。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开展的"职业文化走进中职教室"系列研讨活动,使校园文化与职业、企业文化对接,让学生从教室装扮等细节入手,感受职业文化的点滴融合。同时,拓宽中职创业教育的辐射空间,真正实现普教融合的教育发展大趋势,使中职生的升学和就业不再冲突。 温州的中职创业教育分别从"课堂、课内和课外"三个层面,推行了9年时间,中职学校"人人能创业"的理念已经基本形成,但在当下温州发展步入新的产业转型时期,如何从中职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中提炼出精品化课程,使课程建设系统化,指导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是亟待考虑和健全的问题。为此,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提出,要使温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创业教育的普及更加紧密地结合,实现"无形文化"到"有形的教育方式"的转变。通过这些"90后"学生的"课内+课外"的学习和探索,从中梳理出一条具有温州模式的创业教育脉络,并寻求好的载体,提升内涵,打造创业新课堂、新教材。徐克美教研员认为,课程定位和内容的进一步明晰,需要学校和教研院双方的共同努力,校本教材和公共教材的深层次对接,是优化课程资源的关键。教师的转型也要从"教"和"育"的合力着手,避免目前存在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分开教学的弊端,打造创业教育从业的专门师资队伍,确保"教有所得,学有所得"。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生根破土发芽,意味着在温州这块热土上传承和发扬"温州人精神"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师生之间形成"大就业"理念,使创业教育实现常态化,个人行为成为系统进行传播,还需要长远的思考和建设。事实上,"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正是创业教育的根本诉求。中职学校通过创业教育形成的校园文化,突显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为更多中职毕业生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